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撰写先进典型参考材料 各有关局属单位: 以下是郑绵平院士等三位部级先进典型的事迹材料,供你们撰写局级先进典型材料时参考。 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5 年 3 月 21 日 附件: 1、铸中华盐湖之魂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绵平 2、搏击在地质信息领域的长空 记野外地质信息采集技术的带头人李超岭博士3、 无声的爱 记宜昌地矿所所长、党委书记李金发 铸中华盐湖之魂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绵平 引子 中国地质科 学院西藏盐湖科学考察队的汽车轮子,转进藏北荒原,终于轧上了羌北无人区那千年不化的冰雪,其时已经入秋。 立秋过后,尚未处暑,世界屋脊的太阳灿烂依然,却是温柔了许多,不再火辣辣地炎
2、人。天高气爽。形态各异的白云,越来越多,一团团一块块,或游或闲,移动在车窗外面,漂浮在雪山顶上,不断变幻,映衬得冰峰更俏,湖水更清,天宇更蓝。 初秋季节的藏北高原,时阴时晴,气候多变,像个淘气的孩子,让你无法捉摸;浮动在人们头上的云团,纯净洁白,用心琢磨,既像宠物京吧、又像北极白熊、还像高原雪莲其实像一切你能够想象到的世间事物,看 似非常可爱,给人许多联想。 高原风光,此时最好。然而,让你绝对想不到的是:天上那些看似京吧、似白熊、似雪莲的朵朵白云,其实隐有杀机无限,实则可为杀手。毫不夸张,高原地区的暴风雪,若是发作起来,够威够力,其实可以移山倒海,惊天动地,足以虐杀所有的生命,而那些变化不定的
3、白云,有时就是帮凶。 置身荒原,随车颠簸,让人无法琢磨的还有汽车轮子下面的路面。 眼下,车队已经进入到了无人区的腹地,海拔 5000 多米,漫天冰雪,一片苍茫,生命的迹象很难寻找,藏野驴和藏羚羊们也没了踪影,科考队的人们,其实已经走投无路。 实际 上,早在进入无人区之前,车队刚刚进入藏北地区,车轮子下面的路就已经断了。生命的禁区,其实也是所有资料的盲区,根本没有人类活动的文字记载,仪器再现代化也派不上多少用场,因此他们只能以藏野驴和藏羚羊的粪便为 GPS,缓慢而又艰难地搜寻着那些坐地户们的足迹,摸索前行。 此时,天也阴了,云的颜色失去了先前的洁白。抬头向上,只见那大片大片的乌云,团团聚集,异常
4、迅速地完成了由白到灰、再由灰到黑的转变过程,而且越积越厚,越垂越低,转瞬间就连结成了一个穹型的黑幕,压在车队的上方,挤压得人们心头沉重,眉头皱紧。 乌云翻滚, 天幕垂落,能见度低了,远处的雪山,已经隐去。气温随之下降,高原的风吼了起来,落雨也会随风而至,渐次转换成了冻雪。随后就是大片的雪花,纷扬而落,砸得车窗玻璃沙沙作响。 一场预料中的暴风雪,已经来临。更要命的是车窗玻璃上的雾气浓重,凝结在车窗外面的冰层,已经封锁住窗外的景色,路都看不到了。司机心里没底,难免发慌。后来他干脆把车停住,哭丧着脸询问领队郑绵平,话都说得不利落了: 雪越下越大了鬼都见不到一个,咱咱们可怎么办呢? 郑绵平的车停住了,
5、后面的车队也停了下来,全都闪着车灯,看着旗舰的动 静,其实在等待郑绵平的决定。 气候突变,前方已然无路可走,郑绵平虽然觉得压抑,心头并未发慌。四十多年的野外盐湖科学考察生活,他无数次率队西征,历经磨难,出生入死,如此场面,已经不足为奇。于是,他微微一笑,伸手过去,帮着司机把车窗玻璃上的雾气擦去,然而再说: 不要慌。慢慢走,能走多远是多远,放心,咱们出不了错儿。 那,咱就走! 见领队如此镇定,料他心中有数,肯定出不了错儿,司机松了口气,随即发动汽车。于是旗舰启动,车队继续颠簸。 别慌,别慌,稳着点儿。郑绵平看了看手表,然后再看罗盘,说 ,到前面找一个背风的地方停住,咱们吃点儿干粮再 然而,他的话
6、尚未说完,只听得咔地一声,车身猛地颠了一下,随后车就不动了。 坏了,又陷住了!情不自禁,司机骂了一声,他娘的! 雪地行车,最怕中途陷车。因为只要车陷在了冰洞里面,要想把车挖出来,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这里高寒缺氧,呼吸困难,坐在车里什么事都不作还觉难受,假若出力干活,体能消耗极大。 唉,没说的,还得挖车!年轻的司机,心里又一次骂娘,随手打开了车门,想要下车查看,却又转身回来,以强硬的口气命令郑绵平,喂,您哪,就在车里坐 着吧,千万不能下车! 为什么?郑绵平明知故问。 你说为什么?小伙子的脖子梗了起来,您年岁大了,马上就七十了,能上来就不错了,我们不能 什么能不能的!我年岁大了点儿,这话不假。可
7、是,我是共产党员,还是支部书记,关键时刻能在车里坐着吗? 说着,郑绵平已经熟练地从车里拿出一柄短把铁锨,并且动作利落地从另一侧车门逃了出去,开始挖车 第一章 机缘很微妙 我父亲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却成为我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每当我父亲做竹器休息时,总喜欢给我讲一些民间流传的英雄故事,如精忠报国的岳 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使我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 我的家境比较困难,我在大学学习费和生活费都是国家提供的,所以从内心总希望在工作后,对党和人民有所回报。 1956 年,我大学毕业,填写的志愿是希望去祖国边疆工作 摘自郑绵平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年已七旬而从来不肯以老服输的郑绵平先生,其实
8、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研究开发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盐湖与热水资源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是海内外闻名的高原盐湖专家。 好,现在我 们先把郑绵平先生的档案整理一下: 郑绵平,男, 1934 年 11 月 17 日生于福建省漳州市西桥街一个手工业者家庭; 1956 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曾在北京地质学院进修盐类矿床和地球化学,先后从事硫、磷等化学矿产及盐湖、古盐矿、硼矿和热水矿床研究,尤其是盐湖资源研究; 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盐湖科学及其矿业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郑绵平多年来言传身教,以德育人,目前已为国
