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0846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乐学习 摘 要: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 ” 领悟 ” 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快乐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愉快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那么怎样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仅供大家参考。 1 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2、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 ” 数学现实 ”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 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 ” 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 ” 中的 ” 工作效率 ” ,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

3、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 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例如, ” 面积单位 ” 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4、;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 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 ” 面积单位 ” ,已是 ” 水到渠成 ” 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 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

5、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 ” 按比例分配 ” 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 ” 利息 ” 的知 识后,算一算自己在 ” 新星小银行 ” 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

6、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 6 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 1 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 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 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 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 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 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 ” 坐庄 ” 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 ,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

7、如,教了 ” 比和比例 ” 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 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 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 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 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 2 倍。(教师补充 ” 在同一时间内 ” 。)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 ” 你们能用比例写

8、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 =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 =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3 沟通联系,在迁移同化中 “ 体悟 ” 学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 “ 再创造 ” ,也就是有 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与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以往的我在 “ 分数的初步认识 ” 教学中先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 2 份,引导出 “1 份可以怎样表示 ” 。在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分得的结果时再引出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完整,牢固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学

9、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沟通联系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用已有的经验来解释同化新知的过程,也是未知与已有的经验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现在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用 1、 2 两个数字组成尽可 能多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这一开放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沟通了数与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探究 “12 是什么意思 ” 时,老师巧妙地提供 84 、 42 这两个算式。学生借助它们,通过类比思考,发现了12 与 84 等算式的本质联系。这样的教学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挈入点,引导他们着力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在捕捉联系,发现窍门的 “ 顿悟 ”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历着知识经验的迁移与同化,认知矛盾趋于平衡,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思维,同时也在解决问题学习成功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学说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10. 刘兼,孙晓天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05. 方元山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