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办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高等学校分校区办学模式研究分析,系统地总结了宣城校区投资与建设模式的经验,总结出高等学校异地办校区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此外,本文还使用了包括大连理工大学本部和盘锦校区、中山大学本部和珠海校区的实地调研结果,希望能为高等学校如何在异地办学、政府与高校如何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下载 关键词:高等学校 异地办学 宣城校区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末,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拉开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序幕。许多高校为解决扩招导致的教室、宿舍等资源紧张问题, 开始异地办学。 2011 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
2、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既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又为学校整体发展拓展了办学空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新创举。 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办学模式 (一)招生模式 2012 年合肥工业大学校区首届招生,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按两个代码,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完成学业后,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本科学历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合肥工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招生采取两个招生代码的模式,可以让广大高中毕业生在报考院校时考虑清楚本部和宣城校
3、区的区别,从而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协调机制 宣城校区采取 “ 厅、市、校 ” 的协调机制,结合社 会各界资源,协调校区发展。例如宣城校区开学及迎新工作协调会在宣城市政府第一会议室举行,宣城市副市长黄敏,时任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宣城校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朱大勇,宣城市委宣传部、教体局、住建委、交通局、公安局,宣城校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宣城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叶敏代表校区进行了开学与迎新工作汇报,并提出有关工程设施完善、交通安排、治安防范等需要宣城市政府协调解决的问题。 (三)投资与建设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由地方政府投资并负责建设,三到五年后,固定资产无偿
4、移交教育部,由合肥工业大学代管。宣城校区规划占地面积 3135亩,总建筑面积约 60 万平方米,工程估算总投资约 18 亿元,工程建设于2011 年正式开始,分三期进行,每期建设周期约为一年 .建成后可满足15000 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学习、生活和教职工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目前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初步达到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教学楼、实验楼群、计算中心、工程实践教学中心、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基本建成,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校区医院及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正逐步建设。 (四)管理体制 宣城校区由合 肥工业大学统一领导,与本部和其他校区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宣城校区由管委会
5、处理日常工作,其中人事安排和师资招聘经由校本部,财务实行预算管理、相对独立,一般岗位的管理体制与本部既一脉相承又有自己的创新点。 目前宣城校区管理机构是中共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委员会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管委会。再细分为:党政办公室、组织人事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教务办公室、财务办公室、校园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等。 (五)人才培养模式 宣城校区采取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分专业培养的模式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教学运行模式、课程安排和课程考核等相对独立。具体来说, “2 十 2” 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按一级学科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
6、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两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 (六)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前期将主要请本 部教师来校区上课,即以本部教师为主,落地教师为辅。后期将招聘老师迁户口到当地,即落地教师为主,本部教师为辅,实现落地教师和本部教师相结合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设施需要建设 教学设施是校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相当水平的办学设施是大学必备的硬件条件
7、,然而,异地办学的新校区在办学设施方面的实际情况大多不尽人意。一方面是新购教学设备,实验设备数量及生活保障条件不能或者勉强能够达到招生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异地新校区成了总校落后设 备的处理场,或是总校设备水平的重复制。 合肥校区 47.3%的学生认为资金会限制宣城校区发展,宣城校区有 12.2%的学生认为资金会限制宣城校区发展,可见宣城校区学生对宣城市政府等社会各界投资情况基本满意。 (二)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从理论来说,名校办分校区在师资配置方面应具有一定优势,即名校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传统。大批的优秀教师及重点学科,还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校区建设一支与本部教师水平相当的教师
8、队伍并非易事。其次,异地办学高校的招生规模增长一般都比较快,教师资源的承载力受到严峻考验。校区为吸引生源,往往优先大量设置社会急需的热门或应用专业,这些专业却也是校本部目前师资比较紧缺的专业,虽然可以通过聘请兼职、兼课教师的方式缓解一部分师资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校区所在的地方城市高等教育较为薄弱,高等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地方城市的教师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分校高起点发展的需要。 由于新校区建设有来自建校经费紧张、办学成本提高、管理力度不到位, 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相关配套设施不齐全乃至与当地外围社会环境暂 时不相容等方面的压力, 再加上
9、医疗、交通、教师住房、子女上学等客观现实问题, 导致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不够, 人员流动性大, 稳定教师的工作难度也较大。 大连校区认为教师往返教学对学生影响较大及很大的人占 51.5%,盘锦校区认为影响较大及很大的占 63.2%;广州校区认为影响较大及很大的占 64.5%;有 90.2%的珠海校区学生认为教师往返教学对学生影响大;合肥校区认为教师往返教学对学生影响较大及很大的人占 19.0%,宣城校区认为影响较大及很大的占 12.8%。 除了考 虑教师往返教学对学生影响程度,表 1 反映了本部学生和校区学生认为两地教师教学水平上是否有差距。 表 1 显示, 23.
