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企业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 针对新型全球化经济不再是以商品流动为特征的 “ 生产的国际分工 ” ,而是以要素流动为特征的 “ 要素的国际合作 ” 这一变化,详细总结了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特点及影响,深入分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在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商品流和技术流等要素流动的发展现状,并且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新视角提出了促进中国企业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策略:打造培育自有高级要素的良好环境,提升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的国内生产要素水平。 下载 关键词 企业国际化;生产要素;跨国流动;要素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283( 2017) 10-0039
2、-04 作者简介 李洋( 1989-),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有企业改革;雷小苗,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企业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新型特点,不再是以商品流动为特征的 “ 生产的国际分工 ” ,取而代之的是 “ 要素的国际合作 ” ,这已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一个历史性转变。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 H-O 理论)等,其前提假设均是 “ 要素不能跨国流动 ” ,因此传统贸易 理论无法充分解释以 “ 要素跨国流动 ” 为本质特征的新型全球化经济,以及由此产生新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模式。因此,从要素跨国流动角度出发,分析五大生产要
3、素跨国流动现状及规律,是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新视角。 中国跨国企业的 “ 资金流 ” 、 “ 人才流 ” 、 “ 商品流 ” 、 “ 信息流 ” 、“ 技术流 ” 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量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其流量和具体流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一、 “ 资金流 ” 的流向与流量 根据 2015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公布,截至 2015 年底,中国涉及境外投资的机构为 2.02 万家,共 在全球 188 个国家或地区设立 3.08万家对外投资企业,合计企业境外资产总额达 4.37 万亿美元,这些境外企业向所在国缴纳税金 311.9亿美元。如图 1所示,中国对世界直接投资净额近年连续上涨, 20
4、14年达到近 1231.2亿美元, 2015年增长率超过 2014年,投资流量创历史新高,达 1456.7 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截至 2015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10978.6 亿美元,位居世界第 8 位,首度超过同期吸收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 图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变 化趋势 2015 年中国资金流向开曼群岛、中国香港、百慕大群岛、荷兰、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共约 1164.4 亿美元,占当年流量总额的 79.9%。中国资金流向的行业众多,如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其中信息服务业增长最快,达 115.2%,制造业增长 1
5、08.5%,金融业增长 52.3%;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四个行业的存量均超过 1000 亿美元,合计占比达 75.9%。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受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影响较小,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资金流量非常可观, 2015 年投资额达 1456.7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时,中国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充盈, 2014 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 38430.18 亿美元,为中国企业 “ 走出去 ” 进行跨国经营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2003 年底,中国人民币储蓄总额为 87 万亿元,而 2010 年底中国人民币储蓄总额达到 30万亿元,是 2003年的 3.4倍,雄厚的国内储蓄资本为企
6、业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中国加入 WTO以来,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中国的外汇储备已位居全球第一。巨大的外汇储备给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大降低了中国企业融资难度,有利于促进中 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二、 “ 人才流 ” 的流向与流量 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任何国家出类拔萃的尖端人才都属稀缺资源。一个国家、某个行业、某家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优势,离不开优秀人才;目前还找不出一家不重视持续吸引、激励和凝聚人才的企业,能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经济这些年的突飞猛进,与大量优秀人才从政府机关、高等院校走出去流向企业、流向沿海特区是分不开的
7、。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营业规模排名世界首位,对世界经济 发展贡献颇大。由商务部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2015 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 1540.7 亿美元,同比增长 8.2%。承包工程企业实力不断增强,除了最初的基建施工,涉及具有更高附加值的 ?I 域,如设计咨询、项目融资等。随着对外承包工程量的增加,中国对世界承包工程派出人数的增量和存量也在逐年上升, 2015 年中国对世界承包工程年末在外劳务人员合计达到 408565 人。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对外劳务合作效果显著,据统计, 2015年劳务派出人数达 618295 人,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实施
8、“ 走出去 ” 战略的重 要内容。目前,中国已与全球 180多个国家及地区有劳务合作关系。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促进劳务人员进入发达市场,如澳大利亚、瑞典、英、法、德等国。对外劳务合作领域包括制造业、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 中国对外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随着全球服务业快速增长而增加, 2015年境外企业雇佣外方员工 122.5万人,较 2014年末增加 39.2万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量逐年上升,对高层次学历人才的需求量也会增加。研究生毕业生、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人员这些高学历人才就是跨国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幼苗。图 2为中国高学 历人才构成,高学历人才增长迅速。据统计,从 1978 年中
9、国改革开放以来至 2015 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414 万人。仅 2015 年,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国的留学人员有 52.4 万人,学成归国人员达 41 万,有将近八成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这些都是中国企业 “ 走出去 ” 对外投资最重要的人才基础。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另一个巨大优势就是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华人和具备相当规模的海外华人网络。中国目前散居在世界五大洲 160 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有 3938 万。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种族纽带作用,在侨民聚居地区开展投资必然 会具备竞争优势,原因在于一方面通过华人网络获取信息、与国际市场接轨更便捷;另一方面通过华人网络关系,可以降低经营
