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1908.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340159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1908.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1908.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1908.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1908.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1908.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起源于 1908 年设立的交通大学电机专科,于 2001 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属的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先后于 1985、1987 和 1998 年获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二级学科于 2001 年、2007 年连续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于 2007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本学科已基本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 QS 近 3 次国际学科排名中,本学科所在的上海交大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学科都

2、位于国际前50 名,且 2 次位于国内第 2,1 次位于国内第 3。研究领域本学科覆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高速电路理论与芯片设计。主要研究高速电路信号/电源完整性问题,片上系统设计方法学,加密与卫星导航专用芯片设计等。(2)微纳米电子器件与微系统。主要研究微细加工技术,微纳米电子器件,微机电系统等。(3)导波光学与光器件。主要研究光互连与超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超高速光信息处理光电子器件和集成化技术,光纤传感技术和显示照明技术等。(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主要研究电磁场理论与计算方法,新型微波电路与器件,新型天线,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射频系统级封装技术等。主要课程学时分配实践教学课程类型 课

3、程名称总学分排课学时理论教实验实习其它推荐学期学硬件描述语言与系统仿真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and System Simulation2 32 16 16 4通信原理与实验Principles and experiments of Communications5 80 56 24 5电子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工程)探究Exploration on Research Trends in Electronic Information1 16 16 4数字信号处理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3 48 48 5微波技术Microwave Tec

4、hnology3 48 40 8 5光纤通信概论Introduction of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2 32 32 5系平台(20 学分)通信基本电路与实验 4 64 48 16 6Fundamentals of Communication Circuits半导体物理与器件Semiconductor Physics and Devices2 32 32 5近代物理(电子类)Modern Physics2 32 32 5学科平台(8 学分)光电子学基础 fundamental of Optoelectronics3 48 48 6空时无线信道导论Spatial-

5、Time Wireless Channels2 32 16 16 5射频电路设计Design of RF Circuits2 32 16 16 6一、射频与高速电子设计自动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2 32 4 28 6光电子器件Optoelectronic Devices2 32 32 5专业模块课程(每个模块 6 学分,可选两个专业模块)二、光电子器件 光电子集成技术与工艺Opto-electronics integration 2 32 32 6and fabrication光电显示技术Optoelectronic Display Technology

6、2 32 32 6信息光子学Information Photonics2 32 32 5光量子学基础Fundamentals of quantum photonics2 32 32 6三、光电子系统传输与交换光子学 Photonic transmission and switching2 32 32 6现代天线理论与技术Modern Antenna theory and technology2 32 32 5智能天线与多维阵列Smart Antenna and Multi-dimensional Arrays2 32 32 6四、智能天线与系统超材料技术及多模传感器Metamaterial t

7、echnologies and multimode sensors2 32 32 6评估排名在教育部组织的 2012 年学科评估中,“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六。学科已基本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 QS 近 3 次国际学科排名中,本学科所在的上海交大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学科都位于国际前 50 名,且 2 次位于国内第 2,1 次位于国内第 3。优秀师资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约 120 名,约 90%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名(双聘),IEEE Fellow 5 名,国家千人计划 6 名,长江讲座

8、教授 1 名,长江特聘教授 3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 名(1 名 B 类),国家 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 2 名(其中国防973 首席 1 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 6 名,青年长江 1 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4 名,各类国家级专家组成员 5 名(部分教师有多个头衔)。外籍教师 13 名,占教师总数比例超过 10%;45 岁及以下教师(其中教授 14 名,副教授 44 名)占教师总数 70%。本学科聘请了 15 名顾问、客座或兼职教授,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松林教授(双聘院士),他与本学科教师联合承担项目并指导研究生;OSA Fellow、MIT 教授 B. George,他参与本

9、学科的教学活动并亲自指导了本学科学生毕业设计;加拿大工程院院士、IEEE Transactions on Bio CAS 主编 M. Sawan 教授,他多次来本学科作学术讲座;佐治亚理工教授、IEEE Fellow M. Swaminathan,他接收本学科访问教授并联合发表论文;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院 MEMS 中心长前田龙太郎,以及其他 4 名 IEEE Fellow 等。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T. Thundat 教授已获批为本学科外专千人。专业特色本学科发展战略将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素质的领军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基础研究求器,国家战略求名,社会服务求利,以国际

10、化求国内领先,以中国特色求国际一流,争取在 5 年内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学科。专业优势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先后获得了教育部“985 工程”和“211 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的重点支持,现拥有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 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 个上海市公共平台,以及“985 工程”三期投资 8000 万元建设的“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工艺平台。微波暗室具备完整的微波与高速电子系统分析设计测试能力,拥有全国首家片上天线测试系统-亚毫米波太赫兹集成天线测试系统,在该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应用电路设计领域,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拥有电子系统

