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2189 上传时间:2018-07-09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财政学习题参考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教育部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财 政 学 (第六版) Public Finance 1 目录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 2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 6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 10 第四章 社会消费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之一 . 12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之二 . 16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 20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 25 第八章 税收原理 . 32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 39 第十章 税收制度 . 45 第十一章 税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 46 第十二章 国债 和国债市场 . 47 第十三章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 . 51 第十

2、四章 财政平衡和财政赤字 . 55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 61 2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由于市场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的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 (1)垄断。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来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竞争性市场的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要求有充分的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

3、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外部效应则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因而市场竞争 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

4、是前提,首先是把“蛋糕”做大,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5)经济波动。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这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 4.试述政府干预手段,为什 么会出现政府干预失效 ? 答: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 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

5、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 垄断 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 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 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 ,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税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财政的目标是通过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可能发生在: (1

6、)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的选择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特征下,几乎不可避 免地会产生由于滥用权力而发生的寻租行为,也就是公务员 (特别是领导人员 )凭借人民赋予的政治权3 力,谋取私利,权钱交易,化公为私,受贿索贿,为“小集体”谋福利,纵容亲属从事非法商业活动等等。 (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也可视为政府干预失误。这里且不说政府提供的经济信息有可能失真或不及时,而政府应提供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旦失误,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7、。这种政府干预失效,可能主要发生于经济体制转轨国家。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核心是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规范政府经济行为,转变政府经 济职能,其中包括转变财政职能。 5.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

8、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 特征。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太高,因而经济上不可行。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 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

9、准。 7.如何理解财政的特殊性 ? 答: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这种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从起源上考察,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后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民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才产生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对财政与国家的关系都有明确的论证:“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 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 捐税。随着文明时代的向前进展,甚至捐税也不够了,国家就发行期票,借债,即发行公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10、。”被恩格斯誉为创建了财政学的亚当斯密所著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冠以“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的标题,另一本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约翰穆勒所著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其中专门论述财政问题的第五篇的标题是“政府的影响”。财政首先是作为经济范畴加以研究的,所以财政学是一门经济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经济与政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 ,而财政这种经济行为 (或经济现象 )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与政治的关系更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财政是一种国家 (或政府 )的经济行为,财政学则是一门名副其实的政治4 经济学。综观当今西方国家的财政学,也都是十分重视财政与国家或政府的

11、关系,甚至将财政学等同于“政府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他们将政府经济活动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特殊的经济领域而加强了研究力度,特别是从政治角度研究政府经济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10.试述 财政 的 资源配置职能的目 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 答:资源配置从广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从狭义上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效率问题又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具备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

12、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最佳状态。西方经济学中 的“帕累托标准”就是论证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实现最优的效率状态,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预。财政的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 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因此,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资源配置效率用什么指标来表示、如何通过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总效率以及财政在配置资源中的特殊机制和手段。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

13、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 GDP 的合理比例,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 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是指预算内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预算内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

14、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公用建筑和国防工程之类的属于不能回收 的投资项目,财政拨款应视为这种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费实现工程的高质量,甚至作为财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也存在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对比问题。 我国近年来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以及加强税收征管等,都是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的重大举措。 11.试述 财政 的 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GDP 分配的起始阶段是由市场价格形成的要素分配为依据,即各种收入首先是以要素投入为依据,由市场价格决定,要素收入与要素投入相对称。收入分 配的核心问题是

15、实现公平分配,因而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确定显示公平分配的标准和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特殊机制和手段。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传统的不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当前各国几乎公认采取由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来显示公平分配的程度。 5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 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

16、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 、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2.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

17、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充分就业并非指可就业人口的百分之百的就业。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任一时点上,总会有一部分人暂时脱离工作岗位而处于待业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因而充分就业是指一国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 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价稳定也并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应当承认,即使在经济运行正常时期,物价的轻度上涨也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而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相反,物价长时间低迷并不利于经济的正常运行。所以,物价稳定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

18、运行的范围内。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 (进出口收支、劳务收支和无偿转移收支 )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发展和增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产品和劳务 的数量的增加,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 GNP)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及其人均水平来衡量。发展比增长的含义要广,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19、,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简而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 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如果社会总供求保持平衡,物价水平就是基本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也是适度的,而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也是不难实现的。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

20、放松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收支发生不平衡是 可能的而且是被允许的。6 针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而灵活地变动支出和税收,被称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当然,这种“自动稳定”的机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况,在类似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机制本身就是欠缺的。(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

21、运输、邮电、 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例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与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避免出现某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现象。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1.试用曲线表示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答 : 关于资源最优配置的 市场原则是否适用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的问题,是研究公共物品时需要

