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1115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论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试论我国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粘性的要素非均衡集聚经验 我国东、西部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差距 ,尽管出台了许多区域优惠政策 ,但区域经济水平差距依然很大 ,梯度推移现象不明显。究其原因 ,就是我国东、西部地区在梯度推移过程中存在着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非均衡集聚 ,从而导致梯度推移粘性。 关键词 区域 ;梯度推移 ;非均衡集聚 ;粘性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518X(2010)09-0098-04 郭萍 (1972 ),女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 ,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广东惠州 516007)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梯度推移粘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

2、论与对策研究 ”( 项目编号 :06CJL019)的阶段性成果。 冈纳缪尔达尔提出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认为 ,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 ,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 ,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 展 ,则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 ,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 ,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 20 世纪 70年代末 80 年代初 ,梯度理论被引入我国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 ,主要是针对我国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 ,运用这个理论探讨开拓重心的空间转移 ,调整空间结构的途径。国内梯度推移理论的基本点为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 ,还是在一国范围内 ,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

3、平衡的 ,客观上已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生产力的空间推移 ,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 ,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 ,引进掌握先进技术 ,然后逐步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随 着经济的发展 ,推移的速度加快 ,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我国学者周起业认为 ,梯度推移是有序的 ,因为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的生产必须从第一梯度地区转移到第二梯度上某些条件较具备的地区 ,而不能超越转到劳动费和原料费等更低廉的第三、第四梯度地区 ,这是由地区的接收能力差异决定的。当创新产品进入到发展阶段以后 ,生产虽已开始定型 ,技术密集度有所下降 ,而且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 ,一部

4、分外部聚集经济可以转化为内部规模经济 ,零部件在公司范围内自给的程度可以得到提高 ,对外部协作的依赖也会相对减轻 ,但他们在布 局上对技术、协作等多种生产发展的条件要求仍然相当严格。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 ,拥有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较强的科技队伍、比较优越的信息、交通、金融与外部协作条件 ,完全可以把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生产从创新发源地接受过来。这些城市所控制的市场范围虽然小 ,但当创新产品进入发展阶段后 ,价格将会下降 ,需求频率因而可以增大 ,这就使得他们要求占有的市场也会相应缩小 ,以致一个二级城市的市场区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他们所需要的最小销售限界。而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暂时还不具备

5、这种接受能力。王小鲁和樊纲认为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 在过去 20 年中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 ,出现了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 ,差距扩大非常明显。 一、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 西部地区 (低梯度地区 )与东部地区 (高梯度地区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而出现了经济上的差异 ,即东部地区总体经济水平高于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后 ,这种差距不但没有缩小 ,反而还具有扩大的趋势。 (一 )人均 GDP 的增长速度差异 为了便于比较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后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变化状况 ,以 2000 2008 这 8 年的人均 GDP 数据

6、为例 ,见图 1。 根据图 1 可知 ,从 1997 年至 2006 年 ,无论在我国东部、西部还是在全国范围内 ,人均 GDP都是在增加的 ,但是在 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策略之后 ,西部地区人均 GDP 的增幅仍然低于东部地区 ,并且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 ,东、西部地区人均 GDP不仅仅在总量上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在增长率上也存在很大的差距 ,2000 年后这个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 ) GDP 增长率的差异 改革开放后 ,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 ,出现区域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 势 ,尤其在 20世纪的 90年代 ,差距扩大地非常明显 ,见表 1。表 1 列举

7、了 20 世纪 80 年代 (改革开放后 )东中西部地区的 GDP 年均增长率。 20 世纪 80 年代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的平均增长率约低 1 个百分点 ,而到 2006 年则扩大到 2-3 个百分点。 作文 二、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存在的因素 根据上文的比较 ,可以发现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 ,尽管梯度推移因素的存在 ,但是这种差距却有扩大的趋势 ,其主要原因是 :在一个区域梯度推移的系统内 ,尤其是我国这样充满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区域系统内部 ,就存在着诸 多的延缓区域梯度推移进程的因素 ,从而形成区域梯度推移粘性。而导致梯度推移粘性的根源是生产要素的极化式聚集 ,具体表现为 :

