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0602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于自增强理论的资源型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分析 论文关键词 自增强资源型区域创新 论文摘要 通过阐述资源型区域现有产业发展模式的形成,以及其处于相对 “ 锁定 ” 状态的原因,提出要促进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除既有发展模式的 “ 路径依赖 ” ,寻找创新发展路径,形成资源型区域新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具有尽可能地依靠当地优势资源,加快发展速度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在资源型区域中更为显著。所谓资源型区域,就是指因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的开采而兴起、发展和壮大,且资源性产业在工业中占有较大份额的区域。资源型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往往较多的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以资源性产业为核心

2、的区域产业格局。 一、自增强理论 自增强理论最早出现在物理学、化学动力学和理论生物学中,在这类学科中,存在自增强或自催化一类的动态系统,即具有局部正反馈的系统,倾向于具有多重渐近状态或可能 的 “ 显式结构 ” 。最初的初始状态和早期随机事件或扰动相结合,将动力学推入这些渐近状态之一的支配域内,由此选择一种结构,最终将系统 “ 锁定 ” 。 1988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 W 布雷恩 阿瑟(W BrainArthur),在论文集作为一个进化的复杂系统的经济学中发表了经济学中的自增强机制一文,首次将自增强理论引入经济学研究领域,提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下,经济学领域存在着自增强现象,经济

3、系统中能够产生一种局部正反馈的自增强机制。自增强机制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的影响: (I)高昂的建立成本 或固定成本 (这使降低单位成本较之增加产出占优势 ); (2)学习效应 (当生产普遍增长时,该效应将改进生产或降低生产成本 ); (3)合作效益 (这使与其他采取相同行动的经济代理人 “ 和睦相处 ” 占优势 ); (4)适应性预期 (市场上的普遍流行使人们相信它还会进一步流行 )。 在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经济系统往往呈现出四方面的特征: (1)多态均衡 (Multiple Equilibrium):系统可能存在两个以上截然不同的市场份额的渐近 “ 解 ” ,系统最终选择哪一个 “ 解

4、” 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和不可预测的。 (2)可能无效率 (PossibleInefficiency):如果一项技术先天地“ 好于 ” 另一项 (按某种经济福利指标衡量 ),但由于 “ 坏运气 ” 而未被采用,那么,最后的结果也许就不是最大可能收益。 (3)锁定 (LockIn):系统一旦到达某个 “ 解 ” ,便难以退出。 (4)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市场份额的前期历史一部分是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结果 能够决定哪个“ 解 ” 优先。 二、自增强机制下资源型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的形成 自增强机制实际是一种边际收益递增的经济理论,对传统经济一般均衡分析所采用的规模收益递 减是

5、一个较大冲击。虽然自增强理论由于其自身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尚未被纳入主流经济学领域。但是其理论思想在指导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模式变更等发面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克鲁格曼(Krugman, 1995)曾指出产业聚集是边际收益递增的结果。经济学中的 “ 马太效应 ” 也反应出局部白增强机制的作用结果。 在资源型区域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自增强机制的作用。资源型区域在长期的历史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以区域资源为支撑的区域主导产业格局。从自增强理论来看,之所以资源型区域的产业格局会形成带有明显资源特色的原因在于以下 几个方面: (一 )固定成本 资源型区域在最初的产业选择过程中,借助资源优势是一条代价较小

6、的最优途径,一旦形成一定的产业格局以后,就存在一定的建立成本或者固定成本,成为区域资源型产业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成为资源型区域转型的主要沉没成本。尤其是以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开发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的区域,其主导产业在形成过程往往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开始资源型产业规模较小,但有着较小的初期开发成本和较大的初期开发利润;由于规模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增加,资源型产业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以尽可能获得最大经济效 益;最后在区域内部,形成具有巨大固定成本投资的资源型产业集群。 (二 )学习效应 在资源型区域中,一旦某家企业开始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收益时,区域其他的企业就会形成相互模仿的学习效