22、解决的一个前提问题。有些学者认为,如果已知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就可以根据供求分析法得出公共物品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于是公共物品的生产问题就会像私人物品一样迎刃而解。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从经济学的学习可知,个人需求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将同一市场的所有个人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出,而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则不同。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所有个人对公共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个人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总和,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不是像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那样通过水平相加求得,而是通过垂直相加求得,如图 2 1 所示, d1, d2, d3 是公共物品的个人需求曲线, D是公共物

23、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可以用生产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曲线来表示,如图 2 1 中的 S 曲线,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公共物品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图中的均衡产量 Q是社会有限资源下所提供的公共物品的产量,价格 P 等于边际成本。 图 2-1 公共物品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均衡 7 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分析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 因为,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是立足于许多不可能存在的假设条件,其中假设条件之一是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说明其对公共物品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而这一假设显然不符合事实。事实上,公共物品的消费者说不出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求价格,而且都想免费搭车

24、享用公共物品。因此,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是一个特殊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上的个人决策方式来决定,必须寻求决定公共物品提供的特殊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学者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通过效益与成本的比较来选定和评估经济建设项目。特别是在公共物品占社会产品的比重明显升高之后,又提出公共选择理 论,探索通过改进政治决策来优化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将在本章的第二、三节做专门的介绍。 3.简述准公共 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 准公共 物品有 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 准公共 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

25、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 准公共 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 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 准公共 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 (

26、1)政府授权经营。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 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5.试述 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答:回答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首先需要选定一个更为可行的效率标准。这样的效率标准就是社会净效益 (或净所得 )最大化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

27、置时,社会的所得要大于社会的所失,其差额越大越好。财政 支出所取得的各种效益 (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计 )应当大于聚集财政收入过程中对经济所形成的代价或成本,也就是要取得效益剩余或净效益。 首先,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首先是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适度问题,也就是指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参见图 2 2。 8 我们用 Z表示社会总资源, X表示民间部门配置的资源, Y 表示财政部门配置的资源,则 Z X Y。从图可知,资源配置存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 (X/Z%, Y/Z%),如果公众期望的配合点在 A,那么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又恰好落在 A点,此时便达成了一项社会均衡

28、的资源配置,公众的个人需求与社会公共需求在 A 点上均可以获得满足。如果公众期望的组合点在 A 点,而实际的资源配置组合点在 B 点或 C 点上,则预示着公众的期望未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处在非均衡点上。因此,若要财政决策符合公众意愿,必须选择在 A点的社会资源配置组合。 其次,政府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进行资源配置,就是要把居民的消费需求集合为“社会的”(或政府的)需求。也就是说,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这套有效率的政治制度就是“公共选择”制度。然而现实的困难是,公众的愿望并不完全一致,公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 每个人的选择在实际生活中存有差异,因而体现民主化和法制化的决策机制就

29、成为问题的关键。 一般来说,为了提高公共支出的配制效率,财政部门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1)财政支出的来源是受严格立法的约束;( 2)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都有制度的严格规定;( 3)公共部门是非盈利性的部门,不以追求利润而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4)财政资金的安排是高度透明的,财政民主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一个重要要素,而且是政治民主的集中体现;( 5)居民有财政支出的状况和公共物品提供状况的知情权,不仅政府要定期公告,而且居民有随时查询权。 7.试述 公共选择理论 的基本内涵 及其对 我国 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答: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共选择理论

30、对于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关系、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避免政府干预的失效,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该理论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会失灵,所以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非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 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范围和内容。基本思路应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31、 其次,该理论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不可分的,要求二者的改革进程相互协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财政体制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 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9 再次,该理论对实现公共决策 (政府决策 )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

32、行系统,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最后,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政府工作人员应是人民公仆,必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也不应回避或忽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利益追求,应该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可调动其积极性,抑制寻租及腐败。同时,导致政府机构低效益的一方面原因是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因素,缺乏经济效益的审计。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我们可以用经济方法对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以此评价项目的净收益及政府及官员的政绩。 8.试述 “成本

33、效益”分析法。 答: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最 早产生于美国 1936 年防洪法案,目前在许多国家的中央 政府、地方政府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得到了广泛应用。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成本收益分析法通过项目的成本计算,由不可比转向可比,从而为决策部门提供了一个量化的评估结果。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再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

34、受益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 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假设一个项目的寿命为 n 年,第 i 年的折现率为 ri,第 i 年的效益和成本分别为 Bi 和Ci, i=0, 1, 2, 3, n,则第 i年的净收益为 Bi-Ci。那么该项目未来净效益的现值( NPV)为: 式中, Bi为第 i年的的收益; Ci 为第 i年的成本, ri为第 i年的贴现率, n为该项目使用年限。 根据上式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对某一项目的投资可行性做出判断:如果 NPV 0,该项目可行;如果 NPV 0,计算内部收益率 (净现 值等于零的贴现率 ),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如果 NPV 0,该项目不可行。对于不同项目进行选择时,则比较它们的 NPV 取值大小,同等条件下选择 NPV 高的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