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1 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 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
2、特点为: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 communication)和社区( 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
3、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
4、、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 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2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 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
5、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 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 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收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站爱和传播隔阂。 4、 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
6、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 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第三节 1、 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和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可理解为“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将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能够克服行
7、为主义传播学研究的局限 。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的角度出发,有利于我们对传播关系的本质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作用。 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为出发点,能使我们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信息消费和信息产品的特性。 2、 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精神生产和 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但同时,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还具
8、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者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时,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规律具有特殊性,我们在考察现代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时,必须重视其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3、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3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看待研究对象的眼光和视角不同。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 ,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
9、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所观察的视野更加宽阔。 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得创造性活动 劳动。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相互支持和共同 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最终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而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10、最终形成了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 2、 人类语言具有哪 5个特点? 1) 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 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 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 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 能够自主地 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
11、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通过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第二节 1、 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 络,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各种媒介依次叠加,使得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 (1) 口语传播时代:语言是在人类劳动和社会协作活动中产生的。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但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只能使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 (2)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2、它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 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它使得信息能够长久保存下来,人类文化有了确切可靠的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4 资料和文字依据,并能传到更遥远的地方。 (3) 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 15世纪 40年代,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古登堡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使教育和文化得到普及。 (4) 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实现了信息
13、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电报、电话,到广播、电视,再到 互联网,电子媒介的数字化革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也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2、 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文字产生的重要意义在于:文字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的记忆力;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化传承有了确切可靠 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3、 试论述中国
14、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近现代得铅字排印基本原理完全相同,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中国印刷的流传,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基础,也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5世纪 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得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 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
15、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同时也使文化教育等到普及,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 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 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总之,电子传播技术的
16、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化社会。 第三节 1、 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新的传播媒介不断被发现和创造出来,使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 而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5 化信息系统的发达,进步增加了信息和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信息也由此诞生。 2、 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美国传播学家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 1)
17、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口语,也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绘画、文字、印刷和摄影等。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 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 ( 3)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话、唱片、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等。不但传播一方需要使用机器,接受一方也必须使用机器。 三类媒介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人类传播媒介手段日益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性的过程。 3、 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
18、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其特点为 ( 1)产业 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 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 2)主体 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 3)交易 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 4)贸易 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4、 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从新统和的时代。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20世纪 50年代后,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90年
19、代以来,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由分散的媒介系统 所执行的不同的媒介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一大飞跃,同时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 1、 简述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
20、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可以在形式上独立存在,但和指称的对象事物和意义密不可分,人们以符号为介质从事信息传播,这种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授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获得。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6 符号又可理解为能指,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2、 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 ( 1)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 2)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 ( 4)可以自由创造,象征符与其指代的 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
21、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象征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同一个象征符在不同社会里会有不同的解释。 3、 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 1)语言的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工整度等。也称为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 ( 2) 体态符号,如手势、动作、表情、视线、姿势等。可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在形成语境(传播情景)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
