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2266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长武县2002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长武县 2002 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对陕西省长武县 2002 年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情况客观地进行了分析回顾,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当年回避的种子带毒问题,全面分析了玉米矮花叶病发生原因,并对防治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玉米矮花叶病长武原因防治种子带毒 一、病况回顾 1.当年基本病况 2002 年长武县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面积玉米病害,全县 4.9 万亩玉米一半以上重度染玉米矮花叶病,当年造成玉米减产 500 万公斤以上。 6月 15 日开始,先后有大量玉米种植户到各级种子、农业、政府部门寻找上访,后经长武县植检站会同农业系统各部门做了大量调查,时任植检站

2、站长巨粉娥同志专程从她的母校西北农大请来了专家吴玉峰教授现场考察会诊,确认为玉米矮花叶病毒病。面对着减产甚至绝收的现状,群众产生了恐慌,县植检站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防治方法,引导教育群众用喷药,挖病苗烧毁等方法控制病情发展。 2.玉米矮 花叶病简述 玉米矮花叶病( maizedwarfmosaicvirus, MDMV),又称花叶条纹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系统侵染病害。初侵染源是带毒的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传毒介质是蚜虫。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最易感病且受害重。玉米矮花叶病 1963 年首次在美国俄亥俄州大面积流行,大约有 1 万亩的玉米发病率达到 50%以上。在中国,玉米矮花叶病的流行始于 19

3、68 年,主要发生于河南辉县、安阳等地。之后逐步扩展到全国各玉米主产区,对玉米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病症主要表现为叶片上沿叶脉形成黄绿相间的褪绿条纹,一般第一 片病叶的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 “ 八 ” 字形,病株黄弱瘦小,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不抽穗而干枯早死,少数虽能抽穗,但穗小、籽少且秕空。 二、发生为害情况 当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 4.9 万亩,彭公乡的马坊村至方庄村、相公镇的新兴堡村个别玉米田块减产达 70%以上。为了摸清玉米矮花叶病在全县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长武县植检站于 6 月 15 日至 7 月 5 日对全县 11 个乡镇的182 个自然村的 1422 块玉米田采取大面积普

4、查和重点村田块详查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面积 0.3 万亩。调查表明,全县 11 个乡镇均有不同程度 发生。 经调查全县玉米矮花叶病发病面积约 3.24 万亩,占总玉米面积的 67%,田块详查发病株率平均 19.6%、最高 100%,其中病株率在 5%以下的田块0.34 万亩,占发病面积的 11.7%,病株率在 50%以上的田块 1.1 万亩,占发病面积的 36.1%,尤其以彭公、相公、芋元、冉店、昭仁、亭口 6 个乡镇露地玉米种植面积多、发病面积大、危害重。 三、发生特点 1.露地玉米比地膜玉米发病早而重。 1.1地膜玉米全县种植面积约 2万亩,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 41.1%;发病面积

5、0.34万亩,占地膜 玉米种植总面积的 16.8%,病田率 17.7%,病株率平均 3.9%、最高 4.9%; 1.2露地玉米全县种植面积约 2.9万亩,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 58.9%;病田率 100%,占露地玉米种植总面积的 100%,病株率平均 35.1%、最高 100%;露地玉米比地膜玉米病田率高 82.3%,病株率高 8.293.8%; 2.中单二号比丹玉 13 等其它品种发病重。中单二号病田率 100%,病株率平均 68.1%、最高 100%、最低 45.8%;丹玉 13 病田率 25.5%,病株率平均17.8%、最高 35.6%、最低 3.3%; 3.出苗时间长的比出苗时间短的发病

6、重。从播种到出苗 810天的病田率17.4%,病株率平均 3.6%;从播种到出苗 1115天的病田率 100%,病株率平均 28.7%,出苗时间长的比时间短的病田率高 82.8%,病株率高 25.1%。 四、发生原因分析 根据植检站调查结果,通过向玉米种植户具体了解种植情况,结合当年种子公司种子来源情况,并从长武县气象局调取了 2002 年 1 月 1 日至 2003年 12月 30日两年的全年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当年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危害与种子带毒、种植品种、传毒 蚜虫、气候条件、栽培模式、田间管理等密切相关: 1.种子带毒是这次玉米矮花叶病大流行的主要病毒来源 当年县种子公司自己杂

