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 摘要 :“ 旅游扶贫 ” 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 ,其乘数效应可以增强贫困地区的 “ 造血功能 ”, 已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贫困地区 ,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进一步促进武陵源的扶贫效益 ,基于调查法和访谈法 ,对武陵源旅游扶贫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测评 ,并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 :旅游扶贫 ;效益测评 ;优化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 ,许多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已把旅游业当成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期间国内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并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
2、基础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及问题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从促进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利和发展的角度 ,对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的比较少 ;对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程度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一个评价模式 ;对其扶贫政策进行衡量 ,从而采用合理、科学的旅游开发扶贫政策研究比较少。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是张家界市辖属的一个县 ,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 ,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访谈 ,了解
3、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情况 ,进行张家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从而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 ,以期对同类贫困且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一、武陵源旅游扶贫概况 (一 )武陵源的历史沿革 武陵源 ,古已有之。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 1988 年 ,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397 平方公里 ,辖六个乡镇处 ,人口 万 ,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1991 年 ,武陵源荣登 “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 ” 金榜。 1992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 “ 世界自然遗产 ”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
4、7 中国旅游年 ,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 35 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2000 年 ,武陵源风景名胜 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年 ,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 “ 文明风景区 ” 称号。 2004 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二 )武陵源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 ,在旅游开发之前 ,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定贫困县 (区 )。武陵源贫穷落后 ,与外界联系极少 ,是典型的不通路 ,不通电 ,不通邮的 “ 三不通 ” 地区 ,产业结构单一 ,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和狩猎等为生计。忙完农耕以后就去山上采木子和金银花等药材拿去卖
5、,换些日用品回家 ,勉强能维持生活。以前 农民居住的都是木房子 ,上面盖的是茅草。人们精神生活较单调 ,人们或是聚在一起闲聊、发牢骚 ,或者是在忙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 ,或者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 ,或者是利用聚众赌博来消磨时间等等 ,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体艺方面的活动。近几年来 ,武陵源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 ,确定了 “ 以旅游为龙头 ,以农业为基础 ,实施旅游带动扶贫 ” 的战略方针 ,一手抓旅游开发 ,一手抓脱贫致富 ,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由贫困向富裕、小康文明方向迈进的新兴旅游区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一 )经济效益评估 1
6、.区域经济发展 在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个 “ 发动机 ” 的牵引下 ,十几年来张家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与提高。突出体现在 :随着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 ,第三产业产值和区域经济总量获得了快速提高。根据编译数据可以看出 :1992-2006 年 ,张家界国民经济的增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992-1997 年为旅游开发的初期 ,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任务很大 ,武陵源的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缓慢 ,1998-2006 年是旅游开发的成熟期 ,旅游业成 了武陵源的支柱产业 ,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变化 武陵源由于旅游
7、业的发展 ,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大幅度下降 ,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武陵源的产业结构的单一性 ,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 ,以第三产业的增加可以近似说明旅游业在武陵源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武陵源的旅游经济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贡献是巨大的。上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 ;二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 ,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 蓝领 ” 职业身份 ,而正在成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 “ 白领 ” 一族。 3.农民收入变化 旅游资源是武陵源的基本资源 ,旅游产业是武陵源
