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年西方新贸易理论浅探 西方贸易理论界一向由古典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秉赋理论占统治地位。强调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市场机制决定价格,对一些国家采取的限制贸易及保护贸易措施如关税、进口限额、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持批判态度。战后由于发达国家间工业品贸易占有世界贸易较大比重,特别是技术集约、知识集约产品的发达,因而出现了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产品周期等理论。在某些范围内也能说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但它们只是对古典贸易理论的修正和补充,缺乏概括性,作为一般性理论尚嫌不足。80 年代以来西方贸易理论界出现一些新现象,强调工业品国际贸易市 场的垄断竞争性和规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认为国家对贸易的干预可
2、以增加福利,一国应把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结合起来由国家支持形成战略贸易理论与政策。这些新的理论和政策必然会对当前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所影响,值得我们加以注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似应考虑我们如何更好地把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结合起来。总之,当前世界的国际贸易既非纯粹自由贸易,也非纯粹保护贸易,而是西方称之为的 “ 管理贸易 ” 。这对我们认识当前世界贸易形式也有启发。以下拟分四部分加以阐述。一、垄断竞争与规模经济这一理论认为,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上的古典贸易理论假定自 由竞争、市场机制决定价格,对一定规模经济的报酬是恒等的。比如投入增加一倍,产出也增加一倍。事实上现代许多工业具有规模经济特点,也即报酬递增
3、、成本递减。规模经济愈大生产效率愈高,投入增加一倍,产出可以增加一倍以上。举一个小例,生产 10 双鞋用 15 小时劳力,生产 25 双鞋用 30 小时劳力,前者投入产出比例为 2,而后者为 2.5。从目前大工业看,大规模经济多半为资本、技术集约的大垄断公司经营。它们通过机器与劳力的专业化、流水作业大批量生产,又善于利用副产品,并且大量购买原料及部件取得价格折扣等,从而降低了成本,报酬递增。 比如汽车厂、钢铁厂每年产量数以十万、百万单位计,通过技术革新、流水作业,省工省料,成本自然降低。而大规模生产必须有大市场容纳,所以必须打入国际市场才能维持大公司较大而长期的生产规模。据云美国波音公司的喷气
4、式飞机一半销路在国外,如无国外市场则很难弥补其昂贵的固定成本与设计及研究费用。规模经济要求每一国家的几家大垄断公司生产少数产品,每种产品有差异,从而在国际上进行分工、交易,形成一个国际一体化市场。而通过国家贸易,事实上使市场规模扩大。因为一国生产的品种与规模受一国市场限制。如进行国际贸易形成一体化市场会大于 国别市场,可以增加消费品种,降低价格,有利于消费者。比如两国进行汽车贸易,每一国生产 100万辆在国内消费,如果进行贸易,两个市场形成一体化,共有 200万辆汽车。在此市场,汽车品种增加,平均成本下降,有利于消费者。即使两国资源和技术条件差不多,也即要素秉赋相似也可交易,所以制约贸易的因素
5、不是俄林等的要素秉赋相异论,而是规模经济。但是这个规模经济形成的市场是寡头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市场。它建立在垄断与竞争均衡的模型上。在此,垄断和竞争相互依存,其假定条件有二:( 1)每一大公司的产品有差异,因此每一大公司有其一定的市 场与消费者。( 2)忽视自己价格对别家公司的影响, 例如汽车行业中有通用、福特、雷诺、菲亚特、尼森等大公司,产品有差异,各有自己一定市场,但彼此又在竞争。下面说明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见图 1)图 1 表明,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公司数目与价格是由两方面关系决定: 公司数愈多,竞争愈激烈,工业品的价格愈低。这由 PP 线表明。 公司数目愈多,每个公司卖的工业品相对愈少,
6、平均成本愈高,由 CC 线表明。如果价格超过成本,该工业赚利,有更多公司进入该工业。如果价格低于成本,该工业亏损,有些公司就退出该工业。当价格等于平均成本即 PP 与 CC 交于 E 点,价格与公司数达到均衡。图 1 图 1 还表明,如公司数少于均衡点 n,为 n,1,价格为 p,1,平均成本为AC,1,公司赚取大量垄断利润,许多公司进入该工业。如公司数大于 n,为 n,3,价格为 p,3,而平均成本为 AC,3,有些公司亏损,退出该工业。所以,只有在 E 点公司数为 n,2、价格为 p,2,平均成本为 AC,2,达到均衡。通过出口扩大市场后,平均成本下降,公司数增加,品种增加,价格下跌。如前
