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困境与路径选择 摘要 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江台州已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单纯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探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转变的困境与难点,提出五方面的转变路径。 关键词 浙江台州;经济发展方式;困境;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论断,对今后经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浙
2、江台州作为分析对象。尝试对资源、环境约束严重并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区域,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研究。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浙江台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民营经济最具活力与发展潜力;其又是一个自然资 源匮乏,经济发展先天禀赋不足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为克服资源要素供给矛盾,台州发挥体制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在全省的排名不断前移。 1978 年,台州 GDP10.13亿元,财政总收入 1.19 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1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 元,综合经济实力列全省倒
3、数第二。 2007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722.89 亿元,财政总收入 218.38 亿元,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 5位。而与此同时,制约新发展的劣势因素也 日益凸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迫切。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经济强市、提高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台州发展速度在全省乃至在全国都有一定优势,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要素制约明显,主要表现为用水、用地、用电紧张,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承受能力脆弱。原有的发展方式,已使台州这个资源尤其匮乏、能源尤其短缺的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到了极点,经济增长已经顶到了 “ 天花板 ” ,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当前,自然资源
4、严重不足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压力加大、生产成本上升和利润空间压缩这 三大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区域竞争能力,实现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台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于陕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社会事业发展还显得远远不够,存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目前台州社会发展水平在全省 11 个地市中位居第 8 位,属于第三层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不断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腾出更多的
5、财力、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去,有效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民生的改善和民众福祉的增加,进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搞, 2007 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0385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942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331元。发展到这个阶段,人民群众不仅要求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而且全面地追求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但目前贫富差距依然较大,因环境 污染问题及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引发的各类群体事件增多,影响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
6、定。只有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注重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境与难点分析 台州已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能耗强度有所降低,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逐年提高的态势。 2007 年万元 GDP 能耗 0.589 吨标准煤,比 2006 年降低 4,为全省最低。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可再生能源建设已有实质性进展。已初步形成以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为龙头,县 (市、区 )、重点区域及乡镇生
7、态建设规划为配套的三级生态规划,环境污染治理取得实效。三是科技综合实力逐步提升,新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 4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23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61家。四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主导产业得到重点发展,形成了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等十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 专、精 、深 ” 在细分市场中占比较高。但总体而言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境与难点主要有: (一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台州人口密度高,环境容量小,资源自给率低,人地矛盾突出。资料显示:台
8、州是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污染型缺水并存的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接近于国际警戒线人均 1700 立方米,低于全省人均拥有量。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平衡,尤其是南部经济发达、人口高密度地区水资源十分紧缺。土地资源短缺,人均耕地 0.40 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 矛盾非常突出,无论是工业、建设用地,还是农业用地,都出现了严重的短缺,有的地方工业用地最高拍到每亩 160万元。缺电严重,一度时期用电缺口高达三分之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处理废气污水等能力弱,水环境污染严重,虽拥有较多的水面,但总体平均来算,只有 33符合国家三类水的标准,可以作为饮用水的水源,不满足水域环境功能的河段占相当比重
9、,治理难度大。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和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二 )经济增长仍然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实现的,节能降耗形势严峻。重要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拿土地资源来 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所消耗的土地资源在大量增加。自上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土地占用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 1998至 2000年,台州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平均每年减少耕地 1315 亩;而 2001 年至 2003 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6,平均每年减少耕地 20830亩。土地的单位产出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电力需求持续增长,造成紧缺, 1999 2003 年全社会用电量平均增长 19.6,而同期的
10、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 12.9。每创造 1亿元 GDP排放的废水、每创造1 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工业废弃、工业固体废物,虽 然低于省平均水平,但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促进节能减排的机制和政策仍不够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短期难以取得重大突破,节能降耗工作任重而道远。 (三 )经济增长依赖投资拉动依然明显。科技贡献不大。这些年台州经济的高速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扩张规模来实现。以 2003 年为例,万元生产总值的固定资金为 388元,比 2000年上升 1217元,上升幅度达到 45.7。 2004 年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以控制。从全社会固定
11、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看,在波动中下降,从 1995 年的一直下降, 2004 年为 0.399,即每增加 1 亿元 GDP 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从 1995 年的 1 亿元,增加到 2004 年的 2.51 亿元,粗放型发展付出的投资代价越来越大。同时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台州几乎所有主要产业的共性问题,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台州,以中小企业为绝对主流,小企业基本不具备创新能力,规模以上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35 (其中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占 67 )。台州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少,科技资源比较缺乏,支撑科技进步的创新源头不足 ,源发性
12、创新能力差。与省内的其他城市相比较,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每万人拥有大专学历以上人数低,人才密度和人才素质偏低,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不足。 (四 )经济增长中产业及产业内部比例不尽合理,低小散现象仍较为严重。台州三大产业虽然都有了较大发展,但比重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占国 GDP的比重目前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现代化的大型制造企业少,科技型企业不多不强,更缺少能够提高产业水平的高层次的服务业。以工业经济为例,2007 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 4812 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 840 亿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 48.8。但是,产业层次偏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子不大,基础原材料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缺乏新兴
