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2267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形成了广电、动漫游戏、出版、演艺等产业集群。打造了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仍然存在创意人才短缺 ,产业链条不长、集群创新能力较弱和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针对现存问题 ,结合发展形势 ,立足本地基础 ,文章提出了若干加快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文化产业 ;产业集群 ;长株潭 集群化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引导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已经成为各地区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长株潭 “ 两型社会 ” 建设实践需要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 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

2、路。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技术扩散、资源共享、效益辐射及产业协作等特点 ,符合 “ 两型社会 ” 建设要求。加快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还有利于推进 “ 两型社会 ” 建设。 一、发展现状 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2008 年 ,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 324亿元 ,占 GDP的 7.1%,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 56.9%。拥有 30万从业人员。文化产业区位商达到 2.21,具有较高的产业集聚度。形成了广电、出版、动漫游戏、演艺等产业集群 ,打造了 “ 广电湘军 ” 、 “ 出版湘军 ” 、 “ 动漫湘军 ” 等 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1、以 “ 快乐中国 湖南

3、卫视 ” 核心品牌为依托的广电产业集群。集群龙头湖南省广播电视台以 “ 传统媒体整合做、新老媒体融合做、内容渠道捆绑做、引进伙伴双赢做 ” 为方针 ,建立全新 “ 商业模式 ”, 扩充电视平台 ,整合资源 ,延伸产业链。与盛大联手建新影视公司 ,开展资本和资源层面上的合作。把金鹰网旗下的芒果网络电视孵化成为“ 芒果 TV” 视频网站 ,汇聚优质视频内容 ,建立辐射互联网、手机电视、数字电视三大领域的综合运营体。与青海卫视和淘宝网分别组建合资公司。湖南卫视收视率位居全国省级卫视第一。 2、以 “ 湘版图书 ” 核心品牌为依托的出版产业集群。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区位商达到 2.6。集群龙头湖南出版

4、集团不断拓展产业空间 ,与拓维信息共同投资成立北京掌上红网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 ,与日本角川集团组建战略天闻角川动漫公司。目前 ,集群正在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 3、以长沙国家动漫产业振兴基地为依托的动漫游戏产业集群 ,集中了全国 1/10 的动漫企业 ,具有研发、制作、播出、发行、教育培训、衍生产品开发功能 ,以金鹰卡通和蓝猫、虹猫、山猫为重点。动漫旅戏产业实施转型发展 ,并取得实效。宏梦卡通公司推出了首部动漫电影虹猫蓝兔火凤凰 ,金鹰卡通 原创 3D 动画电影超蛙战士于 2010年 5 月全球首映 ,国内票房收入超过 520 万元。动漫产业在转型中开始融入其他领域 ,催生新业态 ,如与金融保

5、险业结合 ,推出动画片保险西游 ;与动漫文化及旅游结合 ,推出原创电视剧金鹿游中华。动漫产品衍生产品发展态势较好 ,原创精品蓝猫龙骑团半年时间衍生产品销售达到 6000 万元 ,山猫卡通作品和衍生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市场 ,2010 年上半年创汇 150 万美元。 4、以红太阳、琴岛、金色年华为龙头的演艺产业集群。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区位商达到 4.9。以金色年华为典型的酒吧、歌厅文化 ,以田汉大剧院、琴岛歌厅为典型的演艺文化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一些成效 ,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文化产业人才短缺。缺乏创作者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 ,缺乏通晓文化创意

6、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产业链不长 ,产业资源整合不够 ,核心创意产业发展不突出。三是集群创新能力较弱 ,现代科技手段支撑不够 ,技术含量不高 ,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和控制。四是文化产业集群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缺乏国际化发展战略 ,没有将国际化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 ,也没有明确国际化发展路径 ,缺乏引导文化企 业进行国际化发展的系统性政策 ,产品出口规模小。 二、发展形势 当前 ,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湖南正在实施 “ 文化强省 ” 战略 ,长株潭正在推进 “ 两型社会 ”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正面临较好的形势 ,面临较好的机遇

7、,但同时也面临挑战。 1、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精神的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贯彻落实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精神 ,要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要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 ,要加快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 ,要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 业和战略投资者 ,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要增强国际竞争力。这给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方面 ,依托项目建设和基地建设 ,推动产业集群建设; 另一方面 ,立足本土 ,以国际视野寻求文化产业发展 ,提升文化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2、湖南 “ 文化强省 ” 战略的大力实施。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 文化强省 ” 战

