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成因分析及影响与对策.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52737 上传时间:2019-0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成因分析及影响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成因分析及影响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成因分析及影响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成因分析及影响与对策 【摘要】暖冬是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出现的一个气候概念。本文选取东营市的 5 个气象站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代表站,对黄河三角洲地区19712007 年以来每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历史资料进行了统计,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增高趋势,暖冬出现的频率呈增加的趋势 ,暖冬特征日趋显著。对造成暖冬的宏观背景、微观条件及暖冬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暖冬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暖冬成因分析影响与对策 暖冬是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出现的一 个新名词。气候上把某一区域从 12月份至次年 2 月份的平均气

2、温比常年( 30 年平均)同期平均气温偏高 0.5以上称为暖冬,偏低 0.5 以上则称为冷冬。 “ 暖冬 ” 是一个气候概念,并不是说冬季没有大幅度降温,也不是说冬季每天都气温偏高,它反映的是某一区域冬季气温的平均状况。 一、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概况 本文选取了东营市的东营、广饶、垦利、利津、河口 5 个气象站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资料代表站,对 19712007年冬季平均气温进行了资料统计。统计结果如表 1-1 和表 1-2 所示。 根据统计,黄河三角洲地 区 5 个代表站历年( 19712000 年 30 年平均)冬季平均气温为 -1.3 。在 19712007 年的 37 年间,冬季平均气温

3、高于历年同期平均气温的有 23 年,占 62.2%,低于历年同期平均气温的有 13 年,占 35.1%,等于历年同期平均气温有 1年,占 2.7%。在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历年同期平均气温的有 23 年中,达到暖冬条件的有 18 年,占统计年份的48.6%,其中 1998 年、 2001 年和 2007 年冬季平均气温高于历年同期 2.0以上 ,距平值分别达到 2.2 、 2.8 和 2.3 。从表 1-1和表 1-2可以看出: 黄 河三角洲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成增高趋势, 1998 年以来的 20 年间,只有 2005 年冬季平均气温低于历年同期平均气温,且仅低于 0.1, 其他年份均高于历年同期平均

4、气温 ,冬季气候变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表现的十分明显。 1988 年以来的 20 年间暖冬出现了 15 次,平均没 0.75 年出现一次,而19711987年的 17年间暖冬仅出现了 3次,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出现的频率呈增加的趋势。 同时还可以发现,冬季平均气温正距平值越来越大, 37 年间距平值大于2.0 以上的全部出现在 19982007年的 10年间,黄河三角 洲地区暖冬特征日趋显著。 二、产生暖冬的条件分析 1.宏观背景 1.1 全球气候变暖是暖冬产生的大背景。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造成极涡面积异常偏少,使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北方冷空气势力异常偏弱。 1.2 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5、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赤道附近(约北纬 4度至南纬 4 度,西经 150 度至 90 度之间)幅度数千公里的海水带的异常增温现象。近 50 年来,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概率较大,1951 年以来发生过 15 次厄尔尼诺现象,有 14 次我国出现了暖冬。 80 年代以来,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我国持续十几年暖冬。 1.3 我国目前正处于偏暖期。气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周期性。近一百多年来的气象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 30 年为一周期的冷暖交替。上世纪 20 年代以前偏冷, 20 到 40 年代偏暖, 50 到 70 年代偏冷, 80 年代后又转入一个偏暖

6、期,目前我国还处于这个偏暖期。黄河三角洲地区气温变化的周期性更加明显。 2.暖冬产生的微观条件 对黄河三角洲来说,冬季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均比较弱或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较强,而来自北方 的冷空气势力异常偏弱,造成气温偏高。 随着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污染物排放形成的温室效应和城市建设的热岛效应日趋明显,对暖冬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暖冬影响分析 1.不利影响 暖冬的出现首先对农牧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暖冬加快雪山积雪融化,促使冰川面积显著减少,加剧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也会更加突出;暖冬使冻土全面、持续退化,对冻土区生态环境、工程环境和

