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益保障与均衡价格探讨 摘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各利益方的利益保障以及由此带来的均衡价格是保证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的动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国有企业改制中均衡价格的确定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国有企业改制的机遇的选择,最后简要分析了国有企业改制的利益主体的拓展问题。 下载 关键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利益保障;均衡价格 一、 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均衡与制度变迁的动因 要在国有资产改制中真正实现各利益方的博弈 均衡,必须寻求制度层面的整体均衡,制度均衡一般反映了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对
2、于某一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参加博弈的任何一方都无意,或虽有意但无力加以改变的状态。从供求平衡的角度予以分析,可以看成一个由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构成的 “ 制度市场 ” ,在这个市场上,当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将出现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均衡。与制度均衡相对立的是制度非均衡。制度非均衡是人们对现存制度安排的一种不满意或不满足,意欲改变而尚未改变的状态,也就是出现了一个新的赢利机会。社会博弈各方为了捕捉这种新的赢利机会,就会力图改变原 有的制度安排,选择和建立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由于外部效应和 “ 搭便车 ” 等原因,致使变迁的动机和力量还不够大,只有变迁的动机,而无变迁的力量,因此
3、出现了制度非均衡。 国有资产改革的制度安排如果出现了制度非均衡状态,就存在着制度变迁的可能。但是这种潜在的制度变迁能否转化为现实的制度变迁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博弈过程,它是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体作用的结果。在国有资产改制过程中,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制度变迁的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是不同的,包括:个体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政治成本与收益。国有资产改革的制度变迁是对 即往的制度非均衡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制度安排从非均衡走向均衡的过程。出现制度非均衡是制度变迁的必要条件,而各个博弈主体能否达成合作,实现制度净收益最优原则是实现制度变迁的充分条件。 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各方的利益保障 1 改革中主要
4、利益方的诉求和利益保障。政府的改制收益主要来源于企业净资本价值和土地价值,当该收益大于或等于政府所承担的企业改制成本,或大于政府在企业的负债,即应支付职工的改制补偿金,则改制才可能推进下去;而当改制得到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时,则政府无法承担补偿的责任, 改制则无法实行。 企业家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通过改制所获得的激励收益和生产效益收益,当该收益大于或等于其投入到企业改制中的成本时,其才有动机和意愿将改制推进下去;而当改制得到的收益可能小于成本时,则企业家无力推进改制。 职工主要权衡改制前后的收益福利状况,如果改制后的收益福利低于改制前,则要求相应补偿,直至两者大体相等。改制后的收益和福利实际上是一种
5、预期值,即预期找到下一工作前的全部收益的总和。补偿条件得不到满足或补偿不足的话,职工必然会反对改制,或至少不支持改制,因为这种补偿不足的改制会损 害职工的隐性利益及其基本生活保障。 对于银行来说,其改制约束条件是建立在政府政策支配下的债务债权的平衡基础上的。只要其债务有偿还的保障,那么不管这保障来自企业自身,还是来自政府政策的豁免,只要银行自身利益不会受到损害,它们就能接受改制。 2 国有企业改制中均衡价格的确定。 ( 1)企业改制的均衡转让价格的确定。假定企业的改制投入是进行了合理的剥离之后的投入,不包含那些非生产性和无效资本。那么,确定资本成本的决定因素就是其转让价格。在企业家的成本函数中
6、,其自然希望能以较低的转让价 格购买改制企业的资本,以便能够以较低代价获得更高的产出。那么,企业家进行改制投入的动机就是要确保国有企业获得一个合理的、真实的资本价格,来进行产权的改制转让。如果转让定价高于企业实际市场价格,那么,购买这样的企业股权则很难保证基本的利润目标实现。同样,对于政府来说,资本定价过低会导致国有资产损失,这会使得政府难以接受改制。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找到转让价格的均衡点,在这个点上,企业能够满足基本的利润目标,同时政府也能够接受这样的改制条件。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市场能够给出较真实较合理的资本价格信号,则是实现合 理改制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对于企业的资产评估,通常公认
7、的是以预期资产收益率作为贴现率来进行折价,得到以市场收益为基础的企业价格。企业产权转让基本上是以这样的评估方式,并参照同行企业的技术和其他有关效率指标。因此,只要市场竞争是较为充分的,企业的实力就能够通过同行业内各种有关指标的比较得到反映,以此为依据的企业价格评估就是大体准确的。对于要进行改制的国有企业来说,这种资本评估依据是产权买卖双方达成共识的主要基础。因此,以市场收益率为基础的资本价格的形成,是改制可能发生、进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否则, 改制将没有合理发生的市场基础。 ( 2)被改制企业员工经济补偿的确定。国有企业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冗员,企业家希望按照自己的要求自主选择改制后的员工,从而
8、提高企业改制后的绩效。而政府不希望由此造成较大失业,职工更不希望丢掉饭碗,因此,在改制时,对于重组选择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员工的经济补偿,因为只有这个经济补偿才是他们预期收益的底线和保障,尤其是预期改制以后的就业可能是不确定的条件。经济补偿的决定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员工能否接受和通过企业的改制方案。当然,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这种补偿主要应由国有产权的代 表 政府来负责和承担,因为国有企业对于员工负有社会就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必要责任。 在职工补偿中,最重要的是失业补偿。政府在确定这种经济补偿时,基本依据应当是本地区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或失业率)。以比较客观的市场工资水平和就业率或失业率作为双方协
9、商共识的基础,来确定经济补偿水平,则政府和员工都应能接受。只有建立在真实的市场工资率和市场就业率基础上的经济补偿标准,才能为改制提供一个合理前提。然而,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环境,甚至不同经济周期,往往会有不同的市场工资率和失业率,以此为基础的补偿标准也可能 会因地因时而有所不同。因此,即使是根据补偿标准确定的平均水平,具体到不同企业和员工,也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员工预期收益与实际补偿之间的较大差距,难以实现双方共同接受的最优均衡条件。 三、 国有企业改制的机遇的选择 企业改制的时机与均衡机遇的选择往往不是最佳的,政府更强调执政者的需要,强调稳定避免风险,对于仕途的更多考虑,以及某些
