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国农民工的发展 【摘要】现代科学劳动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劳动者队伍中大量存在并将继续增加的农民工科学劳动能力严重缺失,素质和能力都不能适应其要求。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进行大力开发,才能使他们满足现代科学劳动的要求,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关键词】农民工;现代科学劳动;科学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简历大全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再次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我国现代科学劳动体系中不断增多的农民工,当然也要按照这一理念给予关注。本文拟从 “ 现代科学劳动 ” 出发,根
2、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探索农民工的发展之路。 一、现代科学劳动的内涵 今天的劳动系统,与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现代科学劳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体力劳动形态。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征教授曾对现代科学劳动做出了极富创建性的分析 ,指出当代劳动具有鲜明的特点 :商品价值创造由以体力劳动为主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 ;科学劳动对生产和经济生活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精神劳动生产的精神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使用 ;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在社会生活中已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科学劳动是当代劳动新特点的主要内容。 所谓的科学劳动是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高级脑力劳动,是人
3、们借助科学技术驾驭自然力、改造自然力、利用自然力,将自然物质改变为人类有用物,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即科学的发现、发展和应用过程,其主要形式是脑力劳动。 更 加引人注目的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来的一般科学劳动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已经发展为现代科学劳动,即掌握了现代有关最新科学、多学科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先进技术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科学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复杂劳动。 现代科学劳动使现代的生产力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工具的改进突飞猛进,自动化的程度日新月异,无人化的生产和管理成为现代企业一道奇妙的风景 ;劳动对象无所不包,外太空、地球内核、微粒子、生命遗传信
4、息等,其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劳动者必须掌握现代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科学能力 生产、更新与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的能力,技术能力 把科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术和生产程序、工艺流程的能力,生产能力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最终形成现实的物质产品的能力,闭终身学习的能力 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能力,才能胜任现代科学劳动。而且,现代科学劳动使当今世界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 “ 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 ” 这种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量,更多的社会财富,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达到惊人的程度,但却使劳动的数量大规模的减少。这一无法回避的客观现
5、实,对劳 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每一个汽动主体都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无法回避的挑战。 思想汇报 二、现代科学劳动条件下我国农民工的劳动状况 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我国的劳动力系统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新的劳动主体 农民工,极大地改变了建国以后一直比较稳定的劳动力力的构成。 农民工是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特有群体,目前的学术界对这一群体的界定还存在诸多歧义,但是在 “ 他们的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 ” 这一点上基本达成了共识 。他们中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他
6、们走出乡村和田野,进入城市和工厂,成为我国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之一。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非凡的贡献,默默地改变着城市和农村 .同时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开创了自己的新生活。 1.农民工的数量巨大 据国家统计局、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和统计,截至 2004 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 1.2 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 2亿人。今后,农村劳动力的供给 还会进一步增加,所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地构成比率的进一步下降、城乡差距的增加等因素,农民工的规模将会继续扩大。 2.我国当代农民工
7、的主要特点 农民工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男性为主,女性的比例较小,其平均年龄为 28.6 岁, 16-30 岁的占 610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 。可以看出农民工的年龄比较轻,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 农民外出务工以自发性为主,主要依托以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社会信息网络。这种形式就业成本低、成功率高,但也说明了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 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 农民工主要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生产、生活环境较差,而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容量大,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 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制造业、建
8、筑业和服务业部门。几乎占农民工总数的 7500。限于城乡分制的户籍制度,农民工的职业与身份相分离,多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即所谓 “ 亦工亦农、亦城亦乡 ” 。 3.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分析 农民工的上述这些特点,说明了虽然他们数量、规模巨大,但是整体上素质较低,并不具备就业的比较优势。数量上的优 势反而成为他们就业的一大障碍,似乎是无限的供给使农民工劳动力价格极为便宜,导致其价值严重贬值,甚至不能维持其简单再生产。素质的低下,使得他们不能利用先进的就业信息平台获取就业信息,虽然洗去了两脚泥走进了向往的城市,还是生产、生活在一个以亲缘、地缘为中心的相对封闭的系统中,接触范围仍然十分狭窄,根本不可能进
9、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他们虽然是农村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和全社会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是偏低,与城市的教育水平的差距还很大。他们不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的基本规范,不熟悉城市生活情况,只 能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中一些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就业,从事那些城市劳动力不愿涉足的苦、累、脏、险的简单劳动 ;精神生产、管理劳动、高级服务劳动对他们来说无能为力、可望而不可及。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城市就业、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还不愿轻易放弃在农村的少量土地,那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贫困落后的农村依然是他们的生命之根所在,城乡双向
10、流动还将是他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新的改变,随着工业化的演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劳动力市场上因为下岗工人的增加、高等 院校毕业生的膨胀、外籍雇工的加入,农民工的就业压力将不言而喻的增大,处境将日趋恶劣,不仅是今天的城市边缘人,而且会成为被社会淘汰的人。 简历大全 4.农民工的科学劳动能力的缺失 如前所述,当代劳动具有不同于传统劳动的新特点,现代科学劳动体系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劳动者应该具有相应的科学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才能满足其要求。而农民工这一特殊的、庞大的群体,与现代科学劳动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偏低。国际统计局 :2004 年的调查
11、数据显示 :在农民工流动的就业人群中, 文盲占 20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16 写,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50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1200,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500。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由 2001 年的 85%下降到 8300,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所占比重同期由 15%上升到 16%,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 8300,说明农民工的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职业技能培训极度缺乏。同样来源的数据显示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从 2001年的 17%上升至 2800,未接受过培训的占到 72,多达 7 成以上。就业前缺少引导性培训,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就业环境和工业化生 产管理系
