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摘要:科学发展观本质是以人为本,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比较、分析,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摒弃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强调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现实指导性,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传统发展现;科学发展观;经济增长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传统发展观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 发展经济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发展模式是发展观念的具体体现。传统发展观的核心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这种发展观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并把经济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认为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社会财富就会自然增长,经济会自然发 展起来。而且认为物质财富的无限增长似乎是社会进步的惟一标志。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活动,只考虑眼前的功利与实用,不顾及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人们不顾一切地掠夺资源,使经济增长的目标建立在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基础上,社会两极分化趋势严重,忽视社会公平。显然,这种发展模式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也是个传统概念,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
3、地区在一定时期 (通常是一年 )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它侧重于供给的角度,强调量的增长。包括经济总量扩张、速度加快和投入产出效率 的提高。 中国原来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经济增长任务就显得特别艰巨。尽管我国经过近 60 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但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仍然很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快速增长的经济指标也掩盖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的现象。比如,近几年,由于投资与消费增长的不协调,造成大量新增生产能力闲置。再如,某些行业
4、和领域建设过度扩张,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产业的科技含量低,高消耗产品、粗加工产品、低端产品占主体地位。据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 12种重要原材料的物耗水平高出发达国家 5 10 倍。我国 GDP 占全球的 5左右,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 11。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其次,经济增长中大量资源被过度开发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导致经济发展所需自然资源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由于过度开发使某些重要资源出现了短缺,国外石 油、铜、富铁矿、钾等大宗矿产资源进口数量逐年增
5、加,中国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持续减少。这样,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将严重影响工业经济社会发展。据测算,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中国每年仅空气和水污染带来的损失占 GDP的比重就达 8以上, 2003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 GDP 的 15。按照这样的发展方式,如果还要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到 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资源和环境都难以承受,很难做到经济稳定增长。 最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带来利益上 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显著增大,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明显。尽管改革开放使我国
6、个人收入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政府近几年也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但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不对称状况却未根本改观,相当部分社会成员的生活不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改善。 二、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应用,它们存在内在统一性,它们都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它们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科学的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上存在内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为了使广大人民得到全面而自由的
7、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使经济发展不仅涉及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数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仅包括社会财富的增长,还包括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不仅包括经 济效益的提高。还包括社会效益的提高。这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其次。科学的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上存在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节约能源资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
8、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生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 展,这一切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最后,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上存在内在统一性。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目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设计安排由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发展目标,转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以发展内涵的全面性为出发点,要求在发展中兼顾整个社会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样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9、社会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增长的目标是 GDP的增长,经济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经济、政治、 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经济发展除了 GDP的增长之外,还有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同样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的精神。 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原来的 “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改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虽然一词之差,但寓意深刻,影响深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战略方针,也是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 指导经济发展方式
10、的转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抓住主线,协调发展。 一要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各方面因素,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还有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发展方式是由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多个方面因素组合而成的方式,组合方式要比增长方式复杂得多,每个因素都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仅要求注重经济成长的数量与质量,而且也要重视社会成长的数量与质量。它涉及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多重价值目标。这些目标之间相 互影响和反馈,使得经济和谐与社会和谐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实现科学发展。 二要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经济发展的
11、主线,着力解决服务业这个薄弱环节。经济结构决定资源消耗结构、收入结构、人口结构、影响着城市功能、环境质量、生活品质。调整经济结构就真正推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重点要突破服务业这一薄弱环节。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增长速度趋缓等矛盾,致使服务业增加值在 GDP中占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服务业除了要靠有 关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外,最有效的办法是扩大开放。要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的重大作用 其次,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
12、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各项制度安排由注重经济总量向注重人的发展和经济质量转变。 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 人民,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要继续缩小贫富差距,保持和谐的收入公平关系。目前特别要强化对低收入群体再分配政策,低收入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改善其收入状况的。政府必须通过再分配途径,在政策上给予各种倾斜和优惠,使低收入群体能够通过非市场途径获得一部分收入。同时要提高培育、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
13、力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原则和目标,衡量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扩大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配格局是否逐步实现了中等收入者占大多数,其实质就是不断抑制过大的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最后,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和谐、持续、健康发展。 一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我国人均资源量严重不足,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法规,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政府应积极利用财税政策,调控
14、稀缺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如实行资源有价开采与使用,调动生产者开发和使用替代资源的积极性 。 二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力度,强化环境质量的综合治理,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以控制和治理污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继续加快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治理。 三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政府的推动作用。世界经验表明:循环经济是解决能源短缺、资源枯竭、 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循环经济不是人和自然界的原始的简单平衡。它本质上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之一。要把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涉及公众、企业、社会等多个层面,关系到制度、体制、生产、生活、技术与理念等各个方面,这仅依靠市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政府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宣传教育、政策支持、立法监督等重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