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33937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浅析新建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自 1998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取得了一系列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及重要基础前沿性的创新成果。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知识的快速积累将孕育科学和技术发生不断的变革,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特别是近期,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长足进步,经济增长途径也逐渐从引进、吸收模式进入到科技自主创新时代,国家与地方对前瞻性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有着越来越强势的需求。在此契机下,中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及重要战略和创新研究力 量,为

2、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更好地将中科院创新能力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密切衔接,在几个沿海经济发展地区有目标地部署了一批新的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简称苏州纳米所)作为中科院与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研究所,正是中科院在调整中改革、在调整中发展的硕果之一。新建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旨在面向国家需求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考虑区域结构布局科研能力的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支撑。 自 2006年 3月筹建以来,苏州纳米所以同期验收五个新建所之首的 成绩稳步迈入了中科院创新 2020 的新一轮发展期,新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在地方资源的大力支

3、持下,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稳步、高速发展相融合共进。如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既能保持在科学研究层面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力争成为纳米科学领域的领航者;又能将技术创新的成果高效地融合于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合理的转型升级成为新发展期的核心问题。同时,苏州纳米所正经历着新一轮发展机会。在外部环境上,时逢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在五年内投资 100多亿进行纳米产业集群建设。苏州市 GDP已连续多年位于江苏省榜首,地方科技 支持力度在逐年加强。在内部资源整合上,苏州纳米所正在进行二期扩建,学科布局、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的更大舞台。机会与挑战共存,巨大的机会面前,苏州纳米所将需

4、要勇敢地探索机制和体制的创新,加强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建设,实现与地方的和谐、融合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 结合苏州纳米所与苏州工业园区融合发展的现实问题,可以得出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即研究所工作思路与方法应围绕国家、中科院及地方战略需求,紧抓机遇与资源,以实现快速发展为第一要素;以人为本,发展科学的人才观,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内、外科研 环境,促进个人价值与事业追求的有效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技术转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宏观把控研究所与地方经济在人力、物力、财力本文由收集整理和信息多层面的融合,强化机制与体制的创新、将科技成果辐射并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研究所让地方政府满意、让地

5、方企业满意、让地方人民满意的历史使命。 二、辩证看待研究所与地方融合发展的机遇与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经过十八年的发展,连续两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的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现阶段正以科学发展为引领、率先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全力推进二次创业 。目前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共性问题是人口( Population)问题、资源( Resources)问题、环境( Enviorment)问题以及发展( Development)问题(简称 PRED 问题)。这四大问题相互关联、影响、制约,成为区域发展的限制因素和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为了力争在加快产业转型、建设创新型园区、构筑人才高地等方

6、面取得更大突破,力求先于其他区域突破瓶颈限制,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了以纳米技术引领园区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苏州纳米所适时提出: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启动纳米技术产业创新与转 化集群建设,联合区域内其他创新主体,充分注重园区现有产业升级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提炼科技创新的重点任务、重要方向并组织实施,形成以纳米技术为引领的新型战略产业集群,为江苏省实现以自主创新为中心环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具有中科院特色的创新示范。苏州工业园区对苏州纳米所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苏州纳米所则在人才智力、科技创新、技术革新、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文化辐射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

7、支撑,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 机遇与挑战并存。苏州纳米所同其他新建所一样,存在任务重、时间紧、基础 薄、压力大、积累少、人员新、不入圈等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包括: 1.把握战略布局与发展时机间的矛盾 纳米科技被世界公认为最重要、发展最快的战略高新技术领域之一,苏州纳米所的建立正是针对此契机。研究所战略规划虽然瞄准了世界前沿与地方需求,然而与发达国家先行的研究机构相比缺乏纳米科技研究领域原始重大的创新型成果,缺少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有跟风倾向,科研人员的部署存在结构性不平衡,对于一些重要前沿领域的研究时机以及技术创新的需求把握不准确。 2.研究基础薄弱,未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这一弱点直

