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研究 论文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创新网络组织结构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在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类的基础上,选择区域创新网络作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培育目标,并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 1 引言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能力低下,多年来单一发展资源产业的模式造成了创新行为主体数量较少,功能缺失,创新能力、动力和活力不强;创新资源匮乏,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正如企业创新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一样,创新的本质要求减少组织的层次,增加组织中要素的网络化联系。企业组织结构网络化的趋势及其优势,或许可以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
2、织结构的培育和发展所借鉴。 2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条块分割以及自上而下的刚性管理,层级节制的权力结构使得城 市经济发展规划大多以政府为绝对主导,这就形成了由政府控制创新行为主体间联系和创新资源配置的、高度集权的等级组织结构。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这种组织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具有效率优势,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权威作用,统筹整个创新体系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深层问题逐渐显现。第一,限制了创新行为主体的发展。由于资源型城市多处于内陆及中西部地区,加上长期以来运用以资源开采为主的指导思想,导致这类城市内的高
3、校、科研机构与科技中介机构不仅数量较少,而且发展缓慢、功能缺失。资源型城市组织结 构的等级化、机构职能的专门化、行为的程式化和权力的集中化,使得这些城市政府决策的效率低、积极性差、创新激励不足,影响了创新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和灵活性。第二,阻碍了创新行为主体问的联系。政府凭经验办事,缺乏与企业的有效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它们的需要。企业各自为战,行业内企业间缺乏信任与合作,交易费用很高;行业间缺乏交流,各产业领域难以融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它们与工商界的联系不足。第三,减弱了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等级组织结构的影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大多较为封闭,而且受地理位 置和
4、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它们缺乏对外界创新资源的吸引力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它们现存创新体系的封闭性。 3 选择适合资源型城市的创新体系组织结构 鉴于与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在认真分析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类的基础上,积极选择适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特点的创新体系组织结构进行培育迫在眉睫。 3 1 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分类 根据文献,目前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类型划分基本上分为 3种。第一,根据区域技术转让的方式,分为基层组织、网络组 织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第二,基于治理结构,分为基层式、网络式和统制式的区域创新体系。第三,根据与本地的关系分为地域
5、根植性创新体系、区域网络式创新体系和区域化国家创新体系。尽管以上 3种分类的角度和称谓有所区别,但笔者认为这 3种分类的含义和特征基本相似,其实就是基层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其中,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比基层组织和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都理想的状态。 3 2 创新网络是资源型城市的合适选择 国内早在 1996年就有 学者发现网络是一个由区域内各参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创新特征的制度安排,它可以使创新在多个层面和多个环节中产生,它为企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机会,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区域治理结构。网络处于等级组织和市场之外
6、、介于等级形式和市场形式之间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它比市场稳定、又比等级组织灵活。区域创新网络可以活化资源和信息,增加灵活性,减少不确定性,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中,网络已经成为各行为主体所采用的新型组合与运作方式,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即区域创新网络作为区域适应知 识经济特点的崭新形式,无疑将成为区域创新体系未来重点发展的组织结构形式。 根据目前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现状笔者发现,其特征与国家计划控制的区域创新体系有一定相似性。总体来说,我国资源型城市尚未形成网络组织的区域创新体系,或者即使极少数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网络初具形态也显得十分稚嫩。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而
7、言,其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应是一种创新网络组织结构,它能够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行为主体提供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渠道,有助于调动多个主体参与,激发更多主体进行创新,加强创新行为主体问的联系,形成 创新合力;促进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流通,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更重要的是对资源型城市整体来讲,这种网络组织结构的根植和发育,能加强资源型城市的创新积累,保持其持续的创新能力。为此,创新网络应该成为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培育和发展的最优选择,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等级式的创新组织结构,创立网络化的创新组织结构。顺应该需要,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 4 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
