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類學習與認知Y301 課文重點 嘉義中心李芳森老師整理Chap 1 學習如何學習1-1 學習的研究:從猜測到科學一、學習的方式:先學如何做 ,再學該怎麼做即:How(目標) What Shall(方法與過程)二、學習的原理1、完形理論(Gestalt ):由 Wertheimer(韋特海默) 、Khler(柯勒)提倡的心理學理論主張學習如完美的倂圗遊戲。在初始時,無法察覺每塊小併圗在整體的正確位置,因而無法窺得整體面貌;直至併圗完成時,方知整體原來是如此。這意味著,學習過程雖然是局部的,但只要細心併湊,終究會成為完美圖樣,亦即會得到完美的學習成果。2、連結理論(associationism
2、 ):此即S-R 理論 (即刺激反應理論) ,亦即行為主義 (behaviorism)理論連結理論強調學習過程中刺激與反應間連續性與必然性的因果關係。此理論又可分為古典制約理論與操作制約理論。析言之:(1)古典制約( classical conditioning):為俄國心理學家巴夫洛夫( Pavlov)所倡,主張制約刺激 (CS, conditioned stimulus)與 非制約刺激 (UCS, unconditioned stimulus)同樣都可造成行為者相同的反應。(2)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為美國心理學家史金納(Skinner )以及桑代克(Tho
3、rndike)所倡導,渠認為學習者可藉由嘗試錯誤 、 增強 、 懲罰等手段達到增減行為者行為頻率的目的。其中:正增強:以增加行為者喜好刺激的方式來達到增加行為者的行為頻率。負增強:以移去行為者喜好刺激(做威脅)的方式來達到增加行為者的行為頻率。懲罰:以增加行為者厭惡刺激的方式來達到降低行為者的行為頻率。3、認知建構論:包括認知階段論 (皮亞傑)及訊息處理理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的結合。認知心理學重視學習者的內在學習歷程 ,亦即認為學習是主動擷取資訊(訊息)的過程 ,也是由既存的資訊推論出心的資訊的歷程 。此一理論認為心智改變或成長的基本單位是心理表徵
4、 (mental representation) ,每人學習時會將外在刺激轉化為一種概念符號,繼而利用心理表徵的心智架構(即所謂基模 )將此一符號操作處理資訊,然後再將它表達出來。4、社會建構理論:以俄國心理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 )為代表。2認為人所處的社會互動及文化深深影響其智能之建構,亦即環境及文化為影響人的學習的主要因素。此理論即孔子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以及近主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5、生物演化論:受到達爾文(Darwin) 物種起源進化論的影響。此一理論主張物競天擇 、 優生劣敗的自然競爭及自然淘汰的原理此論主張學習乃未選擇及培養最佳的生存方式,亦即人會利用其創造力來探索
5、及求取新知,藉之維繫其生存的優勢。1-2 學習的歷程:從認知到後設認知一、學習的認知歷程1、塞門(Simon ):求知 的意義已從能夠記憶 和獲得或重述訊息,轉向能夠發現和使用訊息。2、認知的因素:記憶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創造力、後設認知。二、學習如何學習:後設認知1、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對思考之思考,亦即比原來所認知的更高一層的認知。因此, 後設認知亦可稱為形上認知 。2、卡謬(A. Camus)說: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是它的心智會看管好自己心智的人 。這個後設認知就是看管我們心智的後台導演。1-3 情意的學習:從副學習到主學習一、美國教育學家克伯屈(Kilpatr
6、ick)提倡同時學習原則 。二、同時學習原則:主學習、副學習、輔學習(附學習)(1)、主學習:在知識或技能獲得的過程中被列為最主要目的的學習目標,稱之。(2)、副學習:在知識或技能獲得過程中,因主要學習所帶來的次要學習目標,亦即被列為次要或附帶目的的學習目標,稱之。(3)、輔學習(附學習):學習過程中,因主學習或副學習的完成而意外獲得的情意目標,稱之。1-4 終身學習:從外顯學習到內隱學習一、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隱藏於鮮明學習目標之外,亦即一種連自身都沒有察覺、而由對自己有意義的邊緣因素所影響,進而所造成的不自覺的學習過程或成果。(1)、薄片擷取:為葛拉威爾(Gla