22、能动性。如仪式和习惯、服装恶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等。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 4、 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 1)表述和理解功能。传播的目的是交流意义,需借助可感的物质形式。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反馈的过程也伴随着在符号解读基础上的再次符号化活动。 ( 2)传达功能。意义具有了一定的物质形式,由符号承载, 才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 3)思考功能。思考是内在意识活动,是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思考本身就是一个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第二节 1、 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
23、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人类在传播活动中交流的一切精神内容,都包括在意义的范畴之中,它与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在于自然和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认识和把握对象事物的性质和规律,并从中抽象出了意义。 2、 符号的 意义有哪些分类? 符号的意义的分类: ( 1)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前者是符号的字面意义,是意义的核心部分。后者是符号的引申意义,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前者具有相对稳定性,后者较容易发生变化。 ( 2)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内涵则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指示
24、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7 际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区别性意义是通过分析符号间的关系来显示的。 3、 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 性和多义性? (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性。如“水果”一词,包容范围很大,西红柿、西瓜等属于“水果”还是“蔬菜”,一般人很难分清。 (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指一种符号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使人判断不准应该属于哪一种。 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有时会成为人们之间沟通意义的障碍,但这种障碍不是难以克服的,人们可以借助传播过程中的其他条件或情景来消除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而且,人们还能运用语言符
25、号的这一特点来创造和表达新的意义。 4、 情景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 用? 情景意义是由一系列情景符号及其相互组合形成的意义。情景是由参与传播的时间、地点、人物、场景、氛围等附随性情景要素构成的,它们所携带的意义会对符号文本系统的意义产生影响,并对传播效果形成制约。 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外,传播者的意义、受传者的意义积极传播情境所形成的意义也在发挥作用。 ( 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但符号有时并不能正确传达我们的意图或本意。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 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组符号构成的
26、讯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 释。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受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受传者的意义既不等于传播者的意义,也不等于符号本身的意义。 (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第三节 1、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象征行为,值得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 念或思维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字面意
27、义想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转化。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起联想关系。象征行为总是一定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并且需要得到较多社会成员的认同,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约定性。 2、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通过这种能力,人类能够发现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的象征关系,并从个别事物和眼前事物、从包罗万象的具体性和千变万化的多样性的束缚中把自己解放出来,进入一个自由的传播境界。利用完整的象征 符体系,人类能够保存和传达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协调和控制社会行为,创造和继承社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象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
28、机制。 3、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意义交换有一个前提,即交换的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或文化背景。意义的交换或互动只能通过共通的部分来进行。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互相理解。如果传受双方没有共通 的意义空间,就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8 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播。 4、简述米德的“主我”( I)和“客我”( me)理论。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前者是个人的主体意识
29、,后者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5、 谈谈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在现代文化中,人们把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 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现代文化的象征性不仅局限于消费领域,现代社会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生活与娱乐领域也充满了新的象征符和新的象征意义。这不仅由于人类乐于追求新事物、新意义,也
30、是由于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的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 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参与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其结果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和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多样化。但另一方面,象征符的过滥提供和过频 变动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 1、 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 2)受传者。又称信宿,指的是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并不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它可以通过反
31、馈来影响传播者。 (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 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时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 拉斯韦尔的“ 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 “ 5W”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有重要意
32、义。这个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 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思路形成的。但是,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这个模式还不完全,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3、 简述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点为:(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9
33、一方在不同阶段 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这一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现实情况不符。其次,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4、 简述传播过程的特点。 (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上则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
34、,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此外,各环节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层结构。 第二节 1、 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人内传播。 ( 2)个体系统与其他各体系统相 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 3)个体系统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政治
35、、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大众传播,也不外是现代社会各种传播系统中的一种。 这一模式的特点和贡献在于揭示了每个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2、 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即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把 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最早起源于日本,是在对美国的主流传播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摆脱了美国狭隘过程研究的框架,把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扩展到传播与社会变革,传播
36、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问题上。 3、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点?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把人类交往分为三种类型: ( 1)与人的体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 2)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 3)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符号( 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之上,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一图式能够用于解释各种,传播类型。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 4、 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该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总过程? 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10 ( 1)信息传
37、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活动的范畴。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播关系。 ( 2) 考察信息传播,要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中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 于这个社会的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和精神生产关系的状态。 ( 4)作为精神生产关系的传播关系中同样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传播这个“总体”过程的运动。 总之,唯物史观是在与宏观社会结构的普遍联系上来把握社会传播过程的,社会传播结构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38、 1、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互动的介质时信息 “有意义的象征符” 2、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互动过程中,人
39、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 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 自我传播同样具有社会性,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3、什么是基模或认知基模?它有哪些特点? 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认知基模的存在,使人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 其特点为: ( 1)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随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 2)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树形图 ( 3) 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 4) 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第二节 1、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