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装备采办合同订立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装备采办合同订立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针对装备采办合同订立过程中有关信息不对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的几点建议和对策。首先介绍了装备采办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装备采办适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提出现行装备采办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用信息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下载 【关键词】装备采办 信息不对称 合同订立 一、装备采办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适用条件 (一)装备采办中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 称理论是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微观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信息不对称理论一般
2、用来说明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由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分布,造成对买方与卖方个人以及市场交易行为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并由此产生的市场运行效率问题。在信息不对称对策研究中,一般将对策中拥有信息量较大的一方称为代理人,而将拥有信息量较小的一方称为委托人,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所有模型都可以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模式下进行。在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在各种条件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依旧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知,在信息不 对称的条件下,代理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很可能利用自己拥有较多信息的优势做出对委托人不利的行为,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理论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军队采购部门
3、的信息不对称。在军队采购部门与供应商进行交易时,装备的质量是重要的特征。但是,由于军队采购部门搜寻成本的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军队采购部门并不了解装备的质量,真正了解装备质量的只是供应商,也就是说,在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由于军队采购部门并不拥有供应商市场装备质量的真实信息,他们无法判别哪个供应商说的 是真话,哪个供应商说的是假话,只能根据对整个市场的估计决定购买数量以及决定支付的价格。在好装备和次装备被军队采购部门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时,次装备在成本上具有优势。当军队采购部门发现所购买到的装备并不像原先预估的那样好时,他们就会进一步降低对整个市场上装备质量的估计水平,认为装备
4、质量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导致军队采购部门降低愿意支付的价格。如此循环反复,就有可能将成本高的好装备淘汰出市场,留下的是次装备。 2.供应商的信息不对称。供应商市场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市场,有的供应商提供的装备质量较好,有些供应商提 供的装备质量较差,由于供应商对于所出售的装备质量情况了解的更为详细,这就使得一些出售低质量装备的不良供应商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将所售装备质量的真实信息 “ 隐藏 ” 起来,这样就会使得整个供应商市场的所有供应商都说自己的装备是好装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军方采购部门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就很有可能会用更多的货币购买到质量差的装备。 (二)装备采办适用信息不对称的
5、条件 1.信息具有稀缺性。信息的稀缺性是经济学中研究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逻辑前提,之所以会产生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本身都源自于信息的稀 缺性。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问题时,它的理论假设是买卖双方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而完全信息只是它的一个特例,由此可以认为完全信息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 2.当事人存在交易行为。交易行为是信息不对称发生作用的必要条件。由此可知,如果当事人没有存在交易行为,也就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中提到的,市场交易是在存在一个保护所有权和契约协议得以履行的制度结构中进行的。而财产权是市场交易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由于具有这种权力,当人们看到可能的获利机
6、会时,就会进行交易活动 。交易双方之间互利性的交易是通过他们对交易物归属的确认和控制得以实现。这也就表示,交易双方彼此承认对方的财产权,从而互相达成契约,但由于信息具有不完全性,这个契约通常情况下也是不完善的。由此可知,交易的起点是军队采购部门与供应商在一定的产权结构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相对位置,它不但支配着交易的过程,也只配着军队采购部门与供应商的交易行为。 3.当事人的利益存在差别。研究管理学最基本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参与人员向着同一目标共同努力,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目标是千差万别的。之所以会出现目标的多样化,归根结底就 是因为参与人员之间的利益是有差别的,例如企业的利益与军队利益的差别、个体