7、dewell)所言,原意為理性分析在槍林彈雨中派不上用場,亦即軍人無法自係冷靜於分析每一個行動方案,喻指瞬間抉擇有時無法使用得上理性。(2)、薄片擷取亦可表為:在瞬息萬變的社會,有時必須在很短時間內做出明快抉擇。二、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 ):亦稱終生學習 ,亦即能夠隨時把握學習機會、能夠把握任何時機的強力學習意志。亦即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精神。3Chap 2 學習與遷移2-1 學習的意義一、學習是神經元學會反應 。二、學習是一種掌握自我世界與世界的自然本能 。三、學習是塑義的歷程。1、哲學源於驚嘆,塑義來自困惑。2、蘇格拉底的問學方法:詰問法與產婆術 。四、學習的
8、基礎與結果是理解 。1、嘉德納(Gardner )認為人具七種多元智力。2、皮亞傑的認知理論:強調失衡與適應(順應,Adaptation)作為孩子求知的動力,而適應則包括同化 (assimilation)與調適 (accommodation) 。(1)、適應( adaptation):皮亞傑用語,指兒童若內心失衡情況下必定會去吸納新知,此現象稱為適應 ,可分為同化與調適。同化(assimilation):學習者以既有的認知結構 (即基模 )去吸納新的知識或經驗的歷程。調適(accommodation):學習者藉由改變既有的認知結構去吸納新的知識或經驗的歷程。(2)、同化是我們對理解新事物做自然
9、的方式;調適則是在新事物的特性和我們既有的觀念有很大衝突時,我們覺知自己的不足或錯誤,而改變自己既有的觀念認知。2-2 學習的基本形式一、第一手和第二手學習第一手直接的經驗學習從經驗中學到教訓。第二手間接的規則學習從學習中學到知識。二、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外顯學習:在 表面之上的學習,亦即容易察覺、容易用語言表達描述的經驗或知識的獲得過程或其結果。例如一般所謂的言教。內隱學習:在 表面之下的學習,亦即不易察覺、不易用語言表達描述的經驗或知識的獲得過程或其結果。例如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言教不如身教之意。2-3 學習的遷移4一、近遷移(near transfer):從兩個事物間表面顯而易見的特質
10、相似性,展現知識的應用,即所謂近遷移。二、遠遷移(far transfer):或稱 水平遷移;從兩個事物深層結構的共同處,展開知識的應用,稱為遠遷移。三、雷斯托夫效應(Restorf Effect):材料中最特殊的事件最容易讓人記憶。四、功能固著(functional fixedness):個人在運用思考解決問題時,由於個人困於該工具固定用途的觀念不易突破,以致原先可能解決的問題卻因故不能得到答案。五、學習的遷移:(1)理解的程度,(2 )多元情境中的歸納而學習,(3 )自發的歸納,(4)新舊經驗的相似性,(5 )知識的多寡。2-4 影響學習的因素一、發展(development ):指學習者
11、身、心的成熟度(maturity) 。二、智力(intelligence):即所謂的聰明才智 ;若從多元觀點來解釋,後天的學習可以克服或互補先天智力的不足。三、動機(motivation):人類學習的原始慾望或衝動,稱為動機 。人類學習的動機有三:一是執意去學習但被禁止的;二是自己想去學的;三是被要求去學的。當然就學習的效果來說,具第二種動機者最可能達到學習目標或結果。四、環境(environment):根據行為主義或社會學習理論,外在環境對學習具有重大的影響。例如班度拉(A. Bandura)即認為,B (行為) 、E(環境) 、P (個人人格或特質)兩兩之間都存在互相關聯性。勒溫(Lewi
12、n)亦認為,人的行為是生活空間的函數,亦即 Bf(LSP) 。5Chap 3 記憶3-1 記憶為何物一、超凡的記憶1、數字廣度(digital span):一個人能夠記取的最大數字位數。2、謊言說一百次即成真理:意謂多次複誦即能被記憶之意。3、移花接木的記憶:當一般人對發生事情印象不深刻時,只要他人提示,即使是錯誤的,這些提示也往往都會成為記憶的一部分,就像真的發生過一樣。4、喪失自我的失憶:記憶是個體存在的根本,憑著記憶我們可以知道自己的過去,才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記憶寫著我們自我的歷史 ,倘若喪失記憶,也會失去自我的一部分。二、失真的回憶、創憶和失憶等扭曲也許來自記憶的重新建構或記憶本