7、应,从而在区域内部形成依托某种资源优势的产业集群。随着经济发展,资源型产业逐渐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形成资源型区域的产业格局。这种产业格局一旦形成,由于良好的经济效益表现和巨大的沉没成本的存在,必然会使区域发展模式的选择持续依赖既有路径。 (三 )合作效益 在资源型区域形成了以资源为 依托的主导产业后,与该产业有关的相关产业也会逐渐的发展和壮大起来,在区域内部形成合作效益。这种合作效益形成了区域的资源型产业链,使得变更区域主导产业面临的沉没成本加大,进一步强化了区域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在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经常会有依托资源型产业的相关产业与之相伴而发展。比如,煤炭开采区域往往有煤炭运输、化工等

8、相关产业的集聚,进一步强化了资源型产业的产业链的稳定程度。同时,合作效益也加大了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难度。 (四 )适应性预期 在区域发展经验的积累基础上,人们形成适应性预期。即 以前的依托资源优势的产业选择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收益,而且这种收益在资源尚未枯竭、市场需求尚未急剧减少、技术进步尚未构成显著影响等情况下会一直存在。因此,资源型区域容易形成继续采用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依然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期,导致区域的资源型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形成和强化。 三、资源型区域发展模式的特征 由于固定成本、学习效应、合作效益和适应性预期的这些因素的存在,资源型区域的区域发展模式往往呈现很强的以资源产业

9、为核心的特点,形成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选择中相对的 “ 锁定 ” ,进而在区域经济 发展模式中形成 “ 路径依赖 ” ,导致资源型区域经济系统呈现以下的特征: (一 )路径选择的结果 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往往是多种路径选择之下的结果。区域经济在发展初期,经济体中存在多个均衡点,形成 “ 多态均衡 ” ,也就是存在多种发展路径的选择,每种路径所带来的区域产业格局不尽相同。刚开始,区域内部各个产业是偶数地和对称地开始的,但仍将以不对称告终,即存在一个 “ 对称性破缺 ” 。不同路径的产业结构模式下,主导产业的市场份额的 “ 排列 ” 或模式是通过最初的市场 “ 涨落 ” 而 “ 显现 ” 的。

10、可选择的多种区域产业结构 互相竞争以求占据一个 “ 生态位 ” ,领先的一种区域产业结构对其对手拥有 “ 竞争的排他性 ” 。并且,如果一种区域产业结构先天地具有优先权,且被大部分区域内部竞争力量所采用,那么它很可能就要长期地持续下去,即具有 “ 选择优势 ” 。例如,有的资源型区域在开发初期,既具备开发资源型产业的条件,同时也具备发展地区旅游业的条件。在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过程中,是选择资源型产业还是旅游业,往往是区域内外部各方主体的博弈结果,取决于市场需求、政府政策、企业行为以及随机因素等。一旦区域内部的某种产业 (如资源型产业 )被 “ 选择 ” ,并形成相对于其他 产业 (旅游业 )的 “

11、 涨势 ” 。如果这种 “ 涨势 ” 不被补偿力所抵消,那么在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这种 “ 选择 ” 将会进一步被强化,形成 “ 选择优势 ” ,进而逐步成为区域主导产业,并形成区域产业格局。 (二 )可能低效率 资源型区域产业结构在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和稳固,但初期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选择,即这种选择存在可能无效率。区域经济发展初期是呈现多态均衡的,可供选择的产业结构类型较多,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区域既得利益团体的努力,凭借 “ 选择优势 ” ,最终形成目前的产业结 构格局。这种产业格局的形成在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受历史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在当时的条件

12、下可能是有效率的选择,但是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选择路径的效率性可能发展变化,成为无效率的产业结构选择。如在区域开发初期,资源型产业能迅速增加地区经济收入,促进产业结构形成和经济发展。但是在资源不断开发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说,负面效应不断显现,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不断升级和发展的问题,产生寻找区域发展的更优路径的需要,因此,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创新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三 )均衡状态 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旦形成,并不断发展和稳定以后,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的稳态,这个稳态可以看成是区域发展模式的一种 “ 解 ” ,这个“ 解 ” 是相对唯一和稳定的。

13、在这种稳态下,区域发展路径和产业结构形成一种相对 “ 锁定 ” 的状态。在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经可以看到由于发展路径的相对 “ 锁定 ” 状态,其他非资源型产业和非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缓慢,区域整体产业结构的深化滞后。 (四 )形成路径依赖 区域产业结构的初期选择,可以看成是多种发展路径的选择。哪种路径会最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 择,是在最初的 “ 多态均衡 ” 中,各种发展模式 “ 涨落 ” 的结果,受到发展初期微小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影响。一旦某种区域发展路径被选择,将会在区域发展模式中形成 “ 路径依赖 ” 。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新的发展机会时,往往会在可能的路径中,将原有路径作为