12、统缺乏必要的了解,如果没有以地缘、血缘为中心的关系网,盲目地进入陌生的地方,极容易上当受骗,难以顺利就业 ;或者即使能够有幸就业,也不能有效 :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业后同样缺少技能培训,企业限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培训的外部性、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也不愿对农民工进行在岗培训。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技术能力、生产能力自然十分有限,几乎不存在提升的空间。农民工当然因此会受到损害,他们始终处在劳动的最底层,只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或技术含量极少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身份和社会地位难以改变 ;另一方面,企业也会因此而受损 ,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其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利润和效益的持续增长,
13、最终丧失市场竞争力 ;最严重的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难以发挥,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 文化程度的低下,使农民工根本不可能具备科学能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连必要的科学知识体系都不甚了解,更不要说科学知识的生产、更新和发展了。现实似乎注定了他们只能是科学能力的仰望者,短期内不可能成为其拥有者。自身的素质还限制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他们中大部分缺乏自学成才、改变命运的意识和动力,更不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客观上也因为劳动时间过长 、劳动强度过大、工资收入偏低,缺少学习的时间和条件。 农民工自身的条件已经非常严重地限制了他们的劳动机会和劳动能力,再加上农民工就业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的扭曲,他们要彻底
14、改变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一定的时间内还困难重重。长此以往,不仅对用工企业产生消极影响,还将会限制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三、坚持以人为本,使农民工的劳动素质和能力适应科学劳动的要求 众所周知,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而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个人口大国,国民的整 体素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所占人口比例极低。在国家的整个劳动力系统中,劳动者的素质普遍不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快速涌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大军,情况更令人担忧。如何改变农民工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增强企业竞争力,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是
15、当今我们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推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而且有助于解决 “ 三农 ” 问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农民工劳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内容 在知识经济时 代,从科学劳动的内在要求看,必须大力开发形成现代科学劳动能力、影响现代科学劳动能力发挥程度的各种因素,以期获得提高。概括地说,现代科学劳动的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 :承载劳动力物质基础的身心健康素质、形成具体劳动能力的智商素质、影响劳动能力形成与实用效果的情商因素、规范劳动者行为方向的思想意识素质。具体内容大致有 :体质、智力、文化、自学能力、思维方式、
16、心理健康、适应能力、职业技术技能、创新能力、目标动力、个性基础、人际能力、道德等方面。 2.农民工劳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路径 政府要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农民工这一特 殊的群体,在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不短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劳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需求,而且是用工企业和国家发展都不能不面对的重大课题。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对此加以重视 ;通过各种政策安排,真正从根本上转变职能,变纯粹的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在宏观上为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战略支持,比如已启动的惠及全国各地
17、农民工的 “ 阳光工程 ” 就已经初见成效。 切实保证农民工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力再生 产是社会再生产一个重要环节,其顺利实现也是其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前提条件,而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则是劳动力价值的实现。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 维持劳动力本人生存的生活资料价值、养活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培训费用,劳动者的工资应该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大量的调查显示 :我国农民工的工资之低根本不能维持其再生产,有的甚至难以维持农民工个人的基本生活,由此导致的恶劣后果已经显出端倪。因此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从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这一问题,通过各种经济的、法律的、行
18、政 的等切实可行的方式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的发放和工资水平的逐步提高,以顺利实现其再生产,为其素质、能力的提高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急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和培训是农民工劳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的、也是根本的途径。对已经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农民工来说,职业教育可能是比较可取的选择,按部就班的学校全日制的基础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干中学。应该集中全社会的各种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工职业教育,针对上述现代科学能力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进行各种教学形式的创新。特别是农民工的输 出地和输入地的相关部门,更应该联手行动,使就业前的岗前教育培训与就业后的在岗教育培训
19、相衔接,使他们切实获得新的劳动技能,并且可以在劳动中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质,捉升自己的能力,例如有些农民工输出地进行的 “ 订单培训 ” 就是很好的尝试。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潜力很大的教育市场,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许多问题还需要不断地探讨、不断地实践,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天地。 改变投资理念。农民工、用工主体、国家都应该从只重视实物投资转向人力资源投资与实物投资并重的观念上来。马克思的资本构成理论说明了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和物质资料之间必须 保持合理的比例,生产才能正常地进行。如果物质资料超出了劳动者的支配范围就会导致部分生产资料的闲置,造成物质资源的浪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对现有的资源
20、挖潜革新,而实现的前提就是劳动者的科学劳动素质。因此,首先,农民工必须从主观上意识到对自身进行人力资源投资的必要性和急迫性,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与其就业的机会、就业的远近、就业岗位的高低、工资收入、自身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劳动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人力资源投资的结果。其次,用工主体应该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加强对农民 工的人力资源投资。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出现的所谓“ 民工荒 ” 已经预示了廉价农民工的无限供给受到了挑战,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即将丧失。对农民工劳动者的培训决不单单是成本的增加,恰恰是企业利润和效益增长的源泉。最后,社会主义的中国更应该关注为改革开放做出巨
21、大贡献和牺牲的农民工群体,加大对他们的教育培训投资力度,从各方面保障他们的发展权,为综合国力的增强添加新的因素。 现代科学劳动条件下,无论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农民工自身的发展前途,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都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具体的有效途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 探索,可谓是 “ 路漫漫其修远 ” 。 总之,我国当代的农民工在劳动力系统中始终属于弱势群体,有时甚至被生产排斥,诸如体制、就业环境、用工制度等客观原因固然难辞其咎,但他们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无疑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科学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使农民工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大批的农民工不能被劳动系统吸收,另一方面是大批的劳动岗位的过剩,造成了劳动力的结构失衡。只有适应科学劳动的要求快速提高广大农民工的劳动能力和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