8、 4 1 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的架构 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应该是在资源型城市内 ,由多元创新行为主体参与、有多种创新资源流动的开放的网络体系。它由网络的主要结点 (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等创新行为主体 ),网络中各结点之间的关系链条,以及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组成 ,如图 1 所示。 (1)创新网络的基本要素网络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是要素和关系。创新行为主体作为网络的主要结点,它们之间的网络互动形成了创新网络的基本支架,这一过程称为结网。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不同层面上的结网,使得创新网络中形成了许多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网络结点。网络中结点密度越大,联系的结点越多,则交流机会 越多
9、,创新能力越强。各种交易场所、专业化市场以及讲习会、座谈会、公共食堂、文体活动的场所等,为企业之间的充分接触提供了条件,这些场所自身也成为网络中的重要结点。 (2)创新网络结点之间的联系创新网络结点间的联系在图 l 中用直线或虚线表示,这是通过创新资源在各创新结点间的流动实现的。创新资源在结点之间的流动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转让、技术帮助、设备和软件购置、产学研合作、人员流动、信息传播、技术引进以及技术人股等途径。其中,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在知识信息交换中的相互学习是创新的推动力。如美国的硅谷常被称为 “ 学习型区域 ” ,就说明了学习在区域创新中的重要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知识,其中隐含经验类知识占据
10、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这种隐含经验类知识的积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到。但学习过程并不仅依靠正规教育,非正规环境下的交流、培训以及 “ 干中学 ” 和 “ 用中学 ” 更为重要。 (3)创新网络中的科技中介机构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中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规模、服务能力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同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对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十分微弱。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中,科技中介机构应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 础,与各类创新行为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开展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支撑性服务,影响知识和技术的产生、发展、转移和使用。由于科技中介机构并未直接参与产生创新的活动,因此
11、在图 1中它与其他创新行为主体问的联系用虚线而不是用实线来表示。 (4)创新行为主体间的组合方式在创新网络中,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组合方式主要有 7种:企业与企业,高等院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科研机构,企业与高等院校,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中,创新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各自加强有比较 优势的创新职能,将它自身必需而非专长的职能,通过与相应具有该专项功能的单元分工,进行优势互补与功能耦合。 4 2 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的特征 (1)开放性成功的区域创新体系需要利用内部产生的知识以及外部可利用的知识来增强创新能力和保持竞争力。我国资源型城市长期
12、依赖某类自然资源生存发展,导致了相对封闭的生产体系和产业文化,因此在其创新体系营建中更应该重视开放性,强调通过与外部的交流合作提高其创新能力,从区外甚至国外引进转型所需的创新资源。同时,资源型城市也可以向区外进行创新扩散,从而打破单 纯依赖当地自然资源的发展格局。 (2)动态性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资源间的交流越频繁,则网络结点越多,其中有效联系的结点越多,则创新能力越强。而且,网络中的结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结点无效或在创新中无所作为时,则会被网络排除在外;而需要产生某些必要的联系时,则会形成新的结点。这主要表现为该网络组织对不合格创新行为主体的淘汰,从而使
13、区域创新网络的 “ 边界 ” 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3)根植性创新环境是创新网络的载体,具有活力和充足社会资本的环境保证了创新的持续发 展。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结合越紧密,网络从环境中汲取的 “ 能量 ” 就越高,发展后劲越足,愈能进行持续创新,反之,网络则会衰退。 (4)交流方式的两面性和交流者地位的平等性创新需要经济中不同行为主体之间进行大量的交流。在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中各创新行为主体间的交流方式应是正式性和非正式性并存,其中非正式的交流对隐含经验类知识的传播和扩散更为重要。 5 结语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行为主体发育不良,它们之间及与外界缺乏联系,创新资源匮乏,创新环境较差。区域创新网络能够克服资源型城市创新体 系组织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本文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创新网络模型。为推进创新网络的培育和发展,资源型城市应增强创新行为主体间的联系,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开放程度,提高网络组织的本地根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