10、既得利益者为了满足寻租的需要,因此,国有企业通常变成了完全的空壳才不得不被考虑改制退出,造成国有资产的持续流失,这样势必延误了改制的最佳时机。所以, 能够满足改制最优均衡的退出条件,就是国有企业退出的最佳时机选择。比较理想的改制时机和机遇均衡的实现,是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利益相关者的前提下实现的一种 “ 帕雷托效率 ” 的改进。然而,在实践中,无论对于企业家,还是对于政府、银行和职工来说,都是有益的和能够接受的均衡的最佳集合,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出现的。现实中经常出现的现象是,对于职工补偿的强制性均衡,从而引发了社会的不稳定;原经营者满足于既得利益的现状,不愿或无能力进行改制;或者是由于职工、银行等利
11、益相关者不愿接受改制方案,从而不得不消极地等待,将改制搁置。 由于无法满足改制经济补偿的或银行债务偿还的均衡条件,一些企业不得不使企业改制拖延或搁置。这种拖延的结果更加耽误了最佳退出时机,以至于最后企业耗尽所有净资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由于改制的拖延,这些可能由于改制而被激活或创造新价值源泉的资本余额不得不被搁置而丧失了其可能产生的收益。这显然是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改制拖延所涉及的企业越多扣改制拖延的时间越长,相应的资本和土地资源的损失浪费也越大。从政策上讲,对于改制的拖延,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拖延的结果是以承担更大的改制成本为代价。因此,对于那些无法实 现最优均衡的改制,积极的补救
12、措施就是在更大范围内寻求资金补偿来源,政府为此承担必要的改制退出成本是不可避免的政策义务。 改制的均衡模型及其最优解的存在,表明最优改制政策是存在和可行的。这样的最优政策的选择依据,对于推动现实中的改制具有重要意义。 四、 国有企业改制的利益主体的拓展 从当前改制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重要的主体没有被纳入到博弈均衡中,而这些主体对改制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类利益方: 1 工会组织的合理的集体行动也是改制成功的关键。在改革初期相 关制度建设不完备时,提高职工维权能力,对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及保全国有资产有积极的意义。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如果不断健全相关制度安排,必然可以引导政府官员和
13、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博弈收敛于互不合谋的均衡,同时职工的集体行动也会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改革初期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备时,降低职工组织集体行动的难度,可以使职工积极争取自身利益,对保障职工的合法利益及打击腐败有重要的意义。因而,组织集体行动就成为关键。 关于集体行动,奥尔森认为任何时候,一个人只要不被排斥在分享由他人努力 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就没有动力为共同的利益做贡献而只会选择作一个搭便车者,如果所有的参与人都选择搭便车,就不会产生集体行动。正是因为集体行动的困境,使得职工群体在没有外部因素推动的情况下,难以自发组织起来争取被侵占的合法利益。奥尔森教授同时也为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设计
14、了一种动力机制 “ 有选择性的激励 ” ,即对集团中的每个成员区别对待,赏罚分明,包括正面的奖励和反面的惩罚。具体就是对于那些为集团利益的增加做出贡献的个人给予额外收益的激励。 在我国工会是职工利益的最直接代表,在国企改制中,工会作用发挥的好坏 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加强对工会的建设,使工会成为能够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组织,得到广大职工的信任与拥护,并通过工会建立 “ 选择性激励 ” 机制,必然可以提高职工的维权能力,从而在自身合法权益受侵犯时可以组织集体行动积极争取。 2 老干部群体的作用问题。这是改制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重要性在中国的体制下更为明显。老干部群体是改
15、制中一个隐形群体,老干部的态度和想法是有社会基础的。老干部群体对改制能够产生影响,因此,这也是一个利益集团。因此,也需要将此群体的行为和影响纳入研究范畴。 3 关于媒体行为分析与影响因素。媒体在改制过程的作用是一把 “ 双刃剑 ” 。一方面媒体可能对改制起到监督、保障实施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以及媒体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可能是媒体做出负面乃至夸大的宣传,进而影响改制的进程和改制中的博弈主体博弈地位的改变。事实上,就中国目前而言,我国的改革已进入社会结构的全面分化时期,社会制度系统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制度变迁。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形
16、成诸多不稳定因素。而且,媒体也往往会成为博弈主体的倾诉对象。 4 关于产权改制博弈中对博弈制度环境。当前中国国有产权改制存在一个主要问题是整个社会层面的改制配套设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对改制中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产生直接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作为改制博弈一方的一般职工在博弈中必然会考虑改制后所面临的环境,如果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情况下,对改制的预期显然会发生改变。一旦这种保障体系改善了,必然会对其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对产权改制中的制度环境问题的深入剖析是未来研究一个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Oliver E Williamson The Theory of the Fi
17、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 From Choice to Contrac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2, 16,( 3): 171-195 2王冀宁国有资产流失剖析及国有产权改革的对策研究上海国资,2006,( 3): 21-23 3王冀宁国有产权改制中政府与投资人的均衡策略研究经济管理,2005,( 20): 7-11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05 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 05BJY003)和 2006年南京市软科学课题(编号 20060202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澜,南京大学博士生,南京市发改委主任;朱玲,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生。 收稿日期: 200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