7、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差别等等。因此,每个具有 “ 经济理性 ” 的主体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每个人利益的目标是千差万别的。所以也就存在着参与主体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的激励。 二、装备采办合同订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交易中的某些参与人拥有的信息量多于另一些参与人。按照时间段来划分,信息不对称可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一般认为,交易发生在买卖双方合同订立之前的称为事前信息不 对称,交易发生在买卖双方合同订立之后的称为事后信息不对称。研究交易双方合同订立之前的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称为 “ 逆向选择 ” 理论,研究交易双方合同订立之后的信息不对称的理
8、论称为 “ 道德风险 ” 理论。装备采办合同订立作为一种交易行为,其中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现分别从装备采办过程中的合同订立前与合同订立后两个阶段,对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分析。 (一)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前的信息不对称 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前的信息不对称产生 “ 逆向选择 ” 。一般情况下,军队采购部门在合同订立之前通常会采取对外询价、技术交流, 到外面考察等方式来了解装备的情况。但在此期间,各供应商都会尽可能多的展示其所售装备的优点和长处,并想方设法掩饰其所售装备质量及其他方面的缺陷。更有一些不法商家为了不在与同行竞争中败下阵去,不惜夸大其所售装备的质量、技术水平,最后使得军队采购部门处于信息
9、劣势的一方。 (二)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后的信息不对称 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后的信息不对称产生 “ 道德风险 ” 。交易双方合同签约后就已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外部交易过程中形成军队采购部门和供应商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内部管理中形成纳税人 政府 军队 军队采 购部门 采购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这两种委托代理关系都会产生 “ 道德风险 ” 。在外部交易过程中,军队采购部门通常都不能及时了解供应商在履约期间是否有违约行为,尤其是在采购合同金额较大、交货期限较长、技术含量较高的大中型武器装备及其相关配件的履约过程中,供应商很有可能因某些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完全按照合同上所要求的来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时
10、供应商有可能会选择故意向军队采购方隐瞒其真实情况,擅自违约、变相地继续 “ 执行合同 ” ,照常发货、凭单议付等。一旦发生这种 “ 道德风险 ” ,对军方危害极大。在内部管理中,由于军事装备 采办的专业性较强,采购人员作为信息的提供者,通常情况下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私人信息。而委托人若想要搜寻有关信息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因此委托人的决策往往受制于采购人员。这时采购人员一旦想要为自己谋取额外利益,就会偏离最初的委托目标,对委托人的危害极大。 三、克服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对策 (一)克服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前的信息不对称 1.建立抵押契约机制。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前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导致
11、 “ 逆向选择 ” ,使得提供高质量装备的供应商处于劣势地位,要想让提供高质量装备 的供应商扭转其自身的不利局面,可以建立抵押契约机制。在进行交易时,买卖双方可以建立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通常包括某种抵押品的交易,这种抵押品相当于供应商对军队采购部门作出的一种承诺行为,这就表明当供应商一旦违背诺言,那么他所付出的成本将会更高,这种抵押契约机制就可以将高质量的供应商与低质量的供应商区分开。事实上,供应商一般会主动向军队采购方进行信号传递。例如,提供装备质量保证、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等等。 2.利用交易信息中介。现如今是一个信息层出不穷的时代,军队采购方和供应商都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 和耐心去进行
12、信息搜集或信号传递,以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交易。这时就需要一个第三方,把交易双方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军队采购方与供应商两者共同效用最大化状态,这第三方就叫做信息中介。通常情况下,信息中介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尽可能多的去搜集有关交易双方的需求与供给信息,起到信息交流桥梁的作用。信息中介在保护购买者隐私的同时,可代表军队采购部门向供应商提出需求信息,也可调动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向军队采购部门传递供给信息,促使交易的发生。 3.挑选高素质供应商。供应商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 同时也影响着是否会产生 “ 道德风险 ” 。例如低素质的供应商违约的可能性要比高素质的供应商违约的可能性高得
13、多,而低素质的供应商产生 “ 道德风险 ”可能性也会增大。综上所述,在选择供应商时,只有选择具有高素质的供应商,才能使交易风险降低。 (二)克服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后的信息不对称 1.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最主要的就是延长合同期限。合同期限的延长可克服供应商行为的短期性、随意性和投机性。由此激励供应商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交易双方每一次的交易得以顺利进行。 2.加强监督 力度。要想克服装备采办中合同订立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最主要就是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于供应商的监督可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同时注重内部监督。要想使监督机制发挥作用,应加大惩罚力度,如媒体曝光、行政处罚等。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共同作用,可使 “ 道德风险 ”的危害降到最小。 作者简介:田源( 1993-),女,汉族,山西大同人,武警后勤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