10、0%的大连校区和 54.4%的盘锦校区学生认为差距不大;58.1%的广州校区学生表示不清楚两地教学水平差异,珠海校区有 47.2%的学生认为差距较大。有 55.1%的合肥校区学生和 71.5%的宣城校区学生认为差距不大。 (三)管理体制需要改进 在管理体制上,异地办学受到校本部、所在城市和分校区三个方面主要因素的影响,但其实际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学校本部对分校区的定位 、认识和态度。许多学校在异地办学之初本部领导和教师都会有一些疑虑,这些疑虑是:是否会分散本部的人、财、物?是否会降低本部学校的品牌?是否会在力量强大时独立出去? 目前异地新校区内部管理上的主要问题,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管理
11、上。其主要出现的矛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按照校本部中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校区的新环境;其二,校区照搬校本部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易造成效率低下,甚至于混乱的局面;其三,在管理过程中,难以从思想上做到统筹兼顾。 (四)专业布局需要优化 高校异 地办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是一个多种矛盾并存的复合体,同样的招生规模,在专业布局上,还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高校异地办学若过于集中在某些专业招生的优点是便于集中授课,有利于学科与实验室建设,可有效地使用资源,形成规模效益,通过量的扩展迅速实现质的飞跃,在异地办学的当地快速发展出有影响和有特色的学科增长点。缺点是,由于招生专业过于
12、单一,也会引起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反之,如果招生专业过于分散,往往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从而导致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该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却难以得到快速发展,难以形成校区学科 重点和办学特色,同时也加大了办学的成本。本文通过对合肥工业大学本部和宣城校区对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细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进项调研,结果显示合肥工业大学本部有 40.6%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很合理, 37.2%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后两年分专业与新生入校直接分专业各有所长, 22.2%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不合理。在宣城校区认为大类招生合理的学生为 27.4%。 大连理工大学采取学业优秀学生可转入其他校区的本科
13、专业继续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大连校区和盘锦校区可以专业互转。对此,大连校区有62.4%的 学生认为优秀学生转专业很合理,有 18.8%认为不合理。大连校区有 83.7%的学生认为优秀学生转专业很合理,有 11.6%认为不合理。 本文通过对中山大学采取的学生前两年在珠海校区后两年在广州校区,与四年在珠海校区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广州校区有 41.9%的学生认为转回本部学习更合理, 29.0%认为两种模式都合理, 12.9%的学生认为不转回本部学习更合理。珠海校区有 72.2%的学生认为转回本部学习更合理,8.3%认为两种模式都合理, 2.8%的学生认为不转回本部学习更合理。大部分学生支持
14、转回本部学 习 (五)校园底蕴相对薄弱 大学不同于一般性的教育结构,其维持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对大学生无形而持久的激励和熏陶。 “ 大学精神 ” 进一步升华凝聚了大学形象,不仅能时时刻刻激励和鼓舞求学者,还能使社会对大学予以充分的认可。然而,多数异地办学的校区都是从零开始,由于缺少大学精神传承的根基,且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很难在短时间内具备与本部相同的底蕴和内涵,因而导致校区的社会认可度也会相对降低。 校区区学生因地域相隔较远,因而无法受到本部悠久、古老 的优良传统和淳朴而浓郁的学风熏陶,其自我文化氛围也会因历史尚短或受当地民风社情影响而表现出与本部
15、有一定差异。而且异地办学的新校区校园人文环境尚处于培育的过程之中,新校区的学子们缺少学长们的榜样示范和其所营造的文化影响,这也是造成底蕴薄弱的原因之一,在缺少同一文化氛围影响的情况下,异地新校区的学子们能否保持与本部学生在精神品格,文化素质上的同质性尚有待探讨。 合肥校区已经建校 70周年,其深厚又富有魅力的校园文化底蕴正是刚刚建立的宣城校区所缺乏的,宣城校区目前也逐步建立其富有宣城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下 表展示了本部学生和校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53.3%的大连校区和 81.6%的盘锦校区学生认为校区学生间交流很重要;67.7%的广州校区学生和 90.3%珠海校区表示校区学生间交流很重要
16、。有63.3%的合肥校区和 62.8%的宣城校区学生认为校区学生间交流不重要。 四、加强宣城校区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采取校区区发展模式,宣城校区想要更好地发展,建设出高水平、和本部比肩的校区,针对校区区发展模式的问题,就需要集中精力解决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并克服它们。下图是宣城校 区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认为宣城校区的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两校交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自身办学特色的学生,分别占合肥校区参与调查的学生的 20%、 24%、 20%、 24%。绝大多数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只要给予宣城校区需要足够多的人力、财力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具体可以分为
