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创新能力增长的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研究 技术创新联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市场主体,为了克服技术创新资源约束,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战略型技术创新组织。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一种面向长远发展的技术创新组织形态,由于对其成员、组织缺乏建立在合资关系或合并关系之上的强有力的行政和经济控制手段,因而容易发生组织成员背叛合作承诺,导致成员间互不信任、信息共享渠道不畅、联盟组织控制成本上升、技术创新效率下降等,造成联盟的不稳定。 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是指联盟成员留在联盟中并持续投入创新资源以追求其技术创新能力增长的一种状态。影响技术创新联盟 稳定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机制因素,例如,成员企业
2、间的差异性、信任约束、利益分配机制、冲突解决机制等,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一般能够通过良好的制度或组织设计减少或消除; 非机制因素,包括成员企业战略导向、实力变迁、技术创新能力增长等,不能通过成员之间的谈判以协议的方式得到解决,而且它们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在机制因素得到平衡的情况下,非机制因素就成为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如果联盟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因素,成员就可能背叛联盟协议退出联盟,从而引发联盟解体。 目前关于联盟稳定性研究,主要包括 联盟稳定维持条件, Ashino 和Rangan 提出联盟稳定的条件是: a两个或多个企业联合致力于一系列目标;b各方在联盟后保持独立性; c合作
3、企业分享联盟的垄断租金并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 d合作企业拥有一个或多个核心资源,如技术、产品等,并利用这些资源为联盟持续作出贡献。 联盟稳定影响因素, Birnbirg 认为:绝对与相对投入的程度、回报的对称性、双方的信任程度、不确定性的大小、形成关系的时间长短等因素的重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其间不同的组合影响着联盟的稳定性。 利益分配机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从 联盟收益分配与背叛联盟惩罚的角度分析。单汨源、彭忆根据不同的联盟各方在联盟中的不同利益分配结构,分析了四种多组织成员的博弈模型,并借助模型,对战略联盟的稳定进行分析讨论。张树义等以联盟总体利益分配机制设计为研究对象,运用合作博
4、弈中 “ 核心 ” 解的方法,对企业联盟的设计机制进行探讨,以确保联盟利益能公平地分配。 提高联盟稳定措施,李瑞琴认为以下五个方面能增加联盟的稳定性: a提高联盟成员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前期投入能有效地向对方表明合作意愿; b提高联盟成员背叛成本能有效地减少背叛动机; c帮助联盟成员树立长远战略眼光能实现联盟成员间的合作; d提高技术创新的成功率能坚定联盟成员稳定合作的信心; e收益分配比例应该保证各个成员都 “ 有利可图 ” ,同时要保证 “ 多劳多得 ” 。 以往的研究在博弈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机制影响因素,很少注意到非机制因素的影响,更没有定量地从技术创新能力增长这个
5、角度研究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问题,而实质上联盟的稳定性决定于成员企业无法单独实现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建立,即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增长。这些对联盟稳定性的研究更注重的是一种事前控制,对联盟运行中稳定性的过程控制还缺乏深 层次的研究。本文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增长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如何消除该因素对联盟稳定性的负面影响,通过让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联盟稳定运作上,以追求技术创新能力增长带来的更大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联盟中成员过分注重联盟收益分配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1 技术创新能力增长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 影响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因素中,机制因素的解决依靠联盟协议,协议的确定性决定了机制因素的静态
6、特征,而联盟稳定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机制因素的解决只是联盟成立并稳定运作一段时间的基础,要维持联盟的 稳定性还要解决这个动态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由于各个成员企业加入联盟的目的不同,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决定性的非机制因素也是不同的。 (1)成员企业战略导向影响。当技术创新联盟的最初目标实现后,各成员企业的内部条件、战略目标和外部环境都有了新的变化,先前的战略组合被打破,成员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会随时作出战略转换,这样联盟存在的基础就发生了变化,如果各成员战略转换的方向不一致,就会导致联盟的潜在不稳定。 (2)实力变迁。在联盟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联盟一方凭各自的实力和优势吸引另一方,使目的不同的
