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0439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公平偏好理论的激励机制研究 摘 要 :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在许多情况下与现实不符 ,行为人并非单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是还会关注收益的公平性。本文研究引入行为经济学中行为人具有公平偏好的研究结论 ,运用心理规律弱化理性假设 ,改进并构建新的委托 代理模型 ,研究代理人关注物质效用和公平分配情况下的最优激励契约和激励效率。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公平偏好会改变最优契约的报酬结构形式 ,影响激励的效率 ;在公平条件下建立的新互惠契约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并且是激励、保险、公平三者之间相互平衡的契约。 关键词 :激励机制 ;委托 代理 ;公平偏好 ;契 约理论 中图分类号 :F019 文献标识

2、码 :A 文章编号 :1003-5192(2010)03-0006-06 On Incentive Mechanism Based on Fairness Preference PU Yong-jian?1, GUO Xin-yi?1, CHEN Bin?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 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3、 Kong 999077, China)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economics was based on the hypothetical proposition of which an agent is pure rational, and in many cases, this proposition against to the actual situatd that all people are not egoistical, but they not only pursue their private profits but also are conc

4、erned about whether they get a fair incioral economics, this paper uses psychological regularity to weaken rational assumption of economics and then attempts to improve and build a new principal-agent moand incentive efficiency of agent who is concerned about the material utility and fair distributp

5、reference has influences on the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of incentive contracts, and the new reciprocal contract based on fairness is a Pareto improvement and prompts a balance among incentive, insurance and fairnairness preference; contract theory 1 引言 委托 代理理论 (Principal-Agent Theory)主要研究信息不对称时存在道德

6、风险的激励机制设计 1,2,为组织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提 供了一个重要的分析框架。该理论延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作为基本前提 ,即人们具有自利偏好 (Self-Interest Preference),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众多实证研究表明 ,代理人并不只关注自身的利益 ,还关注所获得利益是否公平 ,而这种对分配公平的关注会影响代理人的行为反映和努力程度。本文以 Holmstrom 和 Milgrom 委托 代理简化模型 (HM 模型 )为基础 ,引入行为经济学中行为人具有公平偏好的观点 ,应用心理规律弱化理性假设 ,研究同时虑及公平和效用两个方面的委托 代理模型 ,分析公平偏好对激励结构

7、和 激励效率的影响。 2 传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局限性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的基本出发点是理性人假设。传统经济学基于科学主义的基础 ,舍弃了人的行为中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抽象出行为的经济性和理性 ,从而形成人具有理性的假设 ,建立了关于人的行为的科学研究基础 ,并运用数量方法对行为进行确定性分析。基于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基础 ,委托 代理理论只考虑代理人的行为对其所获取绝对收入水平的反应 ,而不考虑代理人对其他人收入水平的关注。或者说 ,它假定代理人的效用仅仅取决于自身绝对收入水平 ,而不受相对 收入水平的影响。虽然也存在考虑代理人相对业绩的委托 代理模型 (如标尺竞争机制等 )

8、,但并未考虑代理人的心理因素及其行为反应。因此 ,传统委托 代理理论得出的结论仅包含信息不对称下关于道德风险的激励 ,而不包括虑及公平心理等因素的激励问题。 然而 ,对于理性行为人的假设前提并不完全符合现实 ,许多学者已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比如 ,Perrow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他认为 :“ 不存在天生就自利的人 ,除非环境和结构使然。代理理论往往以资本和成本来检验结构 ,由此发现大量的自利行为 ,并据此假设这是人的天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Samuelson 和 ?Sen 也都曾指出 ,人们在现实中是有限自利的 ,常常会关心其他人的利益 ,在经济学中这一点不容忽视。近

9、年来 ,一系列心理博弈实验 (如最后通牒博弈 (Ultimatum Game)、独裁者博弈 (Dictator Game)、信任博弈 (Trust Game)、礼物交换博弈 (Gift Exchange Game)以及公共品博弈 (Public Product Game)等 )表明 ,现实中人的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 ,还会受到追求内在 “ 公平 ” 偏好 (Fairness Preference)的影响。同样 ,现有的委托 代理理论结果在很多情况下也与事实不符。 Akerlof 和 Yellen 对劳动市场上员工激励的调查表明 ,公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雇员认为没有获得公平的

