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快速成长,必须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资金、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秩序、政府扶持力度等因素与集群式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相关性。武汉城市圈要从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善融资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增强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载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集群;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7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11-0130-04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 100 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包括武汉、黄石、
2、鄂州、孝感、咸宁、黄冈、仙桃、天门、潜江九市。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是发挥武汉市龙头作用,加快湖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推进湖北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起步良好,有力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生产总值 6972.11亿元,增长 14.8,占全省比重 61.5;固定资产投资 3707.97 亿元,增长 32.3,占全省比重 63.9。 集群式中小企业是指在地理上靠近且处于某一个特定产业,生产经营同类产品或相互配套产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中小企业群。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集聚,形成集群式企业,会极大地推动区域增长。
3、近几年来,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同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要获得持续、快速成长,必须明确影响其可持 续发展的因素,并采取针对性对策。 一、影响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因素 (一 )资金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一 1 是对资金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当资金充足时,企业中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规模的企业数量之比为 57 6(10 1).则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当资金短缺时,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规模的企业比例为 5 45(1 9)。说明资金越充足,武汉城市国集群式中小企
4、业扩大规模的冲动就越强烈,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相关性。 (二 )技术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一 2 是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初级阶段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企业扩大规模与不扩大规模的比值为 19 62);当技术创新能力处于中级阶段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则大大增强 (企业扩大规模与不扩大规模的比值为 79 14);当企业创新能力处于高级阶段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突飞猛进 (此时不扩大规模的企业竟然为零 )。上述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呈正相关系。 (三 )市 场竞争秩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市场竞
5、争秩序是决定集群式中小企业生存与壮大的重要外部条件。表一3 是对市场竞争秩序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得到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市场竞争秩序较好时,集群式中小企业中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规模的企业数量之比为 65 9(7n);当市场竞争秩序一般时,二者之比为 15 33(1, 2);当市场竞争秩序较差时,二者之比为 18 55(13)。说明市场竞争秩序处于良好态势时,集群式中小企业有着较为优越的市场经营环境,企业打算扩大规模的冲动更为强烈,企业可持续发展能 力有所提高。 (四 )政府扶持力度与企业哥持续发展能力 表一 4 是对政府扶持力度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统计结
6、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当政府扶持力度大时,企业扩大再生产较为明显 (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夫模的比例为 77 15);当政府扶持力度一般时,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够强 (16 24);当政府扶持力度小时,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减弱为 (11 35)。这表明,政府扶持力度的大小影响着集群式中小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 )行业发展指导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一 5 是对行业协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当行业协会的作用很大时,企业中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规模的企业数量之比为 39 3(13 1),则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当行业协会的作用不大
7、时,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规模的企业比例为 18 32(1 2)。这表明随着行业协会作用的增强,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冲动更加强烈,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会有所提高,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向相关性。 (六 )人才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表一 6 是对人才与企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的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当人才充足时,企业中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规模的企业数量之比为 62 15(4 1),表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当人才缺乏时,打算扩大规模与不打算扩大规模的企业比例为 13 37(1, 3)。这表明企业人才队伍越强大,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扩大规模的冲动就越强烈,企业
8、可持续发展能力会有所提高,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正向相关性。 二、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对策 (一 )加快武汉城市圈体制与机制创新 1 破除 行政规划的区分,促进圈内资源的流通融合。建立统筹区域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体制机制。 2 建立有效的工作和决策机制。尽管湖北省政府为了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已成立了推进武汉城市圈 “ 两型 ” 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武汉城市圈各市也成立了相应机构,但统筹协调的效果还有待加强。要健全城市圈各市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建议在构建制度化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下,建立三个层次