7、河流、湖泊、湿地等产生重大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迁移和消亡的概率明显增加;暖冬造 成北方地区积雪减少,降低土壤保墒保湿能力,加速土壤失墒,使旱情加剧;由于暖冬,气温偏高容易造成越冬作物旺长,易遭受冻害、出现倒伏等,严重影响作物产量。 2007 年暖冬仅山东省就有 1722 万亩冬小麦出现旺长,占全省冬小麦总播种面积的 34.6%,给山东省小麦产量带来严重不利影响;暖冬使作物病虫害越冬基数增高,易导致春夏季节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等等。暖冬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暖冬给病菌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容易引发或加重人们的呼吸系统疾病。暖冬还容易引起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造成不利影响。 2

8、.有利影响 暖冬的出现也带来一些有利影响。首先,气温偏高可以减少北方地区采暖和设施农业的能耗,使采暖需求降低,对节约能源十分有利,供暖污染物排放相应减少,大气污染程度降低;气温偏高还有利于北方牲畜安全越冬,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同时,冬季气温偏高可以减少人们特别是老年人脑血管疾病、心脏病的发病或死亡率;暖冬还有利于人们出游,促进旅游业发展。 虽然暖冬有他有利的一面,但是从总体上看,暖冬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不利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其弊远大于利。 四、应对暖冬的对策措施 暖冬是 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的产物。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相对缓慢,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比较复杂,各方

9、面的应对缺乏科学指导,在应对上过于强调 “ 减缓 ” ,而忽视了 “ 适应 ”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发生,暖冬正频频影响着我们,因此,必须采取应对暖冬的对策措施。 1.加快气候变化预警预报的科研开发,提高气候变化预警预报水平,力争做到提前预报、准确预报,适时发布。 2.加强对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影响的评估。要加强部门间合作,开发和建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系统,分析和预估 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交通、生态、能源、人体健康等敏感领域的影响。 3.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兴利除弊。例如针对暖冬天气的影响,对农业来说要加强冬季作物田间管理, 重点是抓好科学施肥

10、,控旺促壮,促进作物平衡生长; 要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备足药、械,做好防治病虫害的准备;暖冬还要特别注意防止冻害。因为前期气温较高, 作物普遍生长较旺,组织疏松,抗冻性差,一旦遭遇强冷空气,很容易发生大面积冻害,要及时做好冻害防御工作。 4.加强气候变化的宣传,唤起全社会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全 球环境的意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缓解持续的 “ 暖冬 ” 现象。同时,全社会在强调 “ 减缓 ”气候变暖的同时,要 “ 适应 ” 暖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五、结论 1.黄河三角洲地区冬季平均气温成增高趋势,冬季气候变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表现的十分明显,

11、且暖冬出现的频率呈增加的趋势,暖冬特征也日趋显著。 2.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和我国目前正处于偏暖期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频现的宏观背景;冬季来自西南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均比较弱或来自西南 的暖湿气流较强,而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势力异常偏弱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暖冬的天气形势;污染物排放形成的温室效应和城市建设造成的热岛效应,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暖冬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暖冬对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带来重大影响,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暖冬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从总体上看其弊远大于利。 4.应加快气候变化预警预报系统的科研开发,加强对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影响的评估,根据不同

12、行业特点,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兴利除弊;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宣传,唤起全社会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全球环 境的意识;同时,全社会在强调 “ 减缓 ” 气候变暖的同时,要 “ 适应 ” 暖冬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朱乾根 ,等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1. 盖世民 .黄河三角洲近 40 年的气候变化特征 .海洋湖沼通报 ,1998. 曹钢锋 ,等 .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88. 济宁市近 40 年气温异常分析 .山东气象 ,2001. 赵延茂 ,等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 .北京 :林业出版社 ,1995. 朱乾根 ,等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北京 :气象出 版社 ,1981. 作者简介:王增连 (1961-),男,山东寿光人,学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气象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