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1349036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1 二、观待引发二利数量决定 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 唯 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 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以这样增上生具足德相的身学菩萨行,菩萨只有两种所做的事业,也就是真实地引发自利和利他,所以以下要说明观待引发自他二利 而言 , 正因 只有六度,不多不少,数量决定。这又从利他需前三度、自利需后三 度来抉择 和 认定。 首先在利他方面,修习利他

2、首 先要用财物作 饶益 。在施财的时候如果损恼有情,那也没有利济,而能好好地遮止损他的身语七支和所依的意三支,也就是要遮止掉损害他者的杀 、 盗 、 淫以及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以及这 身语七支所依的意三支 贪 、 嗔 、 邪见的话,必须持戒。如果在他者作 损 害的时候,不能安忍,一次又一次地报复,戒 也 难以清净,所以要使戒达到究竟需要耐怨害忍。由于在遇 到 损害时不作报复, 就 能够免除众多他者所造的罪,他如果因此而信任你就能够使他转入善行,因此是最大利他。 以上说明要能引发真实的利他,需要布施、 持戒、忍辱2 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前三度。再看自利方面需要后三度。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

3、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此即彼等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在自利方面,要以智慧的力量得到解脱之乐。但如果心散乱不可能发生智慧,所以必须 以 静虑使心住在定中,堪能如自心所欲而安住所缘。然而有懈怠者不能生起静虑,所以要昼夜发勤精进,没有劳倦。这精进就是彼等智慧和静虑一切的根本,因此在成办自利方面必须要有精进、静虑和智慧 。也就是以精进力而发生静虑,由静虑安住所缘而发 生智慧,由智慧观空而得到解脱,由此成办真实的自利,因此要得自利必不可少的是 后 三度。 由这两部分的论证就可以决定,修习自他二利的学处决定是这

4、样的六度,少了不能摄,多了不必要。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如同庄严经论所说:菩萨精勤行持利益众生,以修布施度施舍有情而作利他,以修持戒度不损害有情,远离杀盗等行为,以修安忍度在遭受怨害的时候不作报复,还以此因缘对他作饶益。所以成办利他必须依靠前三度。再者,修静虑使心安住所缘,依于静虑修智慧使心解脱,而成办定慧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3 的根本依处又是精进,因 为依靠精进能够使心住 于 定而发生胜观、修习智慧,因此精进是定慧的根本。所以菩萨必须以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度修持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辨此二,

5、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这里所谓的“住”和“脱”显示 了 定慧二者的行相差别。心安住所缘是静虑的行相,解脱生死是智慧的结果。如果能辨明这两点,那就对于寂止不致于误认为 是 胜观 。 这样自许甚深持心也只是静虑的一分,所以对于六度圆满的体性应当寻求发生决定的解 了 ,就是 要求得对 于 它的定解。 小结: 自他二利需由六度来成办,数量决定。原因是:布施 是要 一味地作奉献, 而 不能损害他,并且使之达到究竟, 这样就 成办了他利。依靠没有疲倦的精进,使心住于所缘,而且以智慧修习解脱的缘故,能够得以成办自利。能够成办二利的因在六度

6、以外不需要更多,少了也不能含摄。 对于以上的正因又以这样的因来成立 : 要成办利他,最初把有情摄为眷属需要依靠施舍财物的布施,再者,行持离损恼的布施要依靠持戒,要使得持戒达到究竟,需要依靠遭人损害也不作报复的安忍 。 接着看到,要成办自利需要依靠4 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能够解脱二障的智慧,而 智慧又只有依靠能够如欲安住所缘的静虑来引发,静虑 、智慧 二者的所依又是精进,因此是由后三度来成办自利的 。这样就明白, 没有六度就不能成办二利,因此在成办二利 之 道的项目上决定为六种波罗蜜多。 三、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量决定 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

7、且忍怨害,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观待引发圆满利他 的 方面 , 六度是正因 故 数量决定。 要知道为了做到圆满的利他,首先 要以 施舍财物遣除有情的匮乏,然 后对有情不作损恼 , 而且能忍怨害,在助他的事业上发起精进没有厌离,又依静虑发起神通等功德引摄有情的心使他生起信心,如果成为法器,再依智慧善说断除他心中的疑惑,使他解脱 。 也就是要由这六度来 成 办圆满的利他 ,少了不完足,多了不必要,因此 六度数量决定。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如庄严经论所说:以自身不贪而施舍有情需要的