8、的主导产业。武陵源致力于开发旅游服务市场 ,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全区贫困农民借助武陵源旅游业的发展 ,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为旅游服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一部分贫困农民在景区办起了饮食服务店、旅店、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商店等 ,一部分农民把玉米棒子、红薯由 “ 口粮 ” 变成了商品 ,由 “ 土货 ” 变特产 ,加工成熟后卖给游客 ,同时 ,农民适时上山采茶叶、山胡椒、猕猴桃、挖葛根 ,变 “ 山货 ” 为名产 ,这些山民村妇 ,常常是用一背篓土货 ,换回一把把钞票。 经过 20多年的发展 ,武陵源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 200多倍 ,而当地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却不到 5倍 ,与武陵源旅
9、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率相比较 ,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明显较低。另外 ,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 ,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 ,索溪峪镇和天子山镇因为区位优势率先富裕起来了 ,而其它的二个镇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就是索溪峪镇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 ,军地坪村现在已经完全城镇化 了 ,沙坪村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住在大山里面 ,勉强能维持生计。 4.旅游带动就业情况 旅游发展为武陵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行业。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纳了农村实有劳动力 1 138 人 ,目前公园管理处安排了 463 人从事旅游服务管理、 75 人从事旅游交通运输、253 人从事轿运、 1
10、01 人从事旅游商品经营、 82 人从事导游等 ,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 85%。 2006 年年末 ,武陵源全区共有接待宾馆饭店230 多家 ,接待床位 万张 ,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 ,而且给当地 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 ,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地位的限制 ,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 ,如服务员、小商贩、手工制作、保安等 ,报酬较低。相比之下 ,高薪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人员或地方少数人所占据。由于自私的心理或受利益的驱使 ,一有就业的好机会当地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 ,然后再是普通老百姓 ,有时甚至把就业指标卖给有钱人。例如 :现在的天际大观园是政府征收了沙坪
11、村的土地建起来的 ,本来答应给沙平村提供 70个人的就业指标 ,但是到最后 ,当地的村民一个就业指标都没有 ,就业岗位全落在了官员的亲戚和有钱人的手 中。大量的当地居民就这样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 ,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 ,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少数人手中。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 ;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另外 ,在武陵源国际度假酒店还存在着歧视本地员工的现象 :如果从事同一个级别的工作 ,外地招进来的员工比本地人工资高。 (二 )社会效应评估 1.基础设施 自然风景的开发 ,很大程度上就是改善风景地域的 “ 可进入性 ”, 使旅游
12、者 “ 进得来 ,住得下 ,散得开 ,玩得好 ,出得去 ”, 因此 ,现代化的交通、通讯 ,住勤、游乐设施优先在风景地域发展。为了增强景区的可进入性 ,1985 年 9月 9 日 ,国务院批准修建张家界 (大庸 )机场 ,到目前为止 ,张家界开辟了荷花机场到全国各大城市和韩国航线 ,已有东航、国航、南航、深航、奥航等十余家航空公司加盟张家界航空市场 ;为了分散客流和物流 ,新建成的火车站已于 2008年 1月 18日投入使用 ;常张高速、峪园公路建成通车 ;张清、慈索公路完成改造 ,2006 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 公里 ,其中省道公里 ,县乡道 公里 ,村道 公里。目前 ,全区农 村也已经实现
13、 “ 五通 ” 目标。共新 (整 )修村级公路约 56 公里 ,解决了约 18 个村、万人的交通困难 ;新 (整 )修河堤、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约 28 千米 ,改善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960亩 ,解决了 15个村 万人的饮水困难 ;累计建沼气池 4 200 余口 ,切实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紧张。 2.教育事业发展 从 1989 以来 ,武陵源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989 年建区初 ,全区仅有学前班 7 个 ,入班儿童近 400 人。到 2000 年 ,全区有独立幼儿园 6所 ,大、中、小、学前班共 47 个 ,幼儿 1 500 多人 ,这 说明了幼儿教育受到了重视。同时 ,基础教育
14、也得到了发展 ,1989 年 ,小学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为 74%和 61%。到 2000年 ,小学入校率 初中入校率 99%。由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区政府的财政变得很宽裕 ,于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1989 年 ,武陵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舍及其他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和缺乏 ,全区有中小学校 48 所 ,校舍面积 37 129 平方米 ,生均 7 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 12 995 平方米 ,占 35%。共有教学仪器 321 件 ,价值 5 300 多元。各种图书资料 1 200册 ,价值 万元。到 2000 年 ,全区各级 各类学校的校舍面积达到 55 000平方米 ,8平方米 /生 ,所有
