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国情论”小史 李新宇(南大文学院教授) 在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中,有一种不时出现的论调,可以称作“特别国情论”。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国情的特殊性,并以此抵制外来的体制和理念。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和传统,自然会有自己的特别国情,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取其当取,拒其当拒,似乎合情合理。然而,考察“特别国情论”的历史,却很容易发现某种规律,它不仅有趣,而且可以启发我们对问题的认识。1 最先的特别国情论者是清王朝中的保守派。根据1944年5月17日新华日报社论民主即科学中的说法:“当清朝晚年,最初有人提倡洋务运动,主张学外国人造枪炮、办工厂的时候,曾遭受激烈的反对。反对者并不能否认外国的确靠了枪炮机器而比中国强,但他们说这一套都是外国人的东西,决不适用于中国。”我对洋务运动初期反对派的言论所知甚少,也没有去核对,但我想,这大概是无须怀疑的事实。 接下来的特别国情论者是人们更熟悉的,它来自维新运动中的保守派,应该以慈禧太后为代表。在维新派主张变法的时候,反对派的理由之一就是洋人的那些东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