14、最优选择。如资源型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选择了资源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以此构筑区域产业结构。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中,更多地以资源型产业为依托,选择相应的发展路径,形成区域经济对原有发展模式的 “ 路径依赖 ” 。 四、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资源 型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最初的均衡 “ 解 ” 选择的基础上,在自增强机制的作用下,形成资源型区域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使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 “ 路径依赖 ” 。在发展初期,这种模式的选择可能是有效率的,能够较快的促进资源型区域的资源开发,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是随着区域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发

15、展模式所呈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典型的表现为资源型区域的经济活动发展呈现以下明显的问题:经济市场化程度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价值低,产业结构高度低,人才吸引力低,可持续 发展能力低,资本系数高,资源耗损高,环境代价高,失业等社会矛盾集聚高。 导致这些区域发展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府政策原因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资源型区域的发展都是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资源高强度开发的发展道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政府在对待资源型区域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导向往往要求其对下游的加工型区域进行大力支持,资源的供给的价值与价格出现背离,致使资源型区域承受着双重

16、损失,即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巨大代价和经济利益的巨大流失。在我国经济体制转 轨时期,市场经济作用越来越突出,各区域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主体地位日渐突出,资源型区域经济技术层次低,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固有弱点日趋表面化,资源型区域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堡垒,所造成的体制惯性约束对区域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显现。 (二 )区位因素的影响 资源型区域较为集中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其交通、通讯、水利设施都处于落后状态,投资硬环境差,导致资源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弱,流通不畅。这种区位特点,使得资源型区域的对外开放开发程度受限,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较弱, 进一步影响了新技术和人才的

17、引进。同时,这种区位因素的劣势还容易形成区域内部本身人才、技术的外流倾向,加剧了资源型区域的发展资金、技术、人才障碍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三 )区域内资源型产业群的原因 区域内部形成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由于长期以来的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模式的影响,往往从其内部来说缺乏技术创新和合作的动力。不仅企业与区域内外的高校、研究机构等知识生产体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而且企业与企业之问也缺乏技术交流,彼此之间固守既有的资源开发模式。因此导致资源型区域内部产业集群的整体, 呈现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机制的态势。 五、资源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创新路径 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开始,众多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创新理

18、论都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内产业的创新和升级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区域竞争能力的培育关键依赖于区域的创新发展环境和能力的构建。资源型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固有模式的 “ 路径依赖 ” 也必须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寻找创新发展路径。 资源型区域由于众多问题的存在,本身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对 资源型区域的负熵。这种负熵在一定条件下,将会在区域内部形成一种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的状态,从而对资源型区域打破内部发展的 “ 路径依赖 ” ,寻找新的均衡 “ 解 ” 提供可能性。对于资源型区域来说,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众多问题,只有通过区域内

19、外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即寻找区域外部形成的有益负熵和区域内部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区域发展的创新模式,才能实现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资源型区域的创新发展路径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快经济体制转型,以市场为导向,努力使区域资源的市场价格正确 反应其价值 对于政府部门处于战略考虑,对资源,尤其是战略性资源的生产、销售和 JOrJ 等进行长期干预的情况。应该推进相应的政府补贴,弥补资源型区域的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损失,并积极扶植区域新产业的发展。 (二 )形成负熵 加大资源型区域与外部的沟通交流,形成资源型区域的负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要通过构建与区域外合作的

20、多方平台,形成良好的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改善资源型区域内部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全方位的加深区域间的合作。积极在区域内外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发 展中介机构,促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三 )区域内对现有资源型产业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要对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严格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做到精细开发,精细,保护区域环境;二是要加快资源型下游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要选择新的主导产业,大多数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尽快选择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一方面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资源型区域的资源依赖性,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四 )构建区域循环创新体系,促进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立资源型区域创新知识生产、创新知识转化、创新知识扩散和反馈的循环机制。保持创新成果的先进性,不断发展和加强区域内部自我创新模式。通过区域内部循环创新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打破资源型区域由 “ 路径依赖 ” 而形成的产业发展的 “ 锁定 ” 状态,形成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构筑资源型区域内部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