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论文关键词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论文摘要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文章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应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措施。 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农村社会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国全社会的全面小康。 1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 小康 ” 一词源出我国的诗经, “ 民亦劳止,讫可小康 ” ,意思是老百姓很劳苦。应该让他们稍得安宁。后世人们把家庭稍有余钱剩米,可以安然度日,称为小康。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礼记中得到系统阐述,它相对于 “ 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 的大同社会,
2、是 “ 大道既稳,天下为家 ” 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指的是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局面。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这种社会理想从未得到过实现,但小康思想在我国民间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老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国国情,放眼发展大势,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以纠正我们过去在现代化建设问题上急于求成的倾向。 关于小康社会建设问题,早在 1991年 11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就给出了比较完整、全面的论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在对小康问题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过去我们所提的小康,主要是指小康生活,注意强调的
3、是经济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大家所共知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对经济增长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政治文明、教育、环境、卫 生等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即十六大强调的六个更加 :“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它不仅强调经济的发展,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还包括了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建设等的全面发展 ;包括环境改善、可持续发展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目标体系,是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共同富裕,而不再是过去讲的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就是说,小康
4、社会并不单纯是当前我们所认可的若干平均指标的问题,更应该是一个 “ 众数 ” 或 “ 下限 ” 概念,即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生活在某一个水平线以上,才是我们所说的实现了小康。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不在沿海、不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而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它不仅仅是把蛋糕做大的问题,还必须有效地分配这个蛋糕,要带动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走向富裕,要让他们分享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的成果,这才是我们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 70%的人口在农村,只有大多数的农民富裕了,才能说中国真正富起来了。因此,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将直
5、 接影响和制约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从目前城乡关系的现状来看,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 首先,按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和水平,到2005年,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由 200。年的 6280元增加到 8015元,而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将只由 2000 年的 2253 元上升到 2876 元,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将进一步由 200。年的 4027元扩大到 2005年的 5139元。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离小康社会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其次,我国目前仍有 2 亿多人口未实现小康 生活,农村还有 3000 万人没有脱贫,温饱问题还没有
6、解决。而且,在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没有巩固地解决温饱问题,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这些人口的绝大部分就会重新陷入贫困。因此,目前尽管说我国已进入总体上的小康,但也是一个非常低水平的小康,或者说是一个非常低的小康生活水平,离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0 年,我国的 GDP 的总量是 89403亿元人民币,人均 7078 元,折合 860 美元,总体上实现了邓小平同志设想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但我国农村的人均 GDP仅为4960 元左右,人均不到 600 美元,离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三,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
7、居民,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 ;有一半的农户没有装自来水,大大限制了农民对现有消费品的需求。 2000 年我国农村居民拥有的彩电、冰箱、洗衣机,仅为城市居民的1991 年水平的 71.1%,25.3%和 35.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艰巨得多。 第四,我国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还相当高。按照国际惯例,恩格尔系数高于 60%为绝对贫因, 在 60%-50%之间为勉强度日, 50%-40%为小康,40%-30%为宽裕, 30%-20%为富裕, 20%以下就是十分富裕了。改革开放前,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 57%以上,到 200
8、0 年,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 50,达到 49.1,进入小康水平,但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仍然相当高, 1990 年为 58.8%,2001 年为 47.7%。说明农村大部分人口的生活消费中用于吃的部分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农民的很多需求甚至是生存需求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住、行、医疗保健等,更别说更高层次的享受、发展方面的需求 ,如文化、娱乐、教育等,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以上说明,进一步解决好 “ 三农 ” 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加强,只有面向市场,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生产
9、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 ;只有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村的购买力日趋旺盛,才能真正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当前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 会发展的状况来看,目前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 2.1 农民的收人问题 根据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综合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同时考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到 2020 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要达到 8000元人民币。而 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
10、的人均纯收入只有 2253 元,离 800。元还有很大的差距。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要加快农村的城 镇化进程,大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农村现有 8亿农民,农村劳动力有 5亿多,而农业能够容纳的劳动力总数大概在 2亿左右,扣除现已转移到城镇和乡镇企业的 1.5亿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农村还有约 1.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要求 20 年后将农村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降到 30%,城镇人口比重超过 50%,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保持农村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方式
11、之二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减轻问题不在于简单的减负,而是必须进行农村财税体制改革,要一劳永逸地减轻农民负担, 避免农民负担反弹。 2.2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生产能力,并最终有利于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工期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可以拉动内需。而且,这类基础设施建设高度劳动密集,以使用农村廉价劳动力为主,能为农村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另外,农村基础设施状况的改善也是农村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城市文明向农村文明扩散的一个桥梁,有助于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
