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14169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流通理论研究的经济学方法论基础 论文关键词:流通理论 主流学 方法论个人主义 论文内容摘要:目前,国内外都不存在系统的、成型的 “ 流通经济学 ” 。我国对流通问题的研究,虽然由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存的局面,但其方法论基础仍然混乱,方法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存。本文认为,应当把流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统一到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这是构建 “ 流通经济学 ” 的必要条件。 关于流通理论,国内有各种称谓,计有 “ 流通经济学 ” 、 “ 商业经济学 ” 、 “ 贸易经济学 ” 等。为讨论方便起见,本文采用 “ 流通理论 ” 这一称谓来概括所有关于流通、商业、贸易等问题的理论

2、与学说。 我 国流通理论的发展演进 (一)我国流通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大体上是 20世纪 80年代到 9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流通理论的表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 “ 重生产、轻流通 ” , “ 重工、轻商业 ” 的局面开始转变,学界和政府都认识到了流通问题、商业问题的重要性。就这一时期的流通理论而言,主要以马克思资本论以及其他著作中的经济思想为,重新采取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要素理论来研究流通问题。这一时期的流通理论,以孙冶方的主义经济论 流通篇为发轫之作,随后涌现出一批在流通理论上多所创见的专家学者,他们撰 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经济转变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这一时期的流

3、通理论,总体上说来是 “ 破 ” 大于 “ 立 ” 。之所以说 “ 破 ” ,是因为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盛行的是 “ 无流通论 ” ;而改革开放伊始,首先进行的就是对 “ 无流通论 ” 的批判和破除,重新确立“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的理论判断。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这一阶段的流通理论主要以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为指导,并未引入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即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学界重大转变表现为西方主流经济学说 的大规模引进。大规模引进表现为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的译介、高校经济学中西方经济学的比重越来越大、学术研究当中运用西方经济学方

4、法日益增多。具体到这一时期我国流通理论,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是研究对象日益专门化,企业、市场、零售、物流、商务等领域的研究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技术化,即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研究工具被用来研究流通问题。 (二)我国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从目前来看,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并不存在系统的、成型的 “ 流通经济学 ” 。因为,任一学科如果足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必须 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征,必须有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原理,在研究对象或(和)研究方法上必须有其自身的特色。以主流经济学为例,其核心原理就是最优化,可以说,整个微观经济学就是建立在最优化基础上的。个体消费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5、,从而加总得出需求曲线;个体生产者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从而加总得出供给曲线,而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市场。至于宏观经济学,也仍然是建立在微观主体最优化行为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学当中,消费、等活动仍然可以归结到微观主体的最优化行为,唯一一个外生变量是货币供给。而货币供给成为外生变量 的时间也不长,只有在政府垄断货币发行并且货币不可兑换之后才成为真正的外生变量。既便如此,理论上政府也可以通过最优化的计算来确定最优货币供给量,说到底,还是归结到最优化这一基本原理。 当前我国流通问题研究的特点是 “ 杂 ” 和 “ 乱 ” 。所谓 “ 杂 ” ,是指研究对象 “ 杂 ” 。从批发、零售、物

6、流,到餐饮、会展、电子商务、拍卖、租赁等,很难合并归类。所谓 “ 乱 ” ,是指研究方法 “ 乱 ” 。对于流通问题的研究,过去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近年来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逐渐增多。计量经济学、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和研究技术被引入到流通问题研究当中 。引入新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技术固然是好事,但方法论基础不明确,仅仅引入新的分析工具,难免给人以 “ 为技术而技术 ” 的感觉。 流通问题研究与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 (一)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集体主义 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原理 最优化原理,其更为深层的基础是个人主义方法论。整个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就是个人主义的,通过对微观个体进行 “ 经济人 ” 假

7、设,从 “ 经济人 ” 的最优化行为出发,演绎出一系列的理论。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与体制上的宪政主义、经济体制上的自由市场机制是相互匹配的,内部关系 是融洽的。 与个人主义方法论相对应的,是集体主义方法论。集体主义方法论认为,某一集体是有共同目标的,是有终极目的的。这一集体可以小至家庭,也可以大至国家。特别是集体主义方法论认为整个国家是有共同目标或终极目的的。应当说,集体主义方法论与个人主义方法论是有重合之处的,二者都认为,微观主体(个人、家庭、企业、社团)是有共同目标的;但如果把主体扩展到整个国家,则二者分歧立显: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国家或政府没有终极目标,而集体主义方法论认为国家是有终极目

8、标的。 二者分歧的深层根源在于对个人价值的看 法不同,个人主义方法论认为,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实现其他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国家、社会、政府只不过是帮助个人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它们本身没有也不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和目的。相反,集体主义方法论认为,国家、社会是有共同目标和终极价值的,个人仅仅是实现集体目标和集体价值的工具和手段。 (二)我国流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一直是集体主义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意识形态上逐渐确立起集体主义价值观;相应地,在学术研究上也采取了集体主义方法论,这一点在学领域体现得尤其明显。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经济制 度是 “ 统制经济 ” (笔者认为, “ 统制经济 ” 比