8、接导致应用研究 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将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转化的程度偏弱,对于苏州工业园区以纳米技术为引领进行的产业升级中可提供的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支持尚未形成体系。 3.重大成果产出不足,技术转化持续供给性偏差 由于科技研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较长,尚不能产生有显示度的成果转化, 因此研究所必须明确展示出具备不断缩短研发周期的能力,才能使得地方政府有信心、耐心和恒心对研究所进行长期的支持。 4.竞争合作的氛围没有形成 构筑人才高地的目标是聚集人才、用好人才、以人为本地实现人才价值,然而海外人 才到所后如果不积极主动深入、渗透到科技研发的圈子中,将很难高效率地达到研究所及园区政府价值体系内

9、的评价标准。 此外,还存在人才队伍结构的培养与地方需求有一定差距,共性平台支撑能力有待拓展和深化等问题。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是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有机结合,深入探求地方需求,辩证的看待、剖析研究所战略规划定位、加强平台能力建设、强化技术成果转换能力、构建人才聚集高地,以产业集群及集群式技术创新为指向紧密融合苏州纳米所与苏州工业园区协同发展,实现高科技产业的积聚、沉淀,达到高科技人才集聚、稳 固,完成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三、以发展为本、统筹兼顾地探索深度融合之举措 国家纳米科技发展纲要( 2001-2010)明确了对纳米科技的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0、20062020)也将纳米研究列为基础研究的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苏州纳米所的诞生正是国家、中科院和地方对纳米科技前沿探索一致需求的结果,因此发展应是前行中坚持不懈的主线。然而,如何尽快形成新建研究所竞争力及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是研究所能否解决两张皮问题的关键,是涉及研究所长期竞争力与现实生 存压力间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所在,也是涉及研究所资源、人才与文化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基于地方、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最新态势和苏州纳米所一期的建设经验,建议以如下举措以促进研究所与地方的深度融合发展。 1.以战略研究与规划为先导,不断提升研究所创新能力 占苏州 3.4%

11、的土地和 5%的人口的苏州工业园区在十八年发展的历程中,创造了苏州全市约 16%的经济总量,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约 30%, GDP总量及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地方政府也清晰的认识到发展中的一些难点: 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够强, 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科技领军人才相对不足等。解决这些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模式的低效率问题,根本途径在于提高经济的整体质量,迅速形成、壮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经济。 以中科院为区域发展谋求创新的思路为切入点,纳米技术成为双方战略方向选择的合作基石。而二者的相互依存、融合发展也决定了苏州纳米所作为新建所的战略定位与布

12、局:全方位、分层次、多覆盖,既考虑国家层面对纳米科技战略需求的创新,又兼顾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升级变革中的对于技术突破的渴望;既要形成科学、系统的组织架构,又要将人 才的引进与组织架构完美融合。为此,苏州纳米所在多个层面反复论证,准确定位发展规划将发挥研究所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作用。 根据中科院科技布局的规划,苏州纳米所应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开展相关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应面向地方产业需求,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与引领作用。 苏州纳米所规划着眼于科技前沿的前瞻性研究与面向地方经济的产业需求相结合,坚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

13、、国家战略需求与未来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坚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区域创新紧密 结合;坚持科技创新与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紧密结合;坚持纳米技术研究与多学科研究紧密结合。在研究所六年的发展当中不断探索、反思、凝练规划的重点领域,在创新 2020 的新机遇中提出了结合国家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一三五规划,为研究所未来发展设定了目标明确、技术路线合理、能充分利用并带动地方现有产业基础并最终推动地方产业升级的发展规划,最终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研究与推广、平台支撑服务为体系的发展框架。 在探索科学研究前瞻性方面,研究所特设立了国际实验室,并聘请了国际纳米领军人物杨培栋教授担任执行主任,赋予其 相对独

14、立的运行机制,通过引进,派出,合作等形式探索国际化的动态管理,构建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以事业平台吸引各类优秀人才,促进前沿领域的创新研究。 在技术创新方面,研究所将在二期着重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通过与社会资本、企业的多渠道合作,筛选一批技术成熟高、应用前景光明的关键技术与产品,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与绩效考核奖励机制,以期加快其产业化研究与技术推广,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加大平台能力建设为推手,促进科研持续创新 纳米技术将成为人类探究物质和生命世界的未知规律的一个超级工具,而纳米器件是纳米技术得以实 现和获得应用的关键,纳米器件与应用技术已成为全球性的研究热点之一,并渗透到能源、信息、环境、