10、工资收入时 ,他们会降低努力水平以寻求公平 ;而 Bewley的研究显示确保内部工资结构的公平对保持雇员的斗志至关重要。由此可见 ,在传统经济学基本假设下的委托 代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 基于公平偏好的效用模型及应用 在心理博弈实验的基础上 ,已经构建了包含公平、互惠等非理性心理因素的新的效用函数 ,对 传统经济学中单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效用函数进行修正 ,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实验结果。目前 ,主要的公平偏好效用模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动机公平原则 ,强调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是否公平 ,以 Rabin 的互惠意图 (Intention Based Reciprocity)理论

11、为代表。该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参与者会通过观察判断其他参与者的行为意图来决定对待其他参与者的方式 ,这与 “ 投桃报李 ” 和 “ 以牙还牙 ”的思想相似。另一类是基于收入公平原则 ,强调物质收入的公平分配 ,以Fehr 和 Schmidt 以及 Bolton 和 Ockenfels 的不公平厌恶 ?(Inequity Aversion)理论模型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公平的寻求 ,即参与者不愿意自己的收入低于其他人的 ,但也不希望比其他人高。 本文的研究基于 Fehr 和 Schmidt 的不公平厌恶模型 ,该模型考虑最终收入对公平偏好参与者的影响 ,不关心分配过程中的意图和行

12、为。模型结构简单 ,有唯一均衡解 ,便于分析 ,能够解释绝大多数的博弈实验结果并很好地反映公平和互惠行为。其效用函数为 以行为经济学基本假设为基础进行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 ,其中关于公 平偏好的委托 代理理论已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在假设代理人具有公平偏好的基础上 ,Itoh 分析了道德风险问题 ,研究代理人将其收入同委托人以及其他代理人进行比较这两种情况 ,并在代理人为风险中性的假设基础上建立模型 ,结果表明公平偏好改变了最优契约的结构。 Englmaier 和Wambach 则将 Fehr 和 Schmidt 的不公平厌恶模型 (简称 FS 模型 )引入Holmstrom 的经典研究中

13、 ,认为最优契约是激励、保险、公平这三个因素的平衡 ,代理人对公平的关心会导致线性分配 ,并据此提供了新的激励设计。当雇员妒嫉雇主时 ,最优契约 研究结果表明 ,雇员的妒嫉心理会紧缩其参与约束 ,并要求更高的利润分配。另外 ,蒲勇健将 Rabin提出的同时考虑物质效用和动机公平的效用函数引入现有委托 代理模型 ,得到一个代理人表现出互惠性非理性行为的新委托 代理模型。然而 ,这些关于公平偏好的委托 代理问题研究主要建立在代理人为风险中性的基础之上。但研究表明 ,具有公平偏好的代理人也同样厌恶风险 , 并且厌恶风险和厌恶不公平之间存在区别。 4 代理人具有公平偏好的委托 代理模型 4.1 公平偏

14、好模型构建 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博弈实验都发现 ,自然人普遍具有公平、互惠等非理性行为 ,而并未发现公司、企业和政府等非自然人具有非理性行为。委托人一般为大型的公司 ,其行为是理性的 ,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 ,它们通常拥有大量分散化的资产组合 ,因而委托人又是风险中性的。相对地 ,代理人为自然人 ,有着不同程度的公平偏好 ,在关注自身收入的同时也会关注其他人的收入。并且代理人的责任是为委托人服务并获取报酬 ,产出收入和风险损失都由委托人来承担 ,因此代理人又是严格风险规避的。因此 ,可以假定委托人是自利且风险中性的 ,代理人是风险规避且具有公平偏 ?好的。 为便于 分析 ,考虑市场中只有一

15、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的情况。假设代理人的产出 取决于其自身的行为 ,表示为 =a+(2) 因此 ,在代理人收入不变的情况下 ,基于代理人公平偏好的新契约为委托人带来了比 HM 模型契约更高的收入 ,所以新契约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企业给予雇员更高收入势必减少企业自身的收入或利益 ,也因而表现出对雇员的友善 ;而雇员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对企业表现出友善 ,其友善行为可以体现为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努力工作、自觉维护企业利益等 ,而雇员的友善行为可以节省契约管理费用 ,增加企业的利润 ,最 终会提高企业的总利润。总的来看 , 企业的这种行为仍然是理性的 ,因为它们的行为仍然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说明在一定条件