9、的联席会议制度,即市长联席会议、常务副市长联席会议和经协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区域协调常设机构,明确其功能和职责,为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3 建立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成长促进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市场评价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城市圈内各专业化集群区良好的互动发展机制,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创新园区,为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4 进一步加强城市圈产业专业化分工发展的推进机制的建设。要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探索新的发展模式。重点是突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 工与合作、主导产业的壮大
10、、产业集群的形成等,形成城市圈内九市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增强城市圈产业整体竞争力。 (二 )改善集群式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创新金融体制,缓解资金不足的 矛盾 1 创新财税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支持试验区建设的财政政策。建立武汉城市圈金融统计制度,开展金融生态建设,设立和筹建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民生金融租赁公司,筹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等。 2 建立并健全城市圈金融协作机制,加快城市圈金融市场的融合,形成合力。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城市圈金融业发展,在 税收、财政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金融企业来城市圈发展。通过建立城市圈票据交易中心,发展商业承兑业务,为集群式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11、 3 充分发挥基层银行能动作用,优化金融环境。金融圈内各基层银行要通过货币信贷和金融服务两个平台,开展一系列支持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发展的主题活动,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的一体化。 4 建立区、县信贷担保机构。由于区、县是集群式企业中小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建立区、县一级的信贷担保机构,对于整个信贷担保体系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至关重要。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区、县应该 按照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中 “ 经济总量大的县 (区 )可建立分支机构 ” 的条款,积极筹建信贷担保体系的分支机构,从制度上为银行规避金融风险,为切实解决集群式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三 )构筑区域共同市场
12、,联合招商,实施市场一体化战略 1 要充分发挥武汉市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资源整合。积极向城市圈内各城市拓展市场,变分割经济为整体化优势,构筑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鼓励城市圈内有意来武汉发展的中小企业进入武汉都市工业园区,鼓励和支持那些已不适宜在中心城区发展的企业 ,向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搬迁,在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建立新的基地。 2 实施联合招商和相互招商策略。要充分利用武博会、武洽会、光博会等会展活动,联合策划重大项目,联手开展对内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借鉴郑州一开封的合作经验,共同招商,按产业政策相互推荐。 (四 )加大政府对集群式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 1 实现城市圈科教资源共享。武汉长期致力于
13、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其它入市对武汉科教资源非常重视。探索了多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模式,为城市圈科教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基础。建议成立城市圈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对 进一步推进城市圈科教资源共享,推进城市圈自主创新,提高城市圈整体产业竞争力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 加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建设。 (1)注意协调产、学、研相结合。城市圈内高校密集、科研院所和人才密集,要充分发挥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开展与集群式中小企业相关的研发项目。 (2)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政府应扶持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组建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为其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 (3)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集群内企业劳动力资源素质。
14、政府要高度重视教育事业,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集群式中小企 业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推动技术创新。 (五 )实施国内城市 “ 超国民待遇 ” 制度,塑造新型竞争合作关系。 要以行业协会为重要纽带,大力发展行业协会等民间自治组织。使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集群式企业以外的 “ 第三部门 ” ,防止竞争无序。建议由省级行业协会牵头,搭建 “8+1” 行业协会合作平台。建议推动圈内城市尽快签订双边或多边关于到对方地域投资办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协议,在税收、收费等方面享受 “ 超国民待遇 ” ,引导更多资金在城市圈内投资办企业。通过规范市场行为,加大政府治理力度,为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 实现可持续发
15、展建立一个公正、公开、平等、有序竞争的社会平台。 (六 )创造宽松的产业发展环境 1 搞好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同区建设,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由于多数中小企业是在农村工业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企业和生产要素分布比较分散,通过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可以把中小企业集中起来,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2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行业发展指导和地方产业形象宣传,建立集群共享的信息网络,促进产业集群内有关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交流。 要按照 “ 创新、亲民、务实、廉洁 ” 责任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重点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
16、关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提高政府的行政水平和效率,为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 (七 )进一步发展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优化整合城市圈人力资源 人是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因素,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实现圈内人才的自由流通,做到 “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 。增强城市圈内的城市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辐射范围,建立健全各城 市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同全国和全区域市场网络的联系制度,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作为培育和发展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出发点。要充分利用武汉的科教资源,为周边城市培训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为武汉城市圈集群式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