8、物资,使得他受用不匮乏,再者,以持戒不损恼有情,以安忍在遭遇有情的损害时,不起嗔心,能忍怨害 。 以精进对利他之事没有疲厌,以静虑显现神通等,使有情生起信心而且欢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5 喜 。 以智慧能为有情善说胜法,由此成办他利 。 这样精勤地利他,现前也自然能成办自利,究竟能得到无上菩提,所以依靠六度能任运地产生自他二利。 小结: 圆满的利他需要由六度来成办,数量决定。原因是:由布施度施舍财物遣除有情的贫乏,而且对他不作损害,又在他损害自己时能够安忍,对行持利益他的事没有疲厌,再以静虑发神通使他起信心而且有欢喜心,以智慧宣说佛的圣言,解脱他的心,由此一定圆满地成办他的利益 。 对此六度之

9、外不必更多,少了也不能摄,这一点也是成立的。因为你要做到让所化的有情不匮乏就 要 布施;要做到不损害他,就要持戒;要做到 他损害你时能安然忍受,需要安忍;要做到在做利他事的时候恒时都不疲厌,需要精进;要做到由神通等使他生欢喜,需要静虑;要做到 能相应于 他 而 传法、开化,需要智慧。所以没有六度,就做不到圆满的利他,在完成利他上决定需要六度。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以上庄严经论里的两颂说修自他二利不可不依靠六度,如果在引发自他利的道理上得到定解,就能够殷重地修习六度。 这里 ,对 观待引发自他二利六度数量决定的道理 ,须 要6 道次第 上士

10、道 讲记 多加研习 。 如果知道一切自他二利的完成都依赖六度, 就会殷重的修习 六度。 比如自身要安住所缘,发起胜观智慧而解脱自心,以及能达成这二者的根本 的 精进,这些上面肯定都会 很好地修 习,因为确信这样修 才能完成自利。再者,要利他的时候,对他作奉献,不损恼他,在他损恼自己的时候 能安忍,以及自身能在利他上发起精进,由静虑有功德能使他生信,有智慧能够开演妙法使他解脱,诸如此类,全部依赖六度,因此殷重地修习六度, 以此能 达成 一切的 自他二利 。如果不殷重地修习六度,那在自他二利的方面都不可能成办 ,因此 六度 是道的根本 。 这上得 到 了定解,就知道菩萨所有的学处就是这六度,无量的

11、学处就摄在这样的六度当中,完成 自他二利的途径也 全都 摄在这六大项目中。 四、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量决定 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 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 , 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观待能尽摄一切大乘道行来看,六度数量决定。这就是说,已得财位能无有贪著,以及对于未得不作希求之故,对财位能做到无有顾恋,而有了持戒的修行就能守护学处、受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7 戒及恭敬戒。依有情无情 所生众苦都能堪忍之故

12、,不起厌患。再者,修善所作之事的心识勇悍无有疲厌,修寂止 无分别瑜伽 和胜观 无分别瑜伽。以 这 六 种 事 就能 摄尽一切能趣 入 大乘之道的修行 , 而这又是 由六度 的修习 次第引发 的 , 而且不必要再 多。 从正面来说,如果有布施的修习就能做到不顾恋财物,有持戒的修行就能守戒、护戒、持清净戒。有安忍的修行在遭受各种器界、有情界所生的众苦时,心能安忍而不起厌患。有精进的修行那在修各种善法的时候,心就能勇悍而无有疲厌。有静虑和智慧的修行就能修习寂止和胜观,受二种无分别瑜伽。由这样六度的内涵,就摄尽了所有能趣入大乘的正道之 行。 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 唯 此。

13、”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如庄严经论所说:对于内外的受用都不乐著,对戒极其恭敬,连微小的罪也不造 。所谓“二无厌”是指 具足对苦 、 对善行的两种无厌 , 也就是有安忍和精进的内涵 。 对于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都能安忍而不生厌患, 也就是说由安忍能忍受有情的损恼和各种苦行 。对于 修持善法无有疲厌,依 靠 精进能利益一切有情,能行持一切难行,能发起无量的勇悍精进,没有疲厌,这叫具二无厌 。 “无分别瑜伽”是指依静虑心住一缘而无分别的瑜伽以8 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及依智慧于一切 法都无分别的瑜伽。 一切大乘的修行唯是这六个方面。由是因缘,想入大乘却舍弃六度实际是相违的 。 因