7、所述形成一体化市场对消费者有利,品种多,价格下降。(见图 2)图 2 在垄断竞争工业 中,公司数与价格受市场规模制约。图 2 表明市场规模扩大对长期均衡的影响。最初均衡点在 A,价格为 p,1,公司数为 n,1。当市场扩大,公司销售多,平均成本下降,即由 C,1C,1降为 C,2C,2,新均衡点为 B,公司数由 n,1增为 n,2,价格由 p,1降为 p,2,公司数增多,产品品种会增加,消费者可以较低价格选择多种产品。总之,生产规模扩大,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特别对资本技术集约产品如此,比如钢铁、电力、飞机、汽车等。每一大公司必须有最低生产规模方可存在。多少公司能存在 ,依赖于有效生产
8、规模与市场大小之比例。如果市场规模不足以保证该产品的最低有效生产规模,这就产生不完全竞争的寡头垄断竞争。所以垄断竞争两要素:其一为产品差异,其二为公司内部的规模经济。二、战略贸易理论和政策 80 年代一种以工业目标政策和贸易目标政策相联合的新理论兴起。最初由斯宾赛( B, spencer)和布兰德( J.Brander)等人首创。他们认为,某些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处于不完全竞争情况,市场经济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在这些行业中,少数大公司垄断市场,形成寡头垄断,参与有效竞争。他们可以影响市场价格,它们拥 有的市场力量可以获取超额或垄断利润。如果政府加以干预和支持,可以将外国公司获取的超额利润转向
9、本国公司,从而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并可取得外部经济利益。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加以支持,比如政府可以对本国大公司给予补贴,从而使外国竞争对手推迟或停止投资与生产,使本国公司占领市场获得超额利润,其利润大大超过政府补贴。这样可以通过补贴获取外国公司利润,增加本国国民收入。这称之 “ 利润转移 ” 理论。这种战略工业与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基础之上,也建立在报酬递增与专业化的基础上。换言之,寡头垄断公司随着专业化产量增 加和规模经济的实现,将昂贵的固定资本分摊在增加的产量上,使成本递减,报酬递增。据估算,美国波音公司在销售一架 777 喷气式飞机前须投资 30亿美元,销售 300架后方可
10、拉平成本与收益。 这样高昂的固定成本需要巨大的规模经济。而世界需求或世界市场容量只能支持三家这样的寡头垄断公司。据估计, 1995年到 2005年对波音 777 喷气式飞机需求只有 1500架,每家公司销售 500架, 才能对其投资有较好利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家大公司首先打入市场可以占据市场,阻止其它公司进入。这叫做 “ 首动优势 ” ( First mover advantage)。 换言之, 第一家公司获得规模经济之利形成对其它公司的 “ 准入壁垒 ” ( Barrier To entry)。所以目前只有波音( Boeing )、 空中客车( air bus)和麦克道尼尔( mcdonn
11、el)道格拉斯三家大公司具有规模经济而占领该飞机市场,阻止其它公司进入市场。一家大公司如何具有首动优势?该理论认为须具有发明创造精神、企业家的创业才能和历史的机遇或幸运等三个要素。波音公司首占市场即具有上述三个要素。但战略贸易理论的重要一点是政府的干预和支持形成战略贸易政策。美国通过国防预算对波 音公司资助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费用,有助于波音公司取得首动优势。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来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取得较成功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电子等行业,很大程度上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与资助。特别是日本政府,这种战略工业与贸易政策较为明显。50 及 60 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外汇供应与低利贷款,加以进口限制与保护关税,
12、支持发展了重化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从而将比较优势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转化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 70 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利用对半导体等知识技术密集工业的研究发展费用加以资助,并鼓励政府和工业联合研究开发新技术。 这种战略工业和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鉴于日韩等国鼓励目标工业和贸易的成功,前述的斯宾赛、布兰德等人根据寡头垄断的博奕理论( gamo Theory )提出政府可以支持工业,比如利用津贴等方式可以抢占市场将外国大公司利润获取过来,并逼使外国公司退出市场,从而获取垄断利润。例如美国波音公司与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竞争生产新型飞机,因市场容量只能允许一家公司获利,如
