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气田企业人力资源的量化管理分析及其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674-1145( 2015)01-000-01 下载 摘 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近年来企业管理事务中的热门,在企业的管理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可以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预算等方面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其他方面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油气田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量化管理 油气田企业作为国有大型石油勘探、开发企业。人员多、分布散,来源、层次和结构复杂,如何全面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整体优势,建立健全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和经营
2、机制,是油气田企业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之 一。其中,加快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和重要载体,是实施企业人才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 一、油气田企业人力资源量化指标体系的构成 (一)人员总体及异动指标 正如部队打战,作为统帅,要知道手里有多少兵,有多少将,有多少可用之才。作为企业负责人,首先要了解本企业员工总量及变化情况,各部门的人员编制是否合理,人力资源状况与公司战略是否吻合。 (二)人工成本分析指标 企业人工成本是指在报告期内,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 动中,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在国际劳动统计学家会议上,形成了关于人工成
3、本统计的决议。 1.水平指标。 人工成本的支出水平反映了企业人工成本数量的大小,一般可以使用人工成本总额和人均人工成本两个指标来进行衡量。 人工成本总量:为企业人工成本内容构成各项之和,它代表了企业人工成本绝对值的高低。对于人工成本总量,企业更关注其时间序列上的变动情况,一般用人工成本总量增加量和人工成本总额增长率来对企业人工成本支出水平进行纵向分析,主要反映油气田企业人工成本总 量的变化趋势。 人工成本可以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部结构主要是反映人工成本各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用人工成本构成比来衡量。外部结构主要是反映人工成本与其他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一般用人工成本在企业总成
4、本中所占的比重进行衡量。 人工成本构成比。可以用来分析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福利费、教育费、住房费、劳动保护费等人工成本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此消彼长情况,判断企业人工成本投入构成的情况与合理性。油气田企业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人工成本的构成比例,以此使薪酬达到最大激励作用,同时为职工提 供合理的保障和福利。 人工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反映了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吸附程度,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值越小,说明活劳动对物化劳动的推动越大。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行业的要素密集程度不一样,因此该指标行业差异较大。油气田企业通过该指标的对比,主要用来反映人工成本的控制水平。 2.投入产出指标。 人工成本的投入产出分析是将
5、人工成本的投入与利润总额、经济增加值、销售收入等产出指标进行对比,用来了解人工成本的价值创造能力。 人工成本利润率:用来分析人工成本与最终利润表现之间 的关系。人工成本利润率 =(利润总额 人工成本总额) 100% 。人工成本利润率越高,表明人工成本的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人事费用率:是指销售收入中人工成本所占的份额。人事费用率 =(人工成本总额 企业销售收入) 100% 。人事费用率越低,表明人工成本的使用效率越高。它的倒数表明,投入每单位成本能够实现多少销售收入。 二、油气田企业人力资源量化指标实施策略 通过上述关于人员总体、人工成本等相关指标的掌握、对比,再结合经营状况,首先,可以让公司管
6、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状况有一个比较深入地了解 ,据此思考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于经营业绩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在实施人力资源量化指标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人力资源量化指标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人力资源的量化指标有很多,油气田企业对于指标的选取也是不断调整和筛选的结果,主要选取与经营指标、财务指标相关,能反映工作效率的指标。使其更好的为生产服务,促进各部门更好地改进工作,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人力资源量化指标需要和定性描述相结合 虽然我们提倡用数据来说话,但有时候光看数据而不深究实质。比方说人 员的异动,不能只有人员进出的数量分析,还要进行质量分析,匹配度分析。员工离职,不能光是离职人数,要知道是什么层次的人由于什么原因等等。 (三)人力资源量化指标需要统一口径 量化指标的对比一定要做到口径一致,否则就不具备可比性。比方说人工成本的内涵有很多种说法,要确定一个口径才能横向比较。培训人次、学时、经费的统计也是经常出现口径不一致的情况,比方说自学算不算学时,外出培训的差旅费算不算培训费等等。 参考文献: 王征辉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策略研究 J.中国经, 2013( 4) . 索晓凤 .对企业人力资源量化管理的研究 J.电子制作, 2012(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