7、双方组合在一起,因而实力均势是建立联盟的前提条件。这种均势是动态的,随着时间推移,一方通过学习、模仿,掌握了另一方的特殊知识,提高了讨价还价能力和竞争地位后,不再需要联盟这种形式。因此,知识的获取和实力的变迁,是影响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重要非机制因素。 (3)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技术创新能力。在技术创新联盟中,联盟成员借助与联盟内其他成员的合作,相互传递技术,加快研究与开发的进程,获取本企业缺乏的信息和知识,增强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技术创新联盟的使命己不单是实现某一项技术创 新,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共同进行技术创新提高成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就其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在
8、长远的目标约束下,将更为关注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问题。实践也证明技术创新能力增长是企业加入创新联盟的长远目标,也是企业长久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如果一个企业加入技术联盟,它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得不到增长,即使他能获得某一次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联盟一旦终止,它所依赖的获得经济收益的渠道也就不复存在。而联盟成员通过联盟实现技术创新能力增长的关键是联盟稳定性,联盟稳定能使成员企业持续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成员 企业只有在联盟中获得更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增长,才会继续留在联盟中,维持联盟的稳定。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增长是影响联盟稳定性的非机制因素,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是动态的,一旦有成员的技术创新能
9、力得不到理想的增长,就会减少对联盟的投入,最终退出联盟。 三个非机制因素甚至是更多的非机制因素都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研 究的是追求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长企业构成的技术创新联盟,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战略目标可能转换或者实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只要企业加入技术创新联盟获得的创新能力增长高于不加入联盟 ,该成员就会努力维持联盟稳定。由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不断提高的,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技术创新能力增长是维持追求创新能力增长企业构成联盟稳定性的充分条件,联盟稳定性是提高成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两者是一个连续互动的过程。 2 模型 2.1 模型假
10、设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将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描述为:企业创新资源存量增长,创新资源包括资金、技术、组织设计能力、管理经验等,并认为技术创新能力与其该时刻创新资源存量成正比。 假定: 联盟有两个成员分别 为甲方和乙方,时刻 t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该时刻创新资源存量 f(t)成正比; 双方的技术创新资源存量 f(t)随着时间连续平稳变化,即是时间 t的连续可微函数; 不考虑第三方的技术创新对甲乙双方的影响。 2.2 模型建立 一般认为促使和制约双方创新资源存量增加的因素主要有: 双方各自的固有增长因素,由于各自都拥有一定资金、技术和创新人员等,双方都有一个固定的创新资源存量增长率,分别记为常数 和 ;
11、 双方投入到联盟中创新资源的数量,随着联盟拥有的创新资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自身创新资源存量,即甲方创新 资源存量增加与乙方投入到联盟中的创新资源量成正比,反之亦然,其比例系数分别记为 a和 b,表示受对方投入到联盟中创新资源数量的正面影响程度;同时甲乙双方的创新资源存量增长与自身投入到联盟中的资源成正比,其比例系数记为 m和 n; 剩余创新资源数量,假定一个企业时刻 t 拥有的创新资源总量为 1,由于创新资源总量的制约作用,投入到联盟中的创新资源数量越大,企业在独立进行技术创新时受资源制约的程度越大,创新资源存量增长就会受到约束,即创新资源存量增长与剩余创新资源数量成正比,其比例系数分别记为
12、c 和 d,表示双方受各自剩余创新资 源约束的程度。这里需要注意,由于双方分别将一部分创新资源投入到联盟中,因此剩余创新资源支持的创新资源存量增长率一定小于固有增长率,即 c a, d 。 于是,可以得到甲乙双方创新资源存量增长速度: 2.3 模型求解及联盟稳定性讨论 为了研究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与创新资源存量增长之间的关系,令 1)当 c=0或 d 0时,说明甲或乙的创新资源存量增长与其剩余创新资源数量无关,即甲或乙不能利用剩余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此时技术创新联盟是不稳定的,因为在现实中,企业不能独立进行创新活 动也就不能获得优势创新资源,而企业不管是维持现有联盟的稳定还是重新加入其他联盟都需要
13、投入独自拥有的创新资源。同时也没有企业会把自己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完全依靠自己不能控制的联盟,企业还需要独立进行创新活动以积累优势创新资源。当 c 0 且 d=0 时, (x)=(0, 0),即甲乙对联盟的投入都为零,联盟没有进入实质性的运作,也就不存在稳定性问题。 2)当时,方程组是平衡的。满足这个平衡条件的可能情况有三种。 分别表示甲乙受到联盟协议的约束而不能够充分利用投入到联盟中的资源 x,y,即放弃独立使用这 些资源的权利给其创新资源存量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 a与 b 分别表示甲乙投入对对方创新资源存量增长的正面影响程度。 说明联盟成员甲的单位投入对其资源存量增长的负面影响要大于乙对