8、劳动的非均衡集聚、资本的非均衡集聚和技术的非均衡集聚。 (一 )资本的非均衡集聚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 ,难以消化吸收东部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即便有东部资本流向西部 ,也只能获得较小的资金回报率 ,这样 ,不仅外资青睐于东部 ,东部资金主要用于东部 ,甚至中西部的部分资金也流向东部 ,中西部产业发展受到东部挤压 ,东部生产效率较高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同时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 ,公路、铁路路 网单薄 ,密度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 19%、 22%;许多乡村还没有通上电 ,电话普及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城市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公共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这些都影响外部资金的流入。根据世界银

9、行 2003年的调查显示 ,由于各地港口便利、劳动力技能等自然禀赋不同 ,西部的投资环境要比沿海地区落后 ,尤其表现在金融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较差、进出国内市场的障碍多、税收负担较重、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足等方面。中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 ,但其金融运行效率明显偏低。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 ,投资环境总体排名前四位 (A+)分别是杭州、上海、广州和深圳 ,而中西部地区只有重庆 (A)进入前十位。 (二 )劳动的非均衡集聚 东南沿海沿江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能先发展起来 ,这实际上是地区差异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但是 ,我国缘于地理位置差异产生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不可能根除的 ,因为东西部

10、地区人均收入是不平衡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创造的财富多 ,那么这里就应该聚集大量的人口 ;内陆地区经济总量小 ,那么它的人口规模也要小 ,这样人均收入就可以实现平衡。这种平衡地区间收入差距意味着要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 ,落后地区的劳动者为了获得发达地区 的高收入 ,要转移到沿海发达地区来 ,这将是中国未来的大趋势。 具体来说 ,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过剩城乡差异显著的发展中大国 ,二元经济假设更为接近当代中国的实情 ,由于我国落后地区 (中西部 )经济结构仍以传统乡村部门占据很大比重 ,而发达地区 (东部沿海 )则集聚了全国绝大多数的现代城市部门 ,劳动丰裕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外流抑制了资本丰裕地

11、区的资本外流从而形成产业区域粘性。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 ,截至 2008 年 ,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总数为1.55 亿人 ,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 28.3%。 跨省流动劳动力 (外出半年以上 )约为 3166 万人 ,其中 90%来自中西部。随着大量劳动力的东移 ,一方面可以填补市场空缺 ,活跃当地经济 ,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增长 ;但另一方面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西部地区居民收入 ,但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两地的经济差异 ,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形成梯度推移粘性。 从人才方面看 ,由于高梯度地区依靠自身优越的区位优势 ,吸引了大量外来资本的流入 ,从而为给从业人员

12、提供优厚的报酬、舒适的就业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可能 ,而事实亦是如此。不发达地区吸纳人才的条件和环境相对较差 ,加之工 业化难以 “ 提速 ”, 城市化缓慢 ,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往发达地区 ,如表 2 所示。 2008 年 ,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四川和陕西制造业职工的年均工资分别是 9 345 元及 8 960 元 ,较广东的 18 224 元低得多。至于科研人员 ,四川及陕西的年均工资分别是 13 507 元及 12 796 元 ,而广东则高达 25 032 元。这种工资差距直接会导致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尤其是年轻的科技人员流向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从 1997年至 2008年这

13、12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84%,而且还有加速增长的趋势 ;而西部地区在同期的增长率却不到 30%,并且增长的高峰期在 1999和 2000年 ,即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开端。同时 ,每年从外省毕业的西部地区生源的大学生中 ,回到西部地区的不到五分之一。在劳动力的素质方面 ,2008 年西部地区每一万名就业人员中仅有 105 名科学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人员 ,上海达到 587 名 ,只及上海的 1/5,因而人才的流失以及人才的短缺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动力源泉不足的决定性因素。在一些国家中由于人口的流失造成的经济凋零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 ,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由于旧有的工业的衰败、人口的大

14、量移走 ,经济长期处于不景气。中国西部已 经面临许多三线工厂必须缩小生产规模或者完全下马的问题 ,如果再加上西部人才的过度流失 ,西部出现经济的凋零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 (三 )技术创新的非均衡集聚 实践证明 ,技术创新来源于 RD投放力度高度重视科技进步 ,通过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科学技术革命造就了大量的新兴产业 ,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现代化的实现 ,都 要靠技术进步。高梯度地区在技术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引力