11、设计与电磁兼容研究教育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以及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在系统级封装、数字电路设计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成果喜人,建树颇多。科研成就本学科一向重视前沿基础和学科交叉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2012 年以来主持国家 973 项目 2 项( 首席),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5 项、仪器重大专项 2 项;在 IEEE 刊物和影响因子超过 3.0 的其他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300 余篇,ESI 高被引论文(3%)15 篇。研究成果连续被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ITRS)引用采纳。创办了国际英文 SCI 源学术刊物Nano-Micro Letters,目前

12、影响因子 3.012,位于物理 Q1 区,在国内高校科技期刊中排第 2,编委来自十几个国家或地区,荣获“ 2015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本学科注重在原理创新的基础上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注重为国家和社会需求服务。成果先后用于我国航母、第四代战机研制,用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家重大工程。2012 年以来本学科共转让、实施发明专利 20 多项,专利应用 90 多项,直接转让实施费 2000 万元。教师以知识产权入股创办高科技企业 6 家,获股权面值 1 亿元。本学科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际化培养程度本学科积极探索现有体制与条件下国际化

13、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师中外籍教师比例超过10%,30 人次担任重要国际学术刊物编委,12 人次在 IEEE 等本领域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如本学科带头人毛军发教授担任 2015 IEEE Fellow Committe Member,这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担任;本学科连勇教授担任 IEEE Transactions on CAS II 第一位亚洲主编,IEEE CAS 学会 2017 候任主席和 2016 IEEE Fellow Committe Member。毛军发作为学院院长负责创办了国际上第一个IEEE 试点班( IEEEHonor Class,获得 IEEE 批准和授权),该试点班

14、利用 IEEE 教学资源进行国际化办学探索,已在国内外上产生较大影响。本学科教师还参与创办了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和中法工程师学院并担任重要职务。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早稻田大学、Intel 公司等 10 多家国际著名机构有长期合作关系,聘有 11 名海外客座或顾问教授,近 5 年平均每年承办 1 次国际学术会议,100 人次(含研究生)出国交流,50 人次国外学者来访。培养特色本学科对原有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近年来研究方向的新变化,按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整理归类。新课程体系从 2015 级本科生开始执行,课程体系主要包括:(1)以平台教学为基础,分设校级平台(大一为主)、

15、学院平台(大二为主)、系平台(大二大三为主)、学科平台(大三为主),加强通识和基础教育。(2)以模块教学为特色,针对专业培养需求,开设系平台必修课程、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平台必修课程、以及 4 个专业选修的方向模块课程(大三下和大四上为主)。每个模块 6 学分,学生可选读两个模块。(3)重实践教学:单独设置卓越工程师模块,与企业联合办学;大四全年毕业设计;学院平台和系平台分别设置不同学分的实践教学;系平台和学科平台必修课程中还设置比重较重的实验教学。知名校友近十五年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吴林晟: 2003 届,现为上海交大副教授,2011 年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6、(排名第 6)。发表 IEEE 刊物论文 29 篇,受邀在 2015 年欧洲微波会议上做专题报告并合作出版专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邵诗逸: 2003 届,2011 年任英国 wind technologies 公司主任工程师,2012 年至今任北京赛思亿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在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 30 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 3 项,高级工程师。毕业去向就业率:近五年内电子系就业情况统计:(一)就业情况统计就业情况(人数及比例)升学学位类别毕业生总数签就业协议、国内 国(境)外自主创业 其他形式就业未就业劳动合同学士1310318(24.27%)386(

17、29.47%)490(37.40%)0(0.00%)74(5.65%)42(3.21%)(二)毕业生主要去向类型 就业单位/ 就读院校名称 (填写人数最多的 5 项)就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普联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全球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国内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升学 国(境)外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比亚大学 俄亥俄州立大学 南加州大学 伊利诺伊大学(三)签约单位类型分布(人数及比例)单位类别党政机关高等教育单位中初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其他事业单

18、位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其他学士签约6(1.89%)0(0%)0(0%)3(0.94%)0(0%)0(0%)119(37.42%)81(25.47%)109(34.28%)0(0%)(四)签约单位地域分布(人数及比例)单位地域 本省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学士签约237(74.53%) 68(21.38%) 4(1.26%) 9(2.83%)以 2014 届电子系本科毕业去向来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共计 65 人,其中:就业派遣 13 人、定向/委培 6 人、升学 23 人、出国 23 人。就业单位包括中兴、华为、中国电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等世界著名 500 强企

19、业或者国内知名的大型国企或民企工作。深造学生比例:以 2014 届电子系本科毕业去向来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升学 23 人,主要为本校升学,外校升学包括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清华等。国外顶尖大学深造率:以 2014 届电子系本科毕业去向来分析,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出国学生共 23 人,均为继续深造,其中美国 18 人、香港 2 人、德国 1 人、瑞典 1 人、英国 1 人。美国大学包括密歇根大学- 安娜堡、卡内基梅隆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哥伦毕业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德克萨斯农机大学等,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