12、的增长空间。 但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没有承担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而是号召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长期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需要,制约着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2.3 农村的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问题 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的劳动技能和基本素质,是农民获得就业机会和提高收人水平的关键。党的十六大也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 “ 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 , “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 ” 要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首要的任务是高标准、高水平的实施九年义务教 育。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只有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达到了小康水平的
13、要求,才能为全国基本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我国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的公共投资一直严重不足。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地提倡 “ 人民教育人民办,依靠人民办教育 ”的路子,并建立起了与之相应的 “ 以乡为主 ” 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农民。但近年来由于教育费用的增加,很多农村适龄青少年被迫缀学,影响了农村人口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据有关人员的研究,自 1993 年以来,农民负担中增加最快的是教育开支的增加 。如广东农民的教育开支占农民纯收入的比例由 1993 年的 4.1%增加到 1999 年的 6.02%;吉林从 4.27%增加
14、到 7.83%;四川从 4.44%增加到 8.66%;湖南从 6.39 肠增加到12.93%。 由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剩余问题日益突出,农村近乎无限供给的、价格极低的剩余劳动力 (非熟练工人 ),由于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而难以转移,或者说难以获得就业机会。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当有限,而且这些拿低工资的农民工根本不可能 承担起在城市定居的成本,因而实现不了人口的迁移和定居,仍然会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2.4 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问题 国家要从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调整国民经济发展格局,彻底转变重城轻乡
15、、重城轻农的发展思路,多从农民和农村的利益出发,研究制定各项发展政策。当前条件下,城乡统筹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要对城乡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和人口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向城市集中 ;二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和人口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三要加快农业 和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四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尽快改变向城市倾斜的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3 进行政策的调整,支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仅仅通过农业和农村
16、内部的改革是无法解决的,其关键在于通过相关宏观政策的调整,改变国民经济的分配格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的社会经济环境。 3.1 国家要保证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费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农村的公共产品, 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育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属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其教育经费及教师的工资等应该由国家财政负担,而不能再由县乡村财政负担,保证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在目前国家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政策的办法,即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费由本省财政解决,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国家财政也应该能够负担得起这部分教育开支。因为目前农村的这部分开支
17、所需的经费也只有 200-300亿元人民币,占国家财政开支的比例也不是很大。高中阶段由于学费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水平来讲还是比 较高,因此因学费问题而辍学停学的农村青年大有人在。建议农村金融机构开展面向高中阶段学费的助学贷款,由国家给予贴息支持,以保证农村青年受教育的年限,并有更多的进入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人力资本的能力。还有,要给农民的就业培训提供财政金融支持,增强农民就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3.2 进行财政体制改革,减轻农村税斌,鼓励农村民间投资,刺激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人的增加 这首先要打破农村经营性项目投资和经营的部门垄断,鼓励民间投资,扶持农村个
18、体私营经济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 发展,让农民分享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化的好处。其次,要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加强国家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2/3,但政府用于农村的财政支出只占总支出的 10%-15%。 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人均实际税费负担比例为 5%,而城镇人口人均的实际税率只有 0.58%。这一状况必须改变。财政要加大对农民的直接支持与补贴,如加大对农村社会服务的支出,加大对农村教育与培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再次,国家要配合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对农村政治体制进 行改革,加强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 ;财政还要加大
19、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力度,增加农村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增加就业机会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以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创造条件。还有,要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要根据农村基层机构承担的事权来决定其支出的规模,不足部分由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解决,增加中央财政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持,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国家财政要 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
20、 ;要改善农村卫生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等。 3.3 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支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要扭转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开放中的非农偏好行为,避免农村信贷资金的非农化趋势。首先,农村信用社要继续探索小额农贷的运行机制和条件,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业务的覆盖面,支持农户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要扭转农村信用社大量转移农村资金进入城市的做法,避免农村资金的进一步城市化,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合作性质,以社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第三,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赋予农村非正规金融合法地位,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水平。 3.4 国家财政和政策性金融要支持农村的墓础设施建设 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可以采取财政投入、补贴、贴息等形式,对包括大江大河的治理、农业科技开发推广、生态环境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节水灌溉、乡村道路、人畜饮水、电网改造 、通信、广播电视、农村市场设施等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 3.5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把原有的社会保障网络向农村延伸,使其惠及到所有的国民,而不是仅仅是城市居民 ;与此同时,要解决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使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