15、生物医学和仿生等诸多领域中,成为世界先进国家关注的焦点和竞争热点。相对于美、日、德等先进国家,我国纳米器件研发与产业化基础还相当薄弱, 致使涉及国家安全与民用电子产品的多数核心器件需要依赖进口, 其主要原因是相关材料制备与表征关键设备及其研发基础薄弱,器件加工与评价能力明显不足。虽然我国科学家在纳米碳管、纳米材料的若干领域已取得一些很出色的研究成果,但国家在纳米科技领域的整体水平与美、日、欧相比差距较大,尤其是在纳米 器件方面差距更为明显。 因此十二五期间,苏州纳米所将继续打造国际一流的纳米加工公共平台、纳米测试分析平台、计算中心和信息研究中心;利用院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为依

16、托,加强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利用地方契机,推动以纳米技术为依托的大科学装置的研制,建立一个能提供全真空、多模块互联的纳米科学研究条件。差异化平台能力的建设是实现创新性研究的前提,通过硬件研究环境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助于催生纳米技术研究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解决新兴纳米产业重大瓶颈问题,为地方企业的产业升级提供高新技术支撑。 3.以 强化技术成果转换能力为目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力争成为苏南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先锋,着力打造纳米产业,期望以纳米技术为纽带,吸引高科技产业的积聚、沉淀,达到高科技人才的集聚、形成高科技产业集群优势,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聚焦于先进装备制造、微纳制造、纳米光电

17、子、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五大核心领域,在科技投入、人才环境建设、政策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 苏州纳米所已经在技术转化为产业推动力的进程中提前起锚,借助苏州产业、人才政策的双重保障,实现了纳米技术中从技术创新成果 技术转变为产品 产品变为商品 商品到客户 快速做大做强的关键步骤。目前研究所设置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对于研究所及周边可对接的企业分为三种方式进行产业转化。将研究所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较高的项目直接转化,或投资为研究所控股公司,或直接给当地企业承接;将研究所技术利用产业化平台协调各方资源,为技术成果和企业需求找到对接点;将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在附近找不到有能力承接的企业时,

18、请第三方评估项目后进行运作。同时建立技术需求发布平台,吸引合作方对接,组织项目产业化运行,注重长期效益,多渠道调研市场 及企业需求。通过上述的深度对接,切实解决产业升级当中的技术向市场转化的瓶颈问题,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4.以加强各类人才引进与培训为基石,支撑科技发展 人力资源战略在苏州纳米所发展战略中始终处于优先位置。经过六年发展,苏州纳米所对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积聚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研究所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占据园区高层次人才的 5%,已经实施了国际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创新拔尖人才发展计划、产业化领军人才发展计划、新秀人才培育计划及人才健康流动计划等五项人才行动计划。在坚

19、持发展这个主线的同时,也必须全面、 辩证地看待人才引进,在重视引人的同时,也重视通过整体创新文化建设育人、留人、激励人才的创造性。 在实现引人用人方面将进一步注重了以下方面实施:第一,搭建平台和拓宽通道,以鼓励新进人才通过项目对接、任务分配及学术会议等平台来迅速的融入国内科技圈。通过与地方共建学习交流平台,邀请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管理专家进行报告交流,力求尽可能快的将最前端的科技、技术、管理信息渗透至研究所;同时积极参与园区政府举办的企业家论坛、湖畔论坛等有影响力的活动。第二,加强所企联合,把握产业升级;必须高度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企 业生存成长的需求。为此,研究所推出了走向社会、服务企业新机制,将自身发展与服务企业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难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第三,进行考核与激励制度的改革;推出了绩效导向,激励牵引和分段考核、分类评价新机制,以牵引和推动模式的配合,一定程度鼓励了各种人才的积极性进行创新研究或提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国家创新体系注入了无限的发展活力与动力。新建研究所只有不断探索与地方和谐、融合发展之路,尽早进入良性的循环发展,强化技术转化能力和重大成果产出能力,培育结构合理 和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共性平台支撑能力建设,才能更好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出色完成让老百姓满意、让地方满意、让国家满意的历史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