13、果两家公司同时生产,双方都要亏损。如欧洲空中客车,或波音公司单独生产可以各得 1亿美元利润,如两家公司同时生产,每家将亏损 500万美元。这 时欧洲政府对空中客车每架津贴 1000 万美元,即使两家同时生产,空中客车也肯定赚利 500万美元,而波音公司因恐亏损,则放弃新型飞机的生产。这时空中客车将独家获利 1.1 亿美元,归还政府补贴 1000 万美元后仍余 1亿美元。这就是说把美国利润转移到欧洲了。根据寡头垄断博奕理论( game Theory), 战略贸易理论建立了 “ 利润转移 ” 模型,图 3 简略显示了这一模型。图 3表明欧洲和日本都在竞争美国高清晰度电视市场,企图取得垄断利润。两方
14、都得到政府科研经费的支持,其结果依存于谁先进入美国市场;政府对垄断公司有多大资助;和竞 争对手的反应。假如欧洲一家大康采恩垄断公司先进入美国市场,每台边际成本 3400 美元,由 Mco 表示,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交决定价格在 A 点为每台售 3800 美元,共销售 4 台,垄断利润为 4400 1600美元。美消费者得益 AXY,消费者剩余为 800美元,世界得益 800 1600 2400 美元。图 3 现在一家日本大公司也生产高清晰度电视,边际成本也是 3400 美元一台,但政府每台持久津贴 400 美元以加强国际竞争。日本公司的边际成本变为 MC1 即 3000 美元。欧洲大公司认为竞
15、争不过日本大公司, 从而退出美国市场。这时日本 大公司取得独家垄断地位, MC1 MR, 价格定为 3600 元在 B 点,共出售 6 台,获得垄断利润 3600 美元, 扣除政府津贴 2400 美元,仍得 1200 美元垄断利润。美国消费者得益 XBZ共 1800美元,世界得益 3600 2400 1800 3000美元。如果欧洲加以报复,也每台津贴 400 美元。其边际成本也是每台 3400 美元,两国竞争最后导致价格降为 3000美元一台在 C点,共销售 12台,则无垄断利润。 两国政府共津贴 12 400 4800美元,美国消费者得益 XWC 7200美元,世界得益 7200 4800
16、 2400 美元。列表如下: 欧日大公司得益 1.欧洲大公司首先打入美国市场垄断销售 $16002.日本政府补贴日本公司垄断美国市场 ,欧洲公司退出 $36003.欧日国家都补贴该国大公司在美市场竞争 0 欧日政府津贴 1.欧洲大公司首先打入美国市场垄断销售 2.日本政府补贴日本公司垄断美国市场 ,欧洲公司退出 -$24003.欧日国家都补贴该国大公司在美市场竞争 -$4800美消费者得益 1.欧洲大公司首先打入美国市场垄断销售 $8002.日本政府补贴日本公司垄断美国市场 ,欧洲公司退出 $18003.欧日国家都补 贴该国大公司在美市场竞争 $7200 世界得益 1.欧洲大公司首先打入美国市
17、场垄断销售 $24002.日本政府补贴日本公司垄断美国市场 ,欧洲公司退出 $30003.欧日国家都补贴该国大公司在美市场竞争 $2400 这一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影响颇大,也引起不少争论。赞成者认为:政府应当资助一些战略工业(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可以从外国竞争者手中获取经济利益,这对美国未来经济增长与外部经济有广泛利益。当前某些工业的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少数大公司可以垄断市场,影响价格,有潜力获取长期经济利益。只要政府加以支持,可以对 外国竞争者取得优势,从而把经济利益转向本国公司,对本国经济发展有益。但反对者认为:( 1)为获得政府资助往往形成特殊利益集团。( 2)容易引起联锁报复,损
18、害彼此及世界福利。( 3 )政府往往缺少完整、正确的信息,不知如何更有效地干预市场,如干预错误,反而遭受损失。这一理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尚缺乏有力的实证数据加以检验。不过在理论上它已提出不完全竞争下寡头垄断竞争存在于某种行业,修正了古典的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理论。此外,它还明确提出了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修正了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反对国家干预。而且,在事实上欧美日等发达 国家已不同程度地实行了这种战略。它们对某些战略工业和贸易特别是高科技工业,国家曾直接、间接地不同程度地加以支持。例如前面引述的欧洲空中客车和美国波音公司的喷气式飞机等,以及日本对重化工业和半导体工业的支持等等。三、波特( Portor