13、身的增刪,因而容易表現出羅生門的現象。3-2 記憶的系統機制一、人的記憶可視為一部訊息處理系統 ,其中包括感覺記憶、工作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1)、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SM ):因感官受刺激後,在感官中所保留與處理的訊息痕跡。(2)、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WM):因實際經驗的運作而造成的訊息保留,即因而造成的記憶現象。(3)、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STM):意指主動的工作或忙碌的自動化歷程,將人的記憶和新的經驗結合成暫時性的工作平台,此即短期記憶 。(4)、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LTM):外界刺激進入人的
14、記憶系統時,首先遭受篩選與登入 ,即成短期記憶 ;接著由編碼後固化地存入感官記憶之中, 形成長久不易遺忘的成長期記憶。三、長期記憶:可分成陳述性記憶與程序性記憶兩種。1、陳述性記憶:又稱外顯記憶 ,屬於語意的記憶,亦即透過意識和語言分析分析後儲存的知識。2、程序性記憶:又稱內隱記憶 ,屬於情節式的記憶,是透過體驗或行動而歸納出的想法或態度。3-3 記憶的歷程一、經驗的分解與拼貼。二、經驗的銘刻與固化。三、經驗的提取與再生。6四、經驗的保留與遺失。1、痕跡消退理論:記憶的痕跡會隨著時間的過去而引起自發性的衰退,稱之。2、舌尖現象:人常常會有化到嘴邊卻想不起來的現象,因為常會微微吐出舌頭,而被稱為
15、舌尖現象 (TOT, tip of tougue ) 。3-4 記憶的省力機制:記憶策略一、意義化與群組化將記憶物或知識賦予某種特殊意義,並給予群體化,如此便於記憶。二、自動化與習慣化將記憶物或知識編列成為某種特殊規律或順序,並給予內隱習慣化,如此就方便記憶。三、基模化與網路化將記憶物或知識高度結構化,使其成為一個網路化的結構,亦即給予層次分明的地位。四、合理化與故事化將記憶物或知識素材整合起來,形成全新的想法或靈感,透過這些創作(意)來訴說我們的故事。7Chap 4 推理與決策4-1 推理與決策的運作基礎一、錯誤的彈性:情境遇複雜,所要追求的未必是唯一的正確;到底要考量到嚴謹的邏輯?或是應思
16、考整體的長期性或完整性?有時可能不是能夠有唯一的選擇。二、當下情境的效用: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實務性考量。三、決策上的風險管理:確切的認知,方能做出免於高度風險的決策。四、推理決策的基礎關係:應在兩個目標物之間找尋其間的關係,意即找尋其相似性、同質性、可融合性等,以便做出事宜的決策。4-2 追求精準的演繹推理一、三段論證法(syllogism)大前提 、 小前提 、 結論二、條件式推理:若 p 則 q若非 q 則非 P三、情境下推理:具體考量現實生活情境問題,因為真實情境任務下所做選擇的正確性,遠大於在抽象任務下的選擇。4-3 追求效用的直觀法則一、代表性二、可取得性三、合取性(共軛性)四、明確性
17、五、賭性(應該避免賭徒謬誤)4-4 決策的風險管理一、續擴衝突(目標不如原先理想容易達成或值得努力,但又感覺到非持續不可的衝動,因而繼續投下資源必會白白浪費掉,此現象稱為續擴衝突)。二、效用理論:人們決策時總是試圖讓效用最大化,這個效用的定義是在主觀上賦予最大的價值。因此,在面臨兩個簡單選擇必須做決定時,我們會估計每個抉擇所帶來的預期價值(期望報酬)。4-5 跳脫垂直是思考:水平式思考一、在對錯之外思考(打破思考的藩籬)二、發揮你的想像力(打破唯一的理所當然)8三、觀念的前題比推演的完美更重要Chap 5 問題解決5-1 問題解決的意義一、問題解決是爲了達到目標的行為二、問題解決是初始與目標狀
18、態的改變三、問題解決是目標導向的認知活動四、問題解決是學習與創新的核心5-2 問題的類型(參照教科書)5-3 問題解決的關鍵歷程一、找出真正的問題二、所小解決問題的空間三、彈性運用策略(1)、隨機常識錯誤法(2)、爬山法(3)、目標手段分析法5-4 提升你的問題解決能力一、不要急著解決問題二、從不同角度改變問題的定義(從不同面向思索問題所在)三、設定次目標鎖小你的問題空間5-5 問題背後的問題 重視問題背後的隱性問題或後續問題。9Chap 6 專家與生手6-1 專家與生手的知識組織一、有效的群組編碼(要善用實際時空環境條件,還要會用抽象條件)二、交手見真章(新手缺乏有組織性的知識作為判斷哦基礎)三、結構下重要的少數(要有洞視並決定這種關鍵少數的能力)四、深層與表層的表徵(分析問題的方法及採取解決問題的途徑)6-3 彈性的行動與認知策略一、掌握大原則才能有彈性的行動策略二、面對複雜情境的生手缺乏反省學習的彈性三、面對舊情境新結構的專家缺乏彈性四、面對新情境的專家彈性調適能力6-4 資源的監控一、提取相關知識的能力二、掌控即分配解決問題時的重要資源6-5 如何成為專家一、選擇性的優秀二、熟能生巧三、樂在學習中四、專家不一定就是良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