14、联盟的单位投入对其的正面影响,对乙方来说也相同。这种情况下,联盟对甲乙双方资源存量的影响都是负面的,甲乙必然要退出联盟。 这种情况下,如果甲乙保持同等比例对联盟投入,联盟稳定性的维持对甲乙中的一方影响是正面的,对另一方的影响却是负面的,联盟也不能持续稳定。由于甲乙双方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 ab , cd , mn ,这时要维持联盟稳定性,一是 在同等比例投入时获得正面影响的一方加大投入量,来平衡另一方的负面影响;二是即期利益分配时更倾向于创新资源利用能力较低的一方。 3)说明甲的单位投入对其资源存量增长的负面影响要小于乙对联盟的单位投入对其的正面影响,对乙方来说也相同。如果此时能提高联盟资源共
15、享程度,甲乙双方对对方投入联盟中的资源利用渠道会更顺畅,系数 a, b就会增大。这种情况下,联盟对甲乙双方资源存量的影响都是正面的,甲乙的投入比例也不再是联盟稳定与否的影响因素,双方都会积极维持联盟稳定。例如甲投入的创新资源是乙进行其他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关键 资源,或甲乙双方对自己投入到联盟中的创新资源利用有缺陷而对方能充分利用。实际情况下,技术创新联盟稳定临界点还要满足一个条件,即 )这个条件,表明技术联盟的存在使双方创新资源存量增长率降低到固有增长率以下,那么就有成员退出联盟,从而使联盟解体。同时 c=0 或 d 0时,表示甲或乙的剩余资源不能支持其独立进行创新活动,即使满足这个条件,联盟成
16、员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也不会把自身创新资源存量增长完全依赖联盟。 通过上述讨论,要维持联盟稳定性: 联盟不能要求成员将其所拥有的创新资源全部投入到联盟中,对投入到联盟的创 新资源应尽量减少协议约束给投入方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能激励成员投入更多更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创新资源; 成员剩余创新资源应能支持其独立进行创新活动,以积累自身独有的核心创新资源,为维持联盟稳定性或加入新的联盟提供基础; 在 ab , cd , mn 时,联盟中成员的投入比例应是不同的或者即期利益的分配比例应更倾向于资源利用能力较弱的一方,这与实际情况相符,一些利用效率和管理能力比较高的公司在加入技术创新联盟时,他们的投入占到联盟
17、资源的很大比例; 提高联盟中的资源共享程度,可以提高一方对另一方投入到联盟中创新资源的利 用程度,联盟稳定维持也就更容易。 2.4 模型拓展 在技术创新联盟有多种投入的情况下,一般认为甲乙双方的每一种创新资源的投入都有自己确定的目的。我们假设双方的目的分配都已确定,为了各自的目的去争取最好的效果。 设甲方和乙方分别有 m和 n种创新资源,其总效能分别用向量 X和 Y,表示,即 其中, x(t)表示 t时刻甲第 i种创新资源的总效能, y(t)表示 t时刻乙第 j 种创新资源的总效能。 在创新活动过程中,双方的任何一种资源投入对对方任何一种资源效能都会构成一定的促进,也会给对方带来 一定的正面影
18、响。用 a 表示 x 对 y,的影响系数,即 x对 y的促进作用; b表示 y对 x的影响系数,即 y对 x 的促进作用。通常情况下都有。 a 0(i=1, 2, , m; j=1, 2, , n)。实际中,甲方的任何一种资源投入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渠道影响乙方的任何一种资源效能,反之亦然。用 a表示甲方 x资源投入到联盟中的比例, 表示乙方 y,资源投入到联盟中的比例,于是可以得到多种创新资源效能增长的数学模型: 在多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联盟创新活动中甲乙双方的任何一种创新资源效能都可能受到第三方不同程度的影响,分别用 r和 q表示甲方的第 i种创新资源效能和乙方的第 j种创新资源效能被第三方
19、影响的系数。相应的模型变为 通过该模型能够计量出甲方的任何一种资源投入对乙方任何一种资源效能的促进程度,综合甲方所有资源投入对乙方某种资源效能提高的程度,可以得出加入该技术创新联盟给乙方因这种资源带来的效能提高的总体程度。同理,可以得出甲乙双方每一种资源效能提高的总程度。 模型考虑了一个成员受第三方 (或者整体环境 )影响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衡量成员企业加入联盟后创新资源效能提高的程度。如果已知联盟双方投入的各种创新资源对 对方的影响程度和双方利用对方投入到联盟中资源的能力等指标,则模型可对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做出评估预测。联盟成员可以综合自身企业的战略考虑,即使有一些创新资源的效能没有得到
20、提高,如果企业更为重视的创新资源的效能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该成员就会积极维持联盟的稳定性。 如果进一步研究技术创新联盟的稳定性问题,还需要详细讨论即期经济利益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和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的转化关系等问题。 参考文献 刘开毅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博弈分析 J商场现代化, 2005(12): 197 198 张健,朝茂祥战略联盟的形成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 J现代管理科学, 2004(4): 8 9 Ashino,Ranlliances4Birnbting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单汨源,彭忆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分析 J管理工程学报, 2000,14(3): 7
21、6 78 张树义,赵冬梅,李强论企业战略联盟分配机制设计 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 2001(12): 45 47 李瑞琴跨国公司战略技术联盟稳定性的 博弈分析 J财经研究,2005(4): 103 110 Jarillo J C.on strategic networkss Casseres,Benjaryan M T,Freeman J.The population ecology of organizations1(英 )福克纳 D,鲍曼 C竞争战略 M李维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1997 Lee R P,Grewal R.Strategic responses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firm performancewell J,Felicia F.Firms as the source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