19、)的新国际竞争优势论 1990 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 M 波特教授( m.chael portor )及其同事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它们调研10 个国家 100 家大工业的情况, 发表了 “ 一些国家的竞争优势 ” 的报告,以探究为什么在国际竞争中,一些国家的某些工业取得成就,而另一些却失败了。波特认为 当前的贸易理论只能解释部分原因,还不能解释全部原因。比如为什么日本在汽车工业,瑞士在精密仪器工业,以及美国在化工工业方面比别国生产率更高、更富于竞争力,用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完全加以解释。波特认为有四个特征或因素形成一国公司的竞争环境,从而加强或减弱其国际竞争力。( 1)要素秉赋。 他把俄林的要素秉
20、赋论加以进一步发展:分为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气候、地势、人口等;其次为高级或先进要素,例如通讯设施、技术劳工、研究设备、技术知识等等,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更为重要。而高级要素往往是国家和公司投资的结果。例如政府对教育和科 研的投资会提高一国的技术水平。例如,日本虽然自然资源贫乏,但重视教育,按人均计拥有很大数目的工程师,这对日本许多工业的成就是一个重要因素。( 2)需求情况。国内需求是提高竞争优势的原动力。 公司对国内顾客需求更为敏感。因此国内需求的特征在形成国内产品的属性与促进发明以及提高质量方面的压力特别重要。如果一国国内消费者十分精明,对质量规格要求高,这会促使公司生产高质量高水平产品。日
21、本的照像机工业不断创新和提高质量,多半由于日本顾客的多方要求。( 3)优势工业的发展需要相关工业的支持。 对高级要素的供应工业加以投资, 所取得的利益往往渗透到优势工业本身助其发展,益加强其国际竞争能力。例如 80 年代中,美国领先的半导体工业是促进美国个人电脑及其它高科技电子产品成功发展的基础。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果是,一国成功的工业及其相关工业往往形成一个工业集群( cluster)。比如德国颇有盛名的纺织及服装部门,实际上包括许多相关工业,如高质量的棉、毛、人造纤维业、缝纫机业、以及一系列的纺织机器行业等,从而形成一个工业集群。( 4)一国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策略、经理才能, 都涉及竞争情况
22、。不同的国家往往具有不同的 “ 经理哲学 ” ,从而有助于或有害于 其竞争优势的形成。比如,日本和德国公司的高级主管经理多半是工程师出身,他们重视公司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而美国公司的高层主管多半为财务专家出身,特别在 70和 80年代,他们对生产过程和产品设计往往不太重视,而过分强调短期内的最大财务收益,因而美国许多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的行业往往丧失竞争能力。波特同时十分强调国内竞争状况,这与某些工业的竞争优势的创立和持久很有关系。因为国内竞争激烈可以产生种种压力,促使工业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投资于先进设备,提高效率,促进发明创造,从而加强国际竞争能力。日本的情况即是如此。因此波 特认为,如要提
23、高某一工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将上列四个特征或因素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钻石圈表,这即有名的钻石理论。这一钻石联合因素会积极影响国际竞争能力,而政府可以积极地或消极地影响钻石圈形中的任何因素。比如,政府可通过补贴对工业竞争力加以影响;对教育的支持可以影响高级要素秉赋;对产品的规格、标准条例等的规定将影响产品的需求与供应;通过财政金融政策可影响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供求与竞争状况等。波特的贸易理论很新,尚缺乏实证检验,但已具有一定影响。这一理论的主要含意是,企业的最高利益在于投资于高级要素,如职工培 训、加强研究发展等,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支持钻石中的四因素,特别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24、,科研及发展的鼓励与支持以及鼓励国内竞争等。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四、结论与启示当前世界贸易中实际上有两种趋势交相影响。其一为战后形成的关贸协定以至目前的世界贸易组织。它基本上奉行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宣传自由竞争,由市场机制决定价格,不赞成国家限制与干预贸易,多年来致力于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另一种趋势是近二三十年来兴起的在工业贸易中的新贸易理论。它强调世界市场在工业品方面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与 规模经济是取得竞争优势的主流,而国家的干预是必要的、有益的,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福利。特别是将某些工业(当今主要是高科技工业)的生产与贸易列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国家对这些工业的支持与
