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现象无效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其结果是学生苦学、厌学,甚至辍学,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无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我们的课堂教学活跃了,学生主体性增强了,但我们也发现许多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悖的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一、 “无效”提问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水平,提问得好,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问不好,浪费学生时间,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当前课堂提问有几种无效或低效现象:一是问题设计高于学生现有水平或者问题太大、太空洞,学生摸不着头脑,无法回答,最后只能教师自问自答。二是问题太多,频率太快,水平层次太低,大多数问题只要对“是”或“否”的回答,即使不是简单的是非回答,只要看一下教材就知道了,类似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发展仍然无益;三是提问却不给予足够时间思考,老师一揭示课题,立马就问,没有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不利于学生对问题作全面、深入思考,还容易养成学生急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