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储东涛 教授“小康”一词最早见于史册,是诗经大雅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是说人民劳累困苦,希望过安逸的生活。孔子把“天下为公”的社会称为“大同”,是最为理想的社会。把以礼为标准决定是非,成就信用,惩罚过失,倡导仁爱,讲究谦让的社会称为“小康”。 我国近代史上的康有为写了一部大同书, “大同小康”思想在海内外华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也受到了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的影响。 在20世纪前50年,“耕者有其田”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小康”在一般民众的观念里,是和农民的“温饱”联系在一起的。 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以“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来表明和衡量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 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在全国代表大会上使用“小康”概念。 1983年,邓小平视察苏州,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构想。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3年7月23日,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