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不好使不能怪父母很少有家长会否认天赋的存在。但大家都知道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虽然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可惜作为父母,也只能赶上什么算什么。不过,除了认命外,家长对孩子的脑子究竟还能做什么呢?脑子好使不好使,后天能塑造吗?这是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明确的答案。1815年,德国医学家Johann Spurzheim提出:人体的器官组织随着锻炼会增长。因为当人锻炼某一器官组织时,就增大了这一组织中的血液循环。而滋养这一器官的养分,又是由血液带来的。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肌肉,恐怕也适用于大脑。1819年,意大利解剖学家Malacarne提出经验可以改变大脑结构的假设。创建了进化论的达尔文则于1874年观察到:家兔的脑子远比野兔要小。他推想这可能是因为家兔数代被关起来笼养,不用面对大自然种种意想不到的挑战,其智力、本能、感觉、运动能力等等都得不到锻炼,远不如野兔机敏。这大概也影响到其大脑的构造。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解剖学家Ramon y Cajal提出“大脑运动”可以建立更多的神经细胞连接的假设。他指出,大脑在出生后就不再生成新的神经细胞,但细胞通过使用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