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63477 上传时间:2019-02-1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强化农民生态意识尤为重要。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不完善,使得农民的生态行为欠缺、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生态道德意识缺乏。为了提升城镇化进程农民的生态意识,应该加强农民生态意识教育,注重农民生态行为实践和增强农民环保法制意识。 下载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生态意识;生态环境一、农民生态意识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 “ 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

2、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入成熟发展的阶段,对生态资源的过度需求,无序地利用也引起环境、能源和生态等一系列危机的加剧,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最终必然会制约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 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城镇化就是 “ 第一产业为主的经济为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村居民为城镇居民的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 。城镇化进程中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表现在外加大量的城市垃圾向郊区农村转移,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还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这都需靠提升农民自身生态意识来改善。农民作

3、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强化农民生态意识,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推进农村 城镇化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原则。培养农民生态意识,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便让农民懂得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受益者的同时也是相应责任的承担者。可持续发展观是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兼顾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加快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农民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本着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二 、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表现 ( 一 )农民生态行为欠缺 马克思说, “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4、 ”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取之于 自然,用之于自然,完全没有看到自己的种种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农民认为农村的环保工作主要是政府的事情,因此有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导致一些不环保行为的出现,因此,必须要合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如,分类处理垃圾,避免秸秆燃烧,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二)农民生态责任意识淡薄 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农民有责任保护城镇化生态环境,农民有无强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就决定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程度。与城市地区相比较而言,天然的居住环境,导致农民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不是十分清楚。一 部分农民还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加上农民的环保知识匮乏,许多农民只单方面

5、的看到了城镇化带来的好处,而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三)农民生态道德意识缺乏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不会做到 “ 吾日三省吾身 ” ,长久的风俗习惯使得他们不会反思自己的不足,而认为自己对环保一事无能为力,他们觉得这样的大事情应该依靠外部途径解决。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有很大成分的利己因素在起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往往由于现实利益的驱使,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会薄弱,不能自我约束,以至于在利益和保护环境之间! 农民往往看中的是经济 利益。只要他们的切身利益与生态环境没有利益冲突,他们就会放任这种违背生态道德的破坏行为,可见农民生态道德意识之欠缺。 三、 城镇化进程农民生态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

6、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 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是制约农民生态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方面,教育水平与人口结构导致环保知识匮乏。环境保护问题近几年备受关注 ,虽然政府和社会都加大了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地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另一方面,受农村传统思想习俗的影响,使得农民生态意 识薄弱;当农民的自身利益与环境保护冲突时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环境。比如化肥农药能提高作物产量,对土壤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破换土壤的再生发展,可至今都在大量使用。因此提高农民生态意识 ,让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目前我国城

7、镇化的速度增快,伴随着的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由于农村资金短缺 ,大部分农村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废物处理系统,甚至为了减少投入,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接排放,这种粗放的生产模式严重威胁到城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水平。因此,农村经济的不发达,导致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三 )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订工作起步较晚。 1979 年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也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领域制定了相关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但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可是由于法律的滞后性,相

8、关法律法规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四 、城 镇化过程中培养农民生态意识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农民生态意识教育 首先就是要加大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从小就开始培养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利用学校对农民子女进行生态意识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相关的生态环境知识。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教育来提高农民生态责任感。由于历史传统影响,农村的生态教育相当缺乏,急需开展全方位的生态教育活动以丰富农民的环境保护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如,借助网络媒体技术,宣传普及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农民对于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 (二)注重农民生态行为实 践 要增强农民的生态

9、行为,是一个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养成的过程。通过潜移默化的提高农民生态意识,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活动的慢慢改变,以改变原有的不环保行为和生活方式。另外,加强农村干部的生态行为教育,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干部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来影响教育其他农民群众。 (三)完善政府法律法规 环保工作应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农民的生态行为要严格遵守环保政策和条例,并及时制定适时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可以制定相应的奖惩制 度,以提高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比如对于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个人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适当的奖惩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能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早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习近平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讲话 .2013 年年会致贺信 N.人民日报, 20130721 陈元 .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 出版社, 1995 王怡珊 当代农民生态意识培养研究 D.长春理工大学, 2013 杨青 丁利锐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态道德教育探索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