14、为能趣一切大乘的道行都摄在六度中,而弃舍了六度就没有 了能趣 入大乘的修行 , 因此一方面想入大乘,一方面舍掉入大乘的所有项目,实在是相违。 小结: 一切大乘的道行六度 都 能摄尽,数量决定。 原因是:不贪著受用而能恭敬戒律学处,安忍依有情和无情所生的 众 苦,对一切大乘道行心不舍离,由此而修习止观所摄的一切圣道,这样将圆满一切大乘。对于这样能入大乘的道行,在六度之外不必要更多,少了不能摄 尽 。 这也 决定能 成立,因为对于受用不乐著, 需要依靠布施的修行;恭敬学处而如理守护,需要依止持戒的修行;对于依情和无情所生的众苦不生厌患,需要依安忍的修行;做任何善行 都 不生疲厌 , 需 要 依精进

15、的修行;寂止无分别,需依静虑的修行;胜观无分别,需依智慧的修行。如果没有六度的修行,就不能圆满一切大乘的道行,因此在趣入大乘的道行上数量决定是这六度。 五、依一切种 道 或方便,数量决定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 道 ” 出自庄严经论,这里解释为方便 ,意思是说修道 的 一切种类的方便 都 摄在六度中,不多不少,由此决定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9 六度摄尽了一切种 类 的方便。 下面 对此分别论述。 谓于已得境界 受用 , 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首先对于已得的境界受用无贪欲的道或者方便就是做布施,由修布施就 能 舍离对它的贪欲。 我们 对于色 、 声 、 香 、

16、 味 、 触或者各种富贵荣华、声色享受等的境界,要 想断 掉贪欲就要多做布施 。因为只要 舍掉了心就不贪著, 如果 没舍掉 就会一直执著它 ,因此离贪的方便 是 布施。 比 如一件好东西,食物、衣服、电器乃至地位、名誉等等 , 一舍 掉心当下 就不 执 著了,而没舍心就著在上面,所以 要 常常修布施, 这么 做就 会 出现离贪 之心 ,这是 殊胜 的方便。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 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第二,对于没有得到的境界 , 为了得到它而功用散乱,能 防护的方便就是守持净戒,由于安住比丘律仪,尽一切事业边际的散乱都不会发生。因此持戒是防 止

17、由 求取而散乱的方便。 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第三,不舍有情的方便,就是能堪忍。对于 由 怨害 而 发生的一切苦 楚都能 不生厌患, 因此 不会舍 弃任何 一个有情 。10 道次第 上士道 讲记 就像 大 医王 在救治病情非常严重的患者时 , 这个病人因为 精神错乱 对医王做了 各种 的 损恼, 但是医王完全 能 安 忍 而 不起厌患心,还是 始终一致的慈悲关爱他。 以这样的安忍就会不舍有情 ,就像医王不舍病人 一样 ,因此不舍的方便是安忍。 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增长善行的方便是发 起 精进 。 由发精进能使善行不断地增长。精进是一种勇悍的力量,修好精

18、进,以这个力量会一直勇悍地行善, 令 善 行 不断地增长,就像初一的月亮不断地增长而到达圆满那样,由精进就 能 日新又新,善德逐渐地增长 圆满 。所以为善要精进 。 这里的善包括善的意乐、善的加行、善的德相 。 无论哪方面的善,由于精进地听闻、思维、修习就会辗转增长。也就是当我们受取法的时候, 依靠 不断地听闻断除疑惑,明白道理, 再通过 思维得到定解,除去邪解等,然后 就在这个定解中不断地串习, 最终 善德 得以日益 增 长 , 在 除过增德 方面,由于自身的精进就 会 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所以 增善的方便是修精进。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 净障的方便 是 后二度 静虑和般若 , 即定慧 二者。 由于修静虑心住一缘就能够伏住烦恼, 也就是 以定力持心,烦恼起不来,叫做伏。以般若明见实相,能净除所知障 ,因此净障的方便就在定慧二度当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