10、风险,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三、 “ 商品流 ” 的流向与流量 “ 海外投资 ” 对 “ 对外贸易 ” 有 “ 替代 ” 和 “ 创造 ” 的双重效应,也就是 “ 要素流动 ” 对 “ 商品流动 ” 有 “ 替代 ” 和 “ 创造 ” 的双重效应。虽然海外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外贸易,但同时也在促进对外贸易。 图 3 为我国近年来商品贸易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以及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曲线,总体而言,除受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三项指标均有大幅下 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稳定增长,但 2011 年以后,因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力度加大,相比 2005 年至 2008 年,海外贸易增速有所下降。 自 “
11、 走出去 ” 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成果显著,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 2016 年世界投资报告, 2015 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 1456.7亿美元,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位,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中国的 FDI 已经成为世界直接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海外投资,中国对外贸易也同样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 总值达到 43030.4 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总值达23427.5亿美元, 2015年有所回落,货物进出口总值为 39586.4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总值 22765.7 亿美元。 四、 “ 信息流 ” 与 “ 技
12、术流 ” 的流向与流量 中国企业在跨国发展过程中,企业发明专利、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营销网络等 “ 技术流 ” 和 “ 信息流 ” 的流量也随之加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信息的要求激增,信息流呈现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发展态势。整体而言,信息的流动包括有形流动和无形流动,前者如互联网、图纸、书刊等,后者 如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营销网络、企业文化等,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沟通连接、辅助决策以及经济增值等方面。 本文通过专利申请量的变化来考查 “ 技术流 ” ,图 4为 20062015 年专利授权量及国外发明专利授权量。中国的专利申请授权量明显增加, 2015年 1718192
13、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也呈现明显增长趋势, 2015 年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达 359316 项。 2015 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 158620 件,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授权量变化趋势如图 5 所示,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到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约44%。高技术产业如生物 /生化制品、电子元件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增量较为可观。 企业专利申请量的增加,说明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并成为企业跨国发展过程中的竞争优势,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成为企业国际化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对策建议 在新型全球化经济形势下,中国企
14、业已经具备国际化的基本要素条件。为促进企业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打造培育自有高级要素的良好环境 波特提出 “ 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 ” 模型指出,对企业竞争优势最直接也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 “ 生产要素 ” ,并将生产要素分为基本和高级两种,基本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初级劳工等;高级要素如高精科技人才、现代化的电讯网络、技术研发等。其所指的高级要素与本文提到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相对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本要素重要性逐渐下降,高级要素重要性的提升,这与高级要素相对稀缺性密不可分。高级要素的开发不但需要资金和人才的大量投入,更需要有助于高级要素生成并发展
15、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和相应的机构体系相配套。 图 7 波特钻石模型 要增加高级要素相对供给量,有两条重要途径:自主培育与国外引进,后者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快速增加高级要素存量水平,但从中国对外投资的实践看,由于国外法律与制度的限制,核心技术等要素的所有权难以逆向向中国转移,因此,培育 “ 自有高级要素 ” 将是中国未来获取高级要素的主要途径,而完善适宜高级要素成长的制度环境对中国而言尤为关键。 日本经济学家藤本隆宏曾提出以电子产品、高档汽车、信息通讯设备为代表的 “ 整合型架构产品 ” 和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 “ 模块型架构产品 ”的分类方法。这对于中 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目前具备国际竞
16、争力的 “ 模块型架构产品 ” 主要依赖规模经济效应和劳动力价格优势,但这些优势会随着科技进步而衰减,因此更应重视 “ 整合型架构产品 ” 的研发及生产,并带动相关要素培育。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已有尝试,如中国高铁就是采用 “ 引进 消化 吸引 再创新 ” 路径,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动员社会资源,以创新方式培育自有高级要素,并适时开辟路径对外输出。其次,提升开放水平需要培育高级要素,对于中国而言,改善制度环境则是培育高级要素的关键。 (二)提升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的国内生产要素水 平 由于中国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某些要素尚存在诸多差距,因此需要在培育 “ 自有高级要素 ” 的基础上,针对国内缺乏
17、的高级要素,继续鼓励自发达国家引入吸收;针对国内丰裕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优先选择使用国内自有高级要素。同时,以分散决策方式鼓励私人部门将中国较为丰裕、较有竞争力的要素输出至非洲、中亚、中东欧和拉美等地区,而政府则负责做好要素输出的服务和保障工作,从而促进 “ 要素双向流动 ” 。 能否实现生产要素的顺利双向流动,与中国国内经济要素水平及全球化经济要素水平密不可分。首先,提升政府管理能力,中 国政府管理部门应借鉴新加坡及日本政府的做法,从单纯的管理职能转向服务职能。其次,提升市场化水平,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后,加大经济开放度,增加区域协议量。采取 “ 多方下注 ” 与相关国签订双边、多边投资
18、贸易协定,从而为企业 “ 走出去 ” 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和经营环境。 参考文献 房蒙 .国际生产要素流动下我国面临的两难困境 J.经济问题探索,2015( 4): 134-137. 马飒 .生产要素国际流动:规律、动因与影响 J.世界经济研究, 2014( 1): 3-9, 87. 陈钧浩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J.世界经济研究, 2013( 11): 3-8, 87. 张幼文 .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全球化经济的运行机制 世界经济学的分析起点与理论主线 J.世界经济研究, 2015( 12): 3-11, 124. 陈彤 .基于生产要素流动的长三角企业联动行为分析 J.工业技术经济,2009( 4): 105-109. 马飒 .要素流动、要素稀缺性与收益的国际差异 M.格致出版社, 2016. 李皖南 .新加坡推 ?悠笠岛馔蹲实木 ?验与借鉴 J.国际贸易问题,2011( 8): 48-57. 程永明 .“ 一带一路 ” 与中国企业走出去 日本企业海外发展的启示J.东北亚学刊, 2015( 4):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