7、交制种有一定量库存单玉 13和中单 2号玉米种子,这些种子制种时田间管理规范,田间未发现显著玉米病害。因种子不够销售从邻县调回一部分中单 2号玉米杂交种,调回种子与当地中单 2号种子混合包衣后售出,总共售出约 24万斤。中单 2号和单玉 13两个玉米杂交种从70 年代开始就一直成为长武县和附近各县的主栽品种,因抗旱和高产深受种植户喜爱。玉米矮花叶病如此大范围的发作,其病毒来源不能排除种子带 毒。 2.主栽品种不抗病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全县中单 2号种植面积 2.9万亩,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 59.6%,因中单 2号是高感病毒病 M17 的后代,抗病毒性差。单玉 13 相对染病较轻。 3.玉米易

8、感病期与蚜虫发生高峰期吻合度好,有翅蚜量多 玉米矮花叶病为虫传病害。传毒害虫主要是蚜虫:玉米蚜、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桃蚜、苜蓿蚜、碗豆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和缢管蚜占优势种。据县植检站调查,当年我县玉米蚜虫发生较往年偏早, 5 月 5 日调查小麦田间有蚜株率 2%,百株有翅蚜量 2 头; 5 月 10 日 调查有蚜株率 5%,百株有翅蚜量 35头; 5月 25日田间有蚜株率 1015%,百株蚜量 24210头;小麦蚜虫前期发展缓慢,但发生高峰期提前。 5 月 8 日进入始盛期,比大发生的 2001 年早 2 天, 5 月中旬进入盛发期,平均百穗蚜量 19003350 头。 5月 15 日

9、 18 日调查个别小麦田块已开始零星发病,病株率 0.7%,以后开始迅速蔓延。调查中发现,紧挨麦田的玉米田发病重,其原因是小麦蚜虫迁入传毒所致。 4.玉米出苗时间长,生长缓慢,长势弱,抗病力差 玉米从播种到出苗正常时间应是 810 天 , 当年全县 90%的田块播期均在4 月 8 日 18 日, 4 月上、中旬降雨量 7.1mm,玉米出苗至幼苗期降雨量明显少于历年, 5 月上、中旬连续降雨 14 天,降雨量 89.0mm,较历年明显偏多,气温比去年同期偏低 2.8 、 1.6 , 510cm 地温分别比去年同期低2.42.9 、 1.92.7 。玉米播种后,受 4 月上中旬干旱气候影响,出苗期

10、延长,出苗后阴雨天多、日照少、气温地温均偏低,玉米生长缓慢,长势弱,抗病毒能力差。这种情况在露地玉米上表现尤为突出。 五、玉米矮花叶病防治对策 1.药剂防治 当年对于发病较 轻,长势较好,病株率在 20%左右的田块,拔除病株,进行喷药保护 (40%的氧化乐果乳油 800 倍液加 0.30.5%的磷酸二氢钾喷雾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病毒病,药剂防治应在玉米七叶期前喷施 40%的氧化乐果乳油 800倍液加 0.30.5%的磷酸二氢钾,或选择喷施 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加喷 83-增抗剂或病毒 A、病毒宁,以阻抗玉米植株内病毒合成。初发病田可加喷复合细胞分裂素或喷施宝、绿风 95

11、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自身耐病能力。 2.选用抗、耐病品种 2003 年县农业局组 织种子站、植检站联合进驻乡村举办培训班,大力推广新品种,免费为玉米种植户提供种子、地膜,推广地膜种植,合理把握播期, 2003 年全县种植玉米 3.58 万亩,病株率下降为 17.1%且植株发病轻微。 2004 年通过轮作倒茬,品种更新,玉米矮花叶病对我县玉米的威胁彻底得到控制。 3.加强栽培管理,进行地膜栽培、适期早播以提高玉米的抗病性 地膜栽培不仅使玉米出苗早,避开蚜虫传毒的高峰期,而且地膜本身还有驱蚜作用。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促进玉米健壮生长,结合间定苗中耕除草,根除毒源,减少浸染源,有效控制矮花叶 病流行。 4.选用无毒种子减少毒源和介体 严把种子质量关,做好包衣工作,避免间作、套种,尽可能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破坏蚜虫越冬场所,压低田间毒源和传毒昆虫数量。 参考文献 陈炯,陈剑平 .由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引发的浙江甘蔗花叶病害 J.病毒学报, 2002,18( 4): 362-366. 王润初,张文立 .种子带菌检测 J.中国种业, 2003,12. 王海光,马占鸿 .玉米矮花叶病预测预报研究 J.玉米科学, 2004,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