15、 ,江苏高度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设计、制造装备和管理水平 ,努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产业 ,保持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浙江突出改造传统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加快建设优势高效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 ,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广东发挥改革开放的前沿作用 ,积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参与国际竞争。北京市继续坚持重抓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 ,使之位居全国首位。而西部 地区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期 ,陕西大多数工业企业都是在六七十年代建立的 ,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水平低。 思想汇报

16、根据 2008 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排序结果显示 ,按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指标的高低可把全国 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分为 5大类 ,第一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高于 60%的地区 ,包括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第二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 60%,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40%)的地区 ,包括江苏、辽宁和浙江。第三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4.40%),但高于 40%的地区 ,包括山东、福建、陕西、湖北、重庆、吉林、黑龙江、四川、新疆、湖南和宁夏。第四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在 40%以下 ,但高于 30%的地区 ,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甘肃、

17、安徽、河南、海南、江西、贵州、云南和广西。第五类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 30%的地区 ,只有西藏。 将 2008监测与 2007监测比较 ,全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比上年提高了3.62 个百分点。高于这一增幅的有 12 个地区海南和上海低于上年水平。 与 2007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的排序比较 ,北京上升至第 1位 ,上海下降至第 2位 ,天津和广东仍排在第 3位和第 4位。位次变动较大的地区有 :宁夏比上年上升了 6 位 ;青海和新疆比上年上升了 4 位 ;海南比上年下降了 9 位 ;安徽比上年下降了 5 位。 而西部地区除了陕西、四川和重庆、新疆、宁夏属于第 3类地区以外 ,其他各省

18、(自治区 )均被分在第 4 和第 5 类 ,位居全国的后列 ,青海位于 22 位、甘肃位于 23位、贵州位于 28位、云南位于 29位、广西位于 30位 ,见表 3。并且 ,把 2008年的评价指标与 2007年相比发现西部地区宁夏比上年上升了 6位 ;青海和新疆比上年上升了 4位 ;这主要是这几个地区的科研物质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海南比上年下降了 9位 ;安徽比上年下降了 5位。分地区看 ,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超过 100亿元的有北京、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辽宁、四川、陕西、天津、湖北和河南共 12 个省 (市 ),共支出2994.6 亿元 ,占全国经费总支出的 80.7

19、%。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投入强度 (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 )达到或超过全国水平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江苏、浙江和辽宁 7 个省 (市 )。 从反映科技进步的一些主要指标看 ,西部地区相对其它地区科技投入、特别是财力投入相对减少 ,产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 业化进程相对减缓 ,是导致西部地区科技进步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的差距产生扩大趋势的主要原因。可见 ,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远远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可见 ,在技术创新方面 ,东部地区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在这个引力场的作用下 ,为了获得更好的投资条件 ,高新技术就会积聚在高梯度地区 ,这种汇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抵

20、消了高新技术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的扩散与渗透能力 ,形成区域梯度推移粘性。 三、结论 第一 ,尽管区域梯度推移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对于我国这样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 主体的国家 ,由于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向东部地区的非均衡集聚而导致梯度推移粘性。第二 ,尽管我国近年来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实施了诸多优惠政策 ,却没能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 ,但并非是所谓的 “ 政策无用论 ”, 而是我国区域梯度推移粘性因素所致。第三 ,实现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点在于发现区域间的梯度推移粘性 ,并对粘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我国梯度推移粘性的的对策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 ,合理选择西部地区主导产业 ,这样可以提高西部

21、地区的区位竞争力 ;第二 ,提高西部地区政府工作效率 ,这样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的软环境 ;第三 ,加速西部地区的城 市化建设。这样 ,一方面 ,可以改善西部地区的硬环境 (城市的基础设施相对优越 );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地梯度地区的区位引力场 ,吸引以技术、人才为核心的优秀生产要素。此外 ,还要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发展战略、完善制度 “ 短板 ” 以及通过旅游扶贫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等。 整理 参考文献 FRANK, A.G.,Underdeveloped Development 周起业等 .区域经济学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AMIN, Samir, Imperialism and Unequal Development 王小鲁 ,樊纲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J.经济研究 ,2004,(1). 魏敏 ,李国平 ,陈宁 .我国梯度推移粘性因素分析 J.人文杂志 ,2004,(1). 李新春 ,宋宇 ,蒋年云 .高科技创业的地区差异 J.中国社会科学 ,2004,(3).(美 )保罗贝罗克著 .城市与经济发展 M.肖福勤 ,等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1. 罗波阳 .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创新J.系统工程 ,2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