8、略 ,要把湖南建设成为社会文明程度高、文化事业和产业走在前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强省。省委、省政府出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全省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文化产业发展潜能将进一步得到释放。 “ 文化强省 ” 战略的实施给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诸多良好机遇 ,长株潭应该把握机遇发展文化产业集群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长株潭 “ 两型社会 ” 建设的强力推进。长株潭获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文化产业占地少、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 ,具

9、有规模化、集约化特征 ,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技术扩散、资源共享、效益辐射及产业协作的特点 ,加快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是长株潭推进 “ 两型社会 ” 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综 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株潭推进 “ 两型 ” 社会建设 ,要走在前列 ,要率先破除在发展方面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 ,将给文化产业集群建设提供诸多机遇。 4、城市群文化产业竞争的全面展开。当今城市呈现出集群化发展趋势 ,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文化产业竞争不仅仅发生在单个城市之间 ,而且正在发展成为城市群竞争的重要内容。 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城市群竞争 ,城市群文化产业竞争全面展开。在产业集群化发展背景下 ,文化产

10、业的竞争力往往表现为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能否充分整合湖湘文化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群 ,决定长株潭能否在城市群文化产业竞争中获胜。 5、社会文化产品需求的持续增加。国际经验表明 ,人均 GDP 达到1000 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 30% 40%的时候 ,社会文化消费快速增长 ,文化产品需求快速增加。目前 ,全国人均 GDP已经突破 3000美元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 35.8%、 43%。湖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 34.9%、 48.6%。长株潭三市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已降至 35.8%以下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 43.6%

11、以下。由此可见 ,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 长期 ,文化产品需求持续增加。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正面临着有需求、有市场的良好机遇。 三、对策措施 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有利机遇 ,充分发挥长株潭文化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的优势 ,针对存在的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加强文化产业集群建设。 1、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促进集约化生产。借 “ 三网融合 ” 之力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把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标准 ,运用高新科技创造时代艺术精品 ,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利用互联网 ,推介长株潭的影视

12、文化、出版文化、报业文化、动漫文化和演艺文化 ,鼓励文化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环节采用先进信息技术。 2、创办各类培训学校 ,加快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支撑。要充分利用科技和教育优势 ,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学院 ,办好艺术、设计和媒体等专业 ,建立媒体实验室 ,鼓励专业人士相互合作并加强和国外专家交流合作 ,加强与创意产业各个领域中海内外顶尖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复合型的创意产业设计、策划和制作人才。可借鉴一些国家发展创意产业的经验 ,将 设计、媒体、艺术等融入到各个阶段的教育中 ,注重培育创意能力 ,孵化更多的创意产业人才

13、。 3、依托大中小企业协作 ,延伸产业链。以大企业为重点 ,促进产业链横向融合、纵向延伸、高端提升 ,提升企业群体集聚优势 ,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品衔接配套的产业体系。要积极发展大企业。增强龙头企业对文化产业集群的带动作用。将文化项目、文化企业与工业项目、工业企业同等对待。打破地区分割和行业壁垒 ,鼓励和支持产业集团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经营、联合、重组与兼并的 “ 聚变 ” 方式 ,组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集团。通过企 业改制、资本嫁接、品牌打造等 “ 质变 ” 方式 ,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实施 “ 走出去 ” 战略 ,增强竞争力。引导并扶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 ,

14、实现文化产业链延伸形式的突破。以优惠政策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引导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中小文化企业 ,向“ 专、精、特、新 ” 方向发展 ,主动配套文化大企业 ,形成大中小文化企业专业协作的格局。 4、依托三张 “ 文化名片 ”, 引导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品牌。国内外的经验证明 ,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 ,形成集群化的产业优势 ,关键是要把有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进而形成有影响的文化 品牌。在国外 ,比如英国政府文化管理主要通过中介机构来进行 ,不采取直接资助文化机构和活动。而韩国政府则制定全国性的文化发展战略 ,设立专要资源的制度供给和利益分配科学规划 ,正确引

15、导 ,有利于改变当前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居住者待遇不公的局面 ,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前提步入工业化的门槛 ,更意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 “ 以工哺农 ” 阶段。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长远目标 ,需依靠国内市场的扩大 ,提升内需 ,尤其是提高 8 亿农民的收入水平 ,激发他们的消费能力。 2、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 务水平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合理调整公共资源配置 ,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 ,大力推广科技兴农 ,是提高农业生产力进而提高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建设水平 ,是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