15、危房都得到改造 ,教学仪器 9 753件 ,价值 159万元 ,比建区时增加 倍 ;各种图书资料 万册 ,价值 35 万元 ,比建区时增加 倍。 2004 年武陵源就已经开始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 ,比全国要早三年。 (三 )生态效益评估 1.自然生态效益 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 ,缺乏有效地开发模式理论指导 ,不注意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武陵源旅游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问题严重。这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造成了客源及市场的恶性 价格竞争 ;造成了原本有限的资金的极大浪费 ;也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 武陵源的现代旅游业发展迅速 ,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开发的过程中同世界上大多数旅游地最初建
16、设开发一样 ,武陵源一开始就重开发轻保护 ,生态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武陵源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重 ,主要原因是超过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限度。游客数超过了景区的环境容量 ,尤其是黄金周和节假日 ,更是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 ,环境污染问题有加重的趋势。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加 ,这里的旅游交通、住宿、饮食业蓬勃发展 ,一时间 ,在遗产核心区冒出了不少宾馆、饭店和大小不一的棚点或商业小区 ,景区建成游览线 30多条 ,游道 300多公里 ,景区还设有 2 条登山索道、 1 座观光电梯 ,违章建筑面积 19 多万平方米。著名景点锣鼓塔容纳了一座 “ 宾馆城 ” 。
17、 “ 世界最美的大峡谷 ” 金鞭溪每天被迫接受 2 800 吨污水。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 ,酸雨频率大 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 “ 黄牌 ” 警告。整个景区陷入了 过度开发的误区 ,优美的自然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的损害 ,遗产资源的 “ 原生性 ” 遭到了破坏。 2.人文生态效益 武陵源以前贫穷落后 ,最主要的是观念落后和科学技术落后。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低 ,思想观念陈旧 ,安贫乐道 ,不思改革、进取 ,很
18、难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旅游开发后每年数百万的游客涌进武陵源 ,把现代文明也带进了武陵源 ,打破了武陵源封闭的状态 ,有利于促进武陵源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文化、人才和物资交流 ,开拓人们的眼界 ,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农业生产 ,提高 了本地区文明的程度。武陵源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因素。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 ,因旅游者购买 ,制作工艺在发展和提高。如土家织锦 “ 西兰卡普 ”, 起初只是土家人用做 “ 土花被盖 ”的 ,因旅游的开展 ,开发出大型织锦壁挂、背包、挎包、织锦衣等 ,用途得到拓展 ,产量也
19、因此增加。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 ,面临着失传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 ,得到了发扬光大 ,传统工艺品生产重新焕发出生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歌舞以往只有在传统的节日才会演出 ,现在为旅游者表演 ,演出的场 次在增多 ,参与演出的人在增加。这样在保持民族舞蹈的特色和满足现代旅游者审美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有机结合点 ,更利于民族歌舞的发扬和传承。由此可知 ,旅游能够提供维系当地文化世代传承的通道。当社会所处的环境发生改变时 ,这种环境所诱发出来的文化演进也将被改变。武陵源自开发旅游以后 ,其地理的相对封闭性被打破 ,吸收现代文明 ,加快文化演进。因旅游者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地区 ,他们
20、携带的文化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原生态文化而言是一种高势能文化。两种不同背景文化相接触时 ,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旅游者所携带的高势 能文化更深刻地影响改变着当地的低势能文化。当地的人们以旅游者为观察点 ,了解外部社会先进的文化 ,借鉴对自己有用的成分 ,对其有选择地吸收。旅游者在武陵源进行旅游与自然亲密接触期间 ,既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与环境 ,又作用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当然在外来文化与当地的原有文化融合、碰撞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主流文化导向的偏差 ,以致丢失掉原生文化中宝贵的东西。旅游者穿戴打扮、举止表情和行为等都在传递信息 ,当地居民在潜意识中慢慢地接受和效仿 ,因而传统服饰只有老年人穿
21、 ,出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汉化 ,他们不再过属于自己民族的节日 ,不再 住具有自己民族风格的楼房 ,会说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 ,当地原有的民俗也逐渐趋向于同化甚至面临着民族文化的失传。 综上所述 ,武陵源自从发展旅游扶贫以来 ,区域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文明社会。农民收入不断增收 ,就业率不断提升 ,区域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 ,因为政府对旅游扶贫的认识还不到位 ,当地居民因为区位和自身素质的偏低 ,旅游企业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 ,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和武陵源旅游经济 相
22、比 ,武陵源贫困人口的收入增长缓慢 ,而且整个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为没有技能、知识和金钱 ,农民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 ;因为旅游的开发 ,当地的社会治安变差 ,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危险 ;因为过度的追逐经济利益 ,造成旅游资源浪费、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严重。 三、武陵源旅游扶贫优化对策 (一 )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增加脱贫人口 武陵源贫困人口因为自身的文化素质偏低 ,严重制约其在旅游扶贫中的受益。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 ,这是扶贫开发的长远之计。治贫先治愚 ,只有 通过教育 ,才能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 ,促使贫困人口尽快掌握一门技术 ,从而脱贫致富。武陵源的
