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 论文关键词: 农村 公共 产品供需矛盾供给方需求方 论文摘要: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建设 社会 主义 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种类上均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本文从供需双方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供给方因财力薄弱、 财政 倾斜城市而对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不足,需求方因缺乏需求表达致使需求信息无法上传,并针对形成原因给出提高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品质和数量、缓解供需矛盾的对策。 编辑。 农村公共产品对发展农村 经济 具有重要意义,其供给增加将使农户增收。现阶段我国农民对公共产品具有强烈需求,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普遍不 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
2、求,农村公共产品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的形成原因 (一)供给方: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1.政府财政实力薄弱。公共产品因其所具有的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特征,不管是纯公共产品还是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应该主要是政府,由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加以提供才能保证公共产品内在的公共利益或福利的真正实现。近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扩大占 GDP的比重虽有所上升,但仍不能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增长的需求。和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这一比重明显偏低。如表 1所示。 作文 与中 央财政相比,基层政府收入更为短缺,与其目前所承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所需资金相去甚远。根据公共财政学,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分别承担全局性和
3、地方性的公共产品的供给,但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有悖于此,大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来源于县、乡和村。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 调查 ,在农村义务 教育 的 投资 比例中,中央负担了 2%,省和地区负担了 11%,县和县级市负担了 9%,而乡镇负担了 78%。基层政府迫于众多的事权压力,在税费改革前主要通过 农业 税、农业特产税、 “ 三提 ” 、 “ 五统 ” 及各种摊派来筹集资金。 2002年以 来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限制了基层政府摊派、收费的权利,使基层政府收入大幅减少,在财力受到约束而事权没有相应减少的情况下,基层政府减少部分公共产品的供给成为必然选择,从而导致农
4、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局面。 编辑。 2. 财政 对 农村 公共 产品的投入少。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财政资源的城市化和 工业 化倾向明显,对农村和 农业 的投入明显不足。 1992 -1996 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年均增长 23% ,财政支农支出年均增长只有 16.8%;财政支 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份额也由1978 年的 13.42%下降到 1999年的 8.23%;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1978 年为 10.78%, 2000 年仅为 4.36%。财政对城市的倾斜,造成农村基础设施、 教育 资源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公共产品配给与城市差距较大。以教育为例, 20
5、01年城镇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 95元,农村为 28元,城镇是农村的 3.39 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为 146 元,农村为 45元,城镇是农村的 3.24 倍。公共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城镇 人口 基本上 免费 享受财政供给的各种公 共设施和 社会 保障 , 而农民则主要靠自己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 , 自己承担养老、教育、医疗等费用,从而导致农民 成本 增加、减缓农村 经济 发展速度,进而加深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匮乏程度。 (二) 需求方: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缺乏 在供需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无论是商品还是公共产品,只有满足需求的供给才是有效的供给。商品的供给通过 市场 价格协调
6、着供需双方的行为,而公共产品不能通过市场价格来反映需求信息,其供给满足需求的有效性只有依靠供需双方的自我协调。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农民是需求方,对 自己的利益偏好十分清楚。但在我国农民缺乏需求表达机制,政府缺乏 民主 机制来汇总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和需求,农民需要的公共产品,以及公共产品在数量和品质上是否能够有效满足农民需求,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都由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决定,农民被排斥在供给决策之外。由于供给主体没有准确获得农民的真实需求以及在决策中主要以满足自身政绩和利益需要作为标准,因此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供给主体对能显示他们政绩的防洪防涝设施、 交通 道路建设等公共
7、产品投入热情较高,而对有利于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生态 环境 保护等见效慢、期限长的公共产品不愿提供。这种不由农民的需求决定, 而采取 “ 自上而下 ” 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能体现和充分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 简历大全 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矛盾的缓解策略 (一)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 1.加大对农村的支付转移力度,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在城市工业已初具规模的今天,应该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支出政策,加大向农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不改变现行税制结构和基层政府事权范围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是改善基层政府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一个重要途径。欧盟国家的农村发展水平较高,已经
8、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和工农的融合,主要是受益于欧盟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借鉴国际经验,我国政府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要确保对农资金的“ 三高 ” 原则,不断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 2.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基层政府收入。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税费改革后收入的匮乏直接制约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因此在科学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基层政府收入,能为农村公共产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事实表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公共产品供给状况也截然不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财源丰富,政府的财政收入充足,能提供较多的公共产品;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乡镇企业少,公共产
9、品的供给明显短缺。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乡村企业,不仅能使农民增收,而且能增加基层政府收入带动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增加 投资 主体类型,拓宽 融资 渠道。由于政府财力不足,单一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能满足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有必要增加投资主体类型,引入民间投资者(私 人、企业及第三部门),形成多元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充分利用政府财政、私人和企业等民间资金缓解供给不足的矛盾。对于公共性程度高、全局性和非政府力量无力提供的公共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供给;而对既有公共产品性质又有私人物品性质的公共产品,可以有效
10、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投入实现有效供给;第三部门(如各种专业协会)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亦可以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需求表达机制的缺乏和 “ 自上而下 ” 的决策机制造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和供给主体对农民需求的敏感反映机制必不可少。通过强化村民委员会制度和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全体农民或农民代表参与本地区公共产品建设项目的形式,使农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意愿。在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过程中采取听证方式作出对农民需求的敏感反映,以农民的需求为依据决定公共产品的供给内容和供给数量,提高供给的有效性。同时,改善对基层政府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把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纳入考核范围,并赋以较高权重,减少低效甚至无效公共产品的供给。 参考文献: 1.王春超 .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 .经济科学 ,2004(1) 2.何菊芳 ,何秋仙 .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 .浙江学刊 ,2004(3 ) 3.连玉明 ,武建忠主编 .中国国力报告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