16、在需要。 3、科学规划支农资金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保障多年来 ,通过税费负担、价格 “ 剪刀差 ” 、存贷差等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掠夺农业发展资金 ,已经严重损害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单纯的税费减免已完全不能适应当前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只有大力扶持、科学扶持农业生产 ,解决 其资金瓶颈约束才能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这一渠道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科学规划各项支农资金政策 ,二是支农资金的项目规划和扶持。 4、合理开发和使用劳动力资源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内容提高 “ 三农 ” 发展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归根结底还是要靠 8亿农民自身的发展 ,要靠提高青壮年劳

17、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 ,转移农村劳动力 ,推进城市化进程。 (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及其意义 产业结构协调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要求。由于生产对于消费、分配、交换和生产关系对于其他社会关系的决定作用 ,尤其产 业作为生产的载体。因此 ,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1、城乡产业结构分析 从城市产业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来看 ,目前城市产业结构大部分以第二产业为主 ,大部分处于工业化阶段 ,个别大城市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农村产业结构三类产业之间、第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第三产业基础和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制约了农村市

18、场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2008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 9.0%。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 34000亿元 ,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 146183 亿元 ,增长 9.3%; 第三产业增加值 120487 亿元 ,增长 9.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1.3%,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8.6%,上升 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0.1%,下降 0.3 个百分点。 表 :1978-2008 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亿元)数据来源 :19782008 年中国统计年鉴。 以上资料可以看出 ,30多年来 ,

19、第一产业产值一直上升速度缓慢 ;2003年提出 “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 后 ,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第一产业的发展 ,第二 、三产业增加值上升较快 ,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逐渐扩大。在这种大的格局下 ,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亦不合理。 2、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 1)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城乡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要消除城乡劳动力、资金、人才等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必须调整三类产业结构 ,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只有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 ,合理调整产业政策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服务业 ,才能提高 “ 三农 ”

20、发展对资源的吸引力。 ( 2)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手段 。城乡统筹发展并非减缓城市发展速度 ,而是要加快农村发展速度 ,实现城乡一体化。要实现这一目标 ,只有全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缓解农产品有效供需不足的矛盾 ,提高农业自身效益 ,才能发挥农业比较优势 ,扩展农民就业增收领域 ,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科学发展。 ( 3)产业结构调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没有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生产、生活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丧失物质基础。因此 ,大力推进民主建设 ,公序良俗建设 ,改善村容村貌 ,首要的还是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群众生活

21、水平。 ( 4)产 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工业还是农业 ,单纯依靠简单的扩大再生产 ,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支撑 ,而且不能满足日益发达的市场需求。因此 ,必须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优化传统产业组合 ,大力发展新兴环保低碳产业 ,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三)城乡资源配置调整的策略分析 1、合理调整财政政策 截止目前 ,我国的财政支农对合理配置资金 ,统筹城乡发展 ,缩小二者差距的成效还不明显。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补贴政策在短时间内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 ;另一方面 ,在政策制订和制度完善上仍需要系统深入的探索。要解决支农财政的流失 ,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需充分发挥财政

22、资金的调节作用 :解决好农村资金非农化问题 ;财政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范围 ,对支农信贷业务制定统一、普惠的保护与鼓励政策 ,用经济手段调动各类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积极性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按照灵活、方便、安全的原则 ,修改完善对农民贷款的制度。尤其是要积极探索农村 “ 小额信贷 ” 的商业模式等。 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就要协调好农村产业结构 ,规范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城乡产业结构合理分配 ,城市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发展 ,实现城乡产业 统筹发展。 ( 1)城乡产业转移。城乡产业转移规律有其特殊性 ,要素价格的上涨和产业对于要素价

23、格的敏感程度决定了产业转移和转移的程度。在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 ,城市经济聚集不断增大 ,促使土地、劳动力、环保等要素价格上涨。因此 ,要合理引导 ,科学规划 ,使产业实行梯度转移 ,充分利用转移带来的各种资源和机遇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 2)城市产业重组。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是在不减缓城市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条件下 ,加快农村发展。城乡产业转移必然带来城市产业的重组。产业转移的结果 ,将有利于实现城区内部分工 ,为各产业提供更大的 发展空间。 ( 3)农村产业调整和集聚。一是合理调整种植业结构 ,发展优质品牌产品 ;二是农林牧渔因地制宜 ,多业并举 ,走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提高贸易、科技等服务水平 ;五是积极承接城市产业转移 ,提高工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翟振元 ,李小云 ,王秀清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 张平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年版。 李君如主编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6 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