23、基础教育已发展得比较好 ,现在主要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增强贫困农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应该注重精神扶贫 ,提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素质 ,用正确的扶贫观念来引导贫困人口 ,帮助他们形成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的良好精神风貌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贫困人口 ,使他们破除迷信 ,相信科学 ,运用科学 ;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贫困人口 ,通过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引导群众 ,使他们形成致富的志气和内在的动力 ,想富、敢富、忙富的 人。 (二 )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为旅游扶贫服务 首先 ,武陵源政府必须进行观念更新 ,明确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式扶贫方式 ,而不是单纯的旅游开发 ,
24、旅游扶贫的目标是扶贫 ,即确保贫困人口的受益和发展。把这种观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当中 ,做到权为贫困人民所用、情为贫困农民所系、利为贫困人民所谋 ,进而实现以贫困地区的综合发展为内容 ;以贫困人口发展为核心的社会积极变迁。 其次 ,突出政府在旅游开发扶贫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 :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当地旅游开发的政策、法令、法规 ,要加快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要对旅游地的整体形象及某些具有全局意义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 ,要积极收集和发布旅游市场信息。同时 ,政府还应在资源维护、招商引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起主导作用 ,从而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最后 ,合理规划 ,科学开发 ,坚持大旅游
25、、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 ,制订出武陵源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为防止低水平、无秩序开发 ,规划部门在旅游开发前应对本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客源市场等进行认真和详实的调查与评价 ,并以区域旅游经济开发和系统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 。决不能不顾客观实际和旅游市场规律 ,盲目上、拖着上 ,各自为政 ,重复低水平建设。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和监督作用 ,确保旅游开发合理有序地进行。 (三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增强文化内涵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不仅能继承和保护好当地的民族文化 ,而且能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 ,从而使旅游业长盛不衰。武陵
26、源的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 ,浓郁的民俗风情 ,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在闺中 ,甚至面临着日渐消灭的危机 ,武陵源要想吸引更多的游客 ,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 ,确立自然旅游资 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增加旅游文化内涵。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 ,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四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 “ 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 ” 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 ,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
27、保护标准的建筑物 ,即使有合法手续 ,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外围地带。严禁破坏景区 内一草一木 ,禁止砍伐树木。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 ,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 ,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 ,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 )依托旅游市场 ,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优势为着眼点
28、选择发展路径。武陵源的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以初级农产品出售为主 ,很多时候都是农民自己挑着自己家的农产品在卖 ,没有形成统一的农产品产销链。为了应对市场变化 ,武陵源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 ,为贫困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形成贸工农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1)搞好规划 ,使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按规划有序发展 ;(2)打造世界旅游精品 ,壮大旅游产业 ,为城市带动农村、旅游带动现代农业夯实基础 ;(3)要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 ;(4)创新机制 ,使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周歆红 .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 J.旅游学刊 (双月刊 ),2002(17):21- 游佩媛 .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以北京郊区民俗村、贵州省巴拉河乡村旅游项目为例 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32- 蔡雄 ,连漪 ,程道品 ,白丁 ,蓝雄现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与对策研究 J.社会科学家 ,1997(3):30- 刘筏筏 .旅游扶贫的社会文化风险及防范对策 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3):24- 数据来源于武陵源区统计局、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