17、以下几点。 (一)加强投资力度 政府加大投资扶持力度,尽快完善校园软硬件配备设施,早日建成图书馆等设施,另外校区也应加强实验室等实验设施的人性化制度化管理,做到 “ 制度上墙、弹性为上 ” 。在学校周 围可以建设市区运动场馆,及相关医疗保障建筑,便捷化的生活场所,例如:商场、医院、教育、银行、餐饮和娱乐等配套设施,从而提高校园师生的幸福指数。积极与合作政府沟通协商,尽量保障工程建设的进度,高校在合作中既要保障合法的话语权也要站在政府的利益角度。共同为繁荣当地城市的发展做出努力。 (二)建设教师队伍 师资教学方面,教师队伍建设不可操之过急,对新老师要加强培训,加大年轻教师教学水平考核力度。与此同
18、时,宣城校区应采取多元化教师聘用制度,具体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来说,激发高校自主改革的动力,明确高校多元化教室聘用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富裕高校教室制度自主改革的职责和权利;为高校多元化聘用制度提供制度支持;完善青年教师培训项目,对现有的各类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项目进行追踪调查和科学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可以将这些计划和项目进行适当的整合。从微观方面来说,高校进行自主探索,逐步建立适合自身定位的多元化职务评聘标准;研究性大学要确立教授评审更高标准,建立教授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和教授职务学术水平国内同行评审制度。并且本文从调研中山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得出了有利建
19、议。高等院校应积极引导一批本部的知名学者和教师到新校区去任职(任客座教授或班主任帮扶对子),因势利导,将国际学者新鲜的血液注入新校区的办学中去,这将对新校区学生视野的拓展有巨大帮助和影响。 (三)完善管理体制 宣城校区的管理体制要有新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确立相对独立、精简高效、现代化程度高的管理体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管理方式的改革和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两地之间管理的无缝对接,以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到统筹兼顾,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倡导和谐轻松积极向上的工作氛 围,尽量赋予教师更多的教授角色而不是行政角色,行政层和教师层应进行更好的沟通,行政管理层也应该更多的
20、倾听师生的声音,学生的权益部门也应向国内著名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习,积极自信行驶自身权益,保障师生的权益,同时号召全体师生加强宣城校区对外宣传力度,在社交媒体多转发校园生活美景,树立代表校区的正面形象。 (四)改进专业招收模式 完善大类招生模式,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就业或考研等因素重新调整发展方向。院系统筹规划根据各自的学科专业特点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设立专业, 体现合肥工业大学作为工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工科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所必需的能力。与此同时,宣城校区应该减少与合肥校区重复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办学成本,向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学习, “ 建有特色 ” 是其
21、一重大办学模式特色,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在学科设置、招生专业上尽量避免与本部重复,这样在两校区教师奔波教学上也容易避免,分校区也有精力有财力建设一支较为独立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吸引力的学科。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要继承校本部母体的优良传统由此才能做到不 同校园同一品牌。 要使学生了解、继承校本部的优良传统校本部传统、校园文化的教育,比如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本部优秀学长学姐来宣城交流,发挥学长学姐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其二,异地校园文化要有所在地的先进文化特点。宣城校区应结合宣城本地特点建立有宣城特色的校区,例如:鼓励学生社团发展,组织学生到宣城企业实习,开展宣
22、城当地旅游景点和历史名人的宣传活动。其三,异地校园文化还要有时代特征,现在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鼓励宣城校区的学生申请专利开办公司,并成立专项资金帮扶。除此之外,新校区由于缺乏本部的底蕴与良好的视野和 就业环境,在竞争力这块,不免受到影响,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不妨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沟通的桥梁,积极强加自媒体新媒体沟通,将同根同源的理念运用到沟通之中,互联网本身就是异地沟通的最好桥梁,在双边合作的开展,各校区的跨平台合作中可以扮演更好的角色。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宣城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这些时代特征才能培养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3、五、结语 本文对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办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分析了宣城校区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了加强宣城校区建设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是对宣城校区四年办学模式的回顾与思考,为其他高等学校发展提供借鉴。文中观点难免有偏颇,高等院校异地办学模式还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参考文献: 骆正清,江道正,张 瑞 .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10): 59-61. 阎小培,胡敏 .对 “ 中山大学 -珠海 ” 办学模式的理性思考 J.中国发展,2002( 03): 63- 69. 何万宁 .;扩招形势下高校异地办学与大学城的兴起 J.高教探索 ,2001( 02): 1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