25、资助有如古典的 “ 保护幼稚工业论 ” ,也可以称之为 ” 保护高科技工业论 ” ,是 “ 保护幼稚工业论 ” 的现代翻版。在发达国家争相提倡这一理论,赞助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贸易。它们是现代化的前沿,工业的灵魂,国家的荣誉。此外政治与贸易的结合在当今可谓十分密切。一些发达国家元首出访往往带着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公司往返,以为该国工业打开市场。总起来看 , 30 年代以邻为壑恶劣的保护主义,结果 “ 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 ” ,害人害己经济损失很大,世界贸易和经济都遭受严重创伤。战后发达国家总结经验已不会走向极端保护主义之路,从而推行较自由的贸易政策。然而纯粹的古典自由贸易尽管战后在理论上多方宣传
26、,但在现实中也很难实行,各国都为自身利益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兴起的如前所述的垄断竞争与战略贸易,从理论上阐述了当今工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与寡头垄断情况,从而在理论论述上也修正了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明显地提出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与有益性。因此当前的世界贸易既非纯粹的 自由贸易也非纯粹的保护贸易,而是西方称之为的 “ 管理贸易 ” 。这对我们认识当前世界贸易形势颇有启发。我国的外贸在经济发展中应占何等地位?我国是否也应该有战略目标工业政策与贸易政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资源也相对丰富,国内市场广博。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据报道,进出口贸易已占我国
27、国民产值近 40左右,这对我国经济建设大有裨益。但是我国毕竟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很难走 “ 外贸带动型 ” 或 “ 外贸导向型 ” 发展经济的道路。我认为,我们仍应走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的道路, “ 发展国内外两个 市场,利用国内外两方资源,采取多种策略实现四个现代化 ” 。在这样一个原则方针下如何确定我国的工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应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特别是轻纺工业等,以应付我国众多人口与广大市场之需,而且也是出口外汇的重要来源,除发达国家外,中东、东欧,第三世界仍有广大市场。其次,我国应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包括钢铁、机电、能源、交通工具(如汽车、铁路、飞机)
28、和化学工业,这些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经济基础,也应该是我国当前的战略工业与贸易政策。我国应在世界市场上争取多出售机电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品,争取 更多的外汇收入。至于高科技工业,我国在某些领域已有一定基础,但一般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距离。目前阶段以吸收消化改进为主,国家在财政许可下应多方资助其发展,以期将来走向高科技之国。此外,从世界市场工业品的竞争而言,的确如前文所言走向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才能取得优势,因此我国在某些工业方面应发展较大经济规模的企业集团或大跨国公司和大型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但要极力防止彼此内部削价竞争,不计盈亏出口,使肥水外流。据报道, 90 年代以来我国外
29、贸企业大都为分散的、小型的、单一型公司,全国有 8000 多家公司,以及众多的小型公司争相经营同一种产品,实力不强,缺乏规模经济。例如 1992 年统计,日本 9 大综合商社之首,伊藤忠综合商社营业额为 1800 亿美元,而我国最大的外贸公司进出口营业总额为 130 亿美元,不足前者的 1/10。 而且我国的大部分外贸公司为单一型贸易公司,生产型和综合型的很少,缺乏实业基础,很难与国外建立长期稳定的外贸业务。综上所述,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动三化战略:即建立基础实业化 产供销一体化企业;组织集团化 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建立规模经济的大跨国公司或综合商社;经营国际化 发展其 优势,加强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