13、产业的强力支撑。制造业许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仅及美国、日本和德国的 1/10。这一差距尤其明显地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低小散现象仍较为严重。“ 低 ” :产业层次低、技术含量低; “ 小 ” :全市近 9万家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 5484 家,家庭作坊式、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大量存在;“ 散 ” :村村冒烟、天女散花。台州工业起步晚,完成原始积累不久,当初靠做别人不愿做的产品,赚别人不愿赚的钱起家,企业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末端, 产品档次普遍不高,粗放经营,管理落后,转型升级压力大,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将受到严重制约。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一 )提高自主创新
14、能力和劳动者素质,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支撑的基础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台州实际出发,在创新模式上,把借脑引智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来抓。一方面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做到两个轮子驱动:一是企业结合 产业需求,引进专业性强的大院大所,或者与其进行市场化的合作;二是以政府为主的引进,主要是综合性的,如浙大台州研究院等。另一方面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台州,到发达地区或国 (境 )外建立研发基地 (中心 )。既要鼓励和支持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企业,尽可能地建立自己
15、的研发中心,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同时提高消化吸收创新的投入比例,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现象。着力提高创牌能力,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价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创新企业管理,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企业管理是企业搞好搞活的最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科 学、是资源、是生产力。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成本和质量等各项管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靠人去推动,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努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针对台州科技人才资源相对稀缺的状况,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流动和创业的新机制,要在分配中体现科技人员对企业和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借鉴国际上的普
16、遍做法,以人力资本入股,按各自的贡献分享剩余的办法吸引人力资本。同时,应加速发展各类职业教育,造就一批相对稳定的、技术精湛的熟练技工队伍。 (二 )坚持先进制造业 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正确处理制造业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把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技术,促使制造业更多地进入技术链高端领域,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促使传统制造业更多地进入价值链高端领域,提高价值链高端产品在总产品中的比重,改变传统工业以中低档加工为主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培育扶持医化、汽车、摩
17、托车、家电、塑料、缝纫机等主导行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运 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和高新适用技术改造工艺品、食品、鞋服等传统行业;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高效节能及新型环保技术等新兴高新技术行业。政府要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出台合适的引导政策。当前要全力引导重点企业与全球 500强企业、国内龙头企业的资本嫁接,提升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其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上要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和落实服务业促进政策,大 力发展现代物流、
18、商贸市场、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创意经济等都市型经济业态。加快服务业的改革和开放的步伐,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和硬件设施体系,加大投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基础环境。 (三 )促进城乡消费。优化进出口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无论是着眼于民生改善,体现以人为本,还是着眼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都要坚持扩大居民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更加重视解决 “ 三农 ” 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物质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19、,增强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调整优化进出口结构,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严格限制能耗高、污染多、附加值低的贸易加工企业,提升出口质量和效益。培育扶持一批有核心技术、有品牌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努力提高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会,引进先进的关键技术、急需设备,积极提高自身的装备水平,提高竞争力。 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发展空间。首先,建设 “ 海上台州 ” 。台州陆地资源短缺,但浅海大陆架面积 8万多平 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 9倍,有十分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资源、岸线资源和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并趋紧的形势下,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积极拓展 “
20、 市外台州 ” 。要跳出台州发展台州,有效融入国内外生产要素配置的大市场格局中去,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台州经济国际国内竞争力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 )把促进节能减排作为重要抓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重视源头控制,在新建项目的审批上,要从源头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 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切实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耗能工业以及建筑和交通两大行业的节能工作,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凡是属于高能耗的生产项目必须从严从紧,建立项目审批问责制。加强对重点企业监测,落实节能降耗目标。
21、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的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产出率低、占地多、层次低的产业,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坚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引 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使得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形成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同时通过制定绿色采购政策,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以此影响消费者消费方向和企业的生产方向。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努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台州实际出发,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上,集约
22、利用有限空间,求发展,求升级,求转型。以土地为例,完善工业用地 “ 招拍挂 ” 政策,严格执行产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标准,强化供后监管工 作。盘活土地存量资源,加强对“ 转而未供 ” 建设用地和 “ 占而不用 ” 闲置土地的后续利用,向天上要高度,向地下要深度,向地面要密度,做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五 )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形成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将政府的职能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良好市场环境的创造者和人民权利的维护者。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通过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的科学设定,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精力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一步打破行业的垄断。 推进民营企业体制创新,构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微观基础,就台州而言就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是实施台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行为主体,企业缺乏相应的制度安排,新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实现。广大企业应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企业再股份联合,加快形成多元的产权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通过改制改造,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化,提高集约经营水平,向现代企业转变,促进民营企业实现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