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财税对策思考 摘要: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发展新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新目标,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我国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现状,提出了促进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及其财税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财税政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297 2(2008)04002404 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十
2、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都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思想。从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到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是党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辨析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品生产量和劳务量的提高,它通常用GDP 总量、 GDP 增长率和人均 GDP 来衡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变化,包括生产要素数量增加、质量改善和组合优化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划分,经济增长方式大
3、体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占用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即粗放型增长方式;另一种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即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则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占 有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的变化等。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又不同于
4、经济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 “ 只增长不发展 ” 的现象。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 轨道上。 二、当前我国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一贯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高污染的典型粗放式增长特征。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增长成本,提高和保持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
5、, 1987 年我国政府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 1995 年又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 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然而,在我国经济近期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 “ 四高一多 ” 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且又积累了较多值得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 一二三 ” 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6、、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特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 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不仅使我国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的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我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我国经济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 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
7、 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6年我国以占世界总量 15能耗、 30钢材消耗、 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仅产出了占全球产值总量的 5.5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的20 年,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平均为 0.5, “ 十五 ” 期间却超过 1.0。我国 “ 十五 ” 计划预测, 2005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 年的 1995 万吨降到 2005 年的 1796 万吨,结果反而增长了 27,达到了 2549 万吨。 从我国与西方 7 个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来看, G-7 国家平均创造 1美元 GDP 所消耗的能 源为 11.710(6) 焦,而中国每创造 1
8、 美元 GDP 所消耗的能源为: 6910(6) 焦,是西方 7个发达国家平均的 5.9倍,是美国的 4.3倍、德国和法国的 7.7 倍、日本的 11.5 倍。这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 (二 )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 2003 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 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 40。但我国最终消费占 GDP的比重 (消费率 )却从上世纪 80年代超 过 62,下降到 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 80.1 (2002 年 ),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
9、8个百分点。从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的国家来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费,如美国是国际上进出口第一大国,但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排在国内消费之后。高投资低消费的后果是投资效率低下。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 )“ 一二三 ” 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主要发展加工产业。 90 年代后期,中国更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从而急剧扩展为世界的 “ 加工车
10、间 ” 。第二产业的急剧拓展成为 80 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急剧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的相对落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等一些后遗症。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服务业占 GDP比重较小,还不到 40,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在 70以上 。三次产业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 (四 )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沿海东部地区,还是广大内陆地区,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据 2007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 2006 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 2005 年 ,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 2004 年扩大了 462 元和 545 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 “ 城乡收入差 ” 比上年扩大 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1/3。 (五 )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自主知识产权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
12、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并会造成国家创新地位下滑。据央视报道, 2002-2003 年度中国 “ 全球竞争力 ” 的排名为第33位, 20042005 年度的排名为第 46位。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三、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应采取的措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应从以下五方面人手: (一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二是要抓紧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
13、创新体系;三是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创新 ;四是要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五是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六是要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二 )强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是要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要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是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四是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五是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六是要鼓励发展具有国际 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 )实施绿色经营战略,大力
14、发展循环经济 一是要加快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建立科学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绿色GDP,使其不仅能反映生产的总产出和消耗,而且还要反映其社会成本。三是要建立环境治理中的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体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机制,真正使节约资源和治理污染成为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的行动;四是要推进资源节约型科学技术进步,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 对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推广。 (四 )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一是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
15、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二是要靠科学的区域规划,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三是要靠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好各区域的发展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四是要科学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 展。 (五 )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水平 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四、促
16、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对策 (一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主要有: 1 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要建立财政科技投 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并在加大财政投入规模的基础上,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增加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投入,加大对社会公益性科学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2 调整税种和税收优惠政策。在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税收政策与制度有着突出的作用,这涉及许多税种和有关优惠政策的调整。另外,还可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手段支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财税政策 为了强化
17、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把收入和支出 紧密结合起来,提高直接税占地方财政的比例,减少间接税所占比例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1 强化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财政应把支持解决 “ 三农 ” 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大补贴政策的实施力度,包括用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粮食直补,用于支持农业生产、农村长远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和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等。另外,应重点向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2 实施促进消费的财税政策。一是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 的财税政
18、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大力支持能够广泛吸纳就业人口的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三是要完善能使居民增收减负的制度,如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等。 (三 )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财税政策 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为了实施绿色经营战略,在财税政策方面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调整出口退税率和关税税率,取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控制高能耗、高污染和 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2 提高资源税税率,改革资源税征收办法,由从量征税改为从价征税,以提高资源使用成本。征收资源税是促进
19、资源节约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资源税税负偏低,且征收办法存在缺陷。目前国际市场资源价格普遍上涨,而以往实行的从量征收无法体现有效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效果,改为从价计征后,能将税收与资源市场价格直接挂钩,既有助于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也有助于政府税收的增加。 3 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缓解环境污染,保护紧缺资源和能源,从源头限制高耗能、高污染、 资源型产品的生产。 4 加大财政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我国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举措,今后应加大财政对这方面的投入,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的调整。 (四 )促进城乡、区域经
20、济平衡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是要提高中央财政的汲取能力,按照 “ 因素法 ” 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标准,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发挥转移支付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中的作用;二是要改革税制,实行对中西部积极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分成比例方面,给予 中西部地方财政更多的优惠,以促进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三是要加大国债资金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逐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五 )缩小收入差距、调节收入水平的财税政策 一是要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利用税收杠杆调节高收入阶层的收入;二是增加中央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促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应按照 CPI变动调整社会保障对象和低收入者补贴,补贴的来源应纳入财政预算;三是要进一步落实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 业的财税政策;四是中央财政要大力支持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以帮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总之,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宏观经济政策中,除了财税政策之外,还有金融政策和发展规划等,我们应将这些政策综合起来运用,形成协调一致的经济调节机制。 责任编校:王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