9、“ 计划经济 ” 更好地描述了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体制的特点,因为我们并没有像前苏联那样对经济进行精细的 “ 计划 ” ),相应地,我国奉行的经济学本质上是取自苏联的 “ 统制经济学 ” ,而 “ 统制经济学 ” 的方法论基础恰恰是集体主义的。 “ 全国一盘棋 ” 、 “ 全国人民万众一心 ”等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高扬在意识形态领域,而且也深入渗透到学术研究领域,这一点在经济学研究当中表显得尤为突出。直到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思维模式仍然广泛地存在于各种流通问题研究当中,直到目前仍有相当的惯性。 西方主流经济学当中并不存在 “ 流通经济学 ” 这一分支学科,因为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是个人主

10、义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研究流通问题是微观主体即流通企业的任务,、物流、零售等类学科都很成熟,但针对 “ 宏观 ” 流通问题的理论几乎没有。在学科分类方面,营销、物流、零售都属于管,而不属于经济学。当然,的方法论基础也是个人主义的,而不是集体主义。 经济的本质就是个人主义的,相应地,研究市场经济中的流通问题,也应当采取个人主义方法论。这样既与现实经济制度相适应,也与主流经济学方法论相适应。 统一流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 础的必要性 我者对流通问题的研究,大多数都采取 “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政策建议 ” 三段论的模式,但以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来看,这种研究模式是有问题的。问题恰恰出在一般认为

11、最有价值的 “ 政策建议 ” 部分。按照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流通问题几乎都是微观主体即流通企业面临的问题。流通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方面,与一般的生产企业并无二致,如果在流通中出现了问题,比如过高、效率较低等问题,企业自身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自然会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本不需要政府出台政策进行干预。举例而言,在物流 领域有一个评价效率的指标 空驶率,我国的空驶率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要高得多,这当然说明我国在运输资源的使用方面效率低下。但是,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又能做什么呢?根据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无论空驶率高还是低,都是物流企业自身造成的,最有动力降低空驶率的不是政府,而是

12、物流企业。因此,这一问题本不该由政府来负责,也无需政府出台什么政策来促使空驶率降低。所以,我国空驶率较高的原因,就应该从其他方面来分析,如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物流企业的技术手段比较落后等。严格来讲,在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各种因素当中,只有与物 流园区用地两方面与政府有关,其他方面,均属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问题。所以,即便空驶率很高,政府也管不了,而且也不该管。这是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得出的必然结论。 但我国的现实是,政府往往先是对经济活动进行不合理的干预,干预之后使经济活动产生了许多问题,接下来对这些问题再次进行干预,由此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此无限循环下去。 流通理论研究中的 “ 政策建议

13、” ,往往就是建议政府对先前干预产生的问题进行再干预,这是一种 “ 越描越黑 ” 的做法。究其根源,便是学术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方法论集体主义。前已述及,方法论 集体主义就意味着微观个体的经济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仅是承载某一或某些集体目标的手段,照这种思路,任何政策都取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 以北京为例,如果某个人打算从事出租车行业,那么他必须 “ 挂靠 ” 某一出租车公司,否则就是 “ 黑车 ” 。各出租车公司为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和既得利益,联合起来游说政府,成功地建立起市场准入制度。而政府反过来以 “ 保护乘客利益 ” 为由,统一制定收费标准,于是便造成了目前空驶率高的状况。破除这种局面的釜底抽

14、薪之举,是取消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稍微学过经济学原理的人都知道,这样一来必然有更多的 人愿意从事出租车行业,竞争的结果是产生一个均衡的市场价格,这一价格肯定要低于目前的统一价格,从而,空驶率必然大幅降低。 以上例子仅是我国流通领域中的物流、运输问题,类似的问题在其他流通领域还有不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很多学者潜意识里都在使用集体主义方法论,而不是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这也是众多 “ 政策建议 ”难以发挥作用的根源。 结论 宏观流通问题进行研究,如果要运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那么就应秉承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应当指出,解释和预测是主流经济学的主要功能,而不是动辄就 要提出什么 “ 政策建议

15、 ” 。我国学者应该尽量做到 “ 述而不作 ” 、 “ 述而少作 ” 。毕竟,提出政策建议这一行为,本质上采取的是集体主义方法论。 近年来,随着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大规模引入,在我国流通问题研究方面也出现了个人主义方法论与集体主义方法论并存的局面。而方法论基础的混乱,是当前我国流通问题研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要构建一门系统的、成型的 “ 流通经济学 ”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流通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也就是统一到主流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上来,这是构建 “ 流通经济学 ” 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参考文献: 1.英 冯哈耶克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三联书店, 2003 2.夏春玉 .当代流通理论 基于日本流通问题的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