16、下 ,企业对其雇员更加人性化的关怀 ,给予雇员更为公平的收入 ,不但不会减少企业的利润 ,而是可以激发企业员工的热情 ,使雇员更加努力地为契约工作。这就可以解释许多成功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和相应的企业文化 ,可以解释如日本企业员工在下班后仍然在为企业无偿工作等现象 ,也可解释大公司给予其高管高年薪收入的现象。 结论 4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最优激励契约是激励、保险、公平三者之间的平衡。 6 结论 本文将行为经济学中的 “ 公平 ” 观点引入现有委托 代理模型 ,研究代理人在关心自身收入的同时也关注其他人收入情况的委托 代理问题。依据前述模型和分析可知 ,代理人的非理性心理对最优契约的报酬结构形式

17、和激励效率产生影响。无论信息是否对称 ,委托人都会弥补代理人因 “ 公平 ”心理所致的效用损失 ,而委托人对代理人表现出的 “ 友善 ” 行为 ,代理人也会基于 “ 公平 ” 原则给予 “ 友善 ” 的回报 ,提高其努力水平 ,在这种 “ 公平 ”条件下建立的新契约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同时也是激励、保险、公平三者之间平衡的契约。 以公平为基础委托 代理模型可以很好解释普遍存在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互惠性合作关系。虽然 ,建立在传统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委托 代理理论也可以得到委托人和代理人合作的结论。但这种结论要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才能形成 ,一是博弈要无限次重复 ,且参与人要关注长期利益 ,二是参

18、与人可以对其他参与人的不合作行为进行惩罚 ,而且为了使惩罚得以实现必须要求参与人的行为可以被其他参与人观察到。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 ,目前的经典委托 代理理论就不能够获得合作性结论。 本文研究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公平是激励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基于公平偏好的最优激 励更加具有效率 ,能够为契约双方带来更高的利润。而公平、互惠与合作是和谐社会的经济要素 ,因此 ,引入并运用公平偏好理论 ,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以此从理论角度深入开展和谐社会的微观经济机制的研究和经济政策的设计 ,也将更为有效地研究解决在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 ?Hol

19、mstrom B, Milgrom P. Aggregation and linearity in the provision of intertemporal incentives 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Milgrom, Roberts J. Ecoomic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zear E P. Personnel economicsComplex organization: a critical essay ?Samuelson P A. Altruism as a problem

20、involving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selection in economics and biology7?Sen A. Rationality and social choiceh W, Rolf S, Bernd S.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ium bargaining: 367-388. ?Camerer C F, Thaler P H. Ultimatums, dictators and manner ?Cox J C. Trust and reciprocity: implications of game

21、 triads and social contextsE, Klein A, Schmidt K M. Contracts, fairness, and incentivesS. Cooperation and punishment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Akerlof G A, Yellen J L. The fair wage-effort hypothesis and unemployment ?Bewley T F. Why wages dont fall during a recession15?Rabin M. Incorporating fair

22、ness into game theory and economics ?Fehr E, Schmidt K M. Theory of fairnes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olton G E, Ockenfels A. A theory of equity, reciprocity and competition8?Itoh H. Moral hazard and other-regarding preferences 9?Englmaier F, Wambach A.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s under inequi

23、ty aversiontrom B. Moral hazard and observability?Robert D, Amihai G. Optimal contracts when a worker envies his boss): 1-19. ?蒲勇健 .建立在行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委托 代理模型 :物质效用与动机公平的替代 J.经济学 (季刊 ),2007,7(1):297-318. ?Neilson W S, Stowe J. Incentive pay for other-regarding workersGroup vs. individual performance pay

24、when workers are envious Kuhn P J. Do co-workers wages matter? Theory and evidence on wage secrecy, wage compression and effortrs, No. 1417, 2004. ?斯蒂芬 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 M.第 10版 .孙健敏 ,李原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Greenberg J. The social side of fairness: interpersonal and informational classes of organizati

25、onal justicen Resource Management, Hillsadle Press, 1993. ?Conion A, Colquitt J, Wesson D E, et al. Justice in the millennium: a meta analysis review of 25 years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 ?汪纯孝 ,伍晓奕 ,谢礼珊 .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J.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4):103-108. ?林浚清 ,黄祖 辉 ,孙永祥 .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 J.经济研究 ,2003,(4):31-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