9、家培养出了硕士研究生 4名,博士生 6名,博士后 5名,不断地为中华高原盐湖科研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郑绵平爱国敬业,勤于思索,卓有 建树。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地质科研生涯中,誓将终生献给他所钟爱的高原盐湖科研事业。他致力于盐类矿床地质和盐湖综合资源及热水矿床研究,对我国境内的各类盐湖区和盐类矿产地,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正因为在这一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郑绵平先生曾经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和李四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光华)奖、九五国家
10、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奖和先进个人 奖等奖项,并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等光荣称号; 2002 年,他获得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授予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2003年,郑绵平又被评为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可以这样说,在近半个世纪的盐湖地质勘探工生涯之中,郑绵平情注高原,卓有建树,尽全力打造中华高原盐湖之品牌,而且恪守职业道德,不忘践行三个代表,获得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国土资源部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实名实相符。 大名鼎鼎的郑绵平,其实是中国地学界的一个品 牌,亦可喻为中华盐湖之魂,实际他是一座精神的富矿,其品位极高,
11、储量无穷,前景广阔,若是发掘出来,不仅可以惠及国土资源系统内的职工干部,推而广之亦可惠及国人、惠及后代、惠及永远。 郑绵平,知名度有网络为证。假若你是网民,只要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中输入郑绵平或是盐湖专家之关键字,随后点击鼠标,搜索到的网站难以计数,与之链接的网页一页紧接一页,既有中文也有洋文,还附有形形色色的彩色图片,画面上大都映衬着冰封雪冻的高原盐湖;你当然还会看到:图片上的人物,大都是身着工装而忘我工作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博士生 导师郑绵平先生;还有他的同事和同学,与他并肩战斗,不辞辛苦地在世界屋脊的冰雪上面拷问高原盐湖肯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假若再细心一些,你也许会发现:从搜索到的图片上看,
12、不论是以德育人、诲人不倦的博士生导师,还是不卑不亢、面带微笑地从共和国总理手里接受获奖证书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或是因为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对国家民族有用的人而念念不忘一定由中国人自己完成对世界上最后一个无人区的考察的我国盐湖科学及其矿业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和以献身科学、爱国敬业而闻名的优秀共产党员,每当郑绵平面对摄影、摄像镜 头的时候,其实面对着整个人类社会,作为一个卓有建树而由中国人自己培养出来的高原盐湖专家,虽说他脸上并无傲气,表情也不生动,但是眉际间却多傲骨。 可以说,互联网上与郑绵平相关的资料多如繁星,图文并茂,让人目不暇接,实际上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是中华高原盐湖科研事业的里程碑,
13、无不浸透着郑绵平先生为之付出的心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郑绵平先生在探索高原盐湖的过程中走过来的路,其实并不平顺,满是风险,非常坎坷。 1956 年的秋冬相交之际,可说是天之骄子郑绵平开始耕耘、预期收获的播种季节。当时,南京大 学地质系的高才生郑绵平,怀揣各科学习成绩优异的大学毕业证明,告别了石头城,离开母校,迈入社会,可谓满腔热血,风华正茂。 绝对不是心血来潮,刻意炒作自己。毕业分配时,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我的地方去,作为他的第一志愿,可能原因种种,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家境比较困难,在大学读书时的费用都是国家提供的,他要以此回报党和政府的培育之恩。此外,幼年
14、时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让他心里始终不能忘记父亲给他讲说过的英雄故事,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等古代仁人志士的光辉形象,始终闪耀在他的心目中,多 年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已经促成了他一定要在最艰苦的地方做出一番贡献的决心。如今寒窗苦读,学业有成,终于有了可以报效祖国的好机会,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练自己,竭自身之力而为国尽忠,必定是他不悔的选择。 然而事与愿违,尽管读书时他就已经做足了到祖国边疆去工作的思想准备,毕业后却被组织上的一纸调令分配到了北京城里,时了化学工业部地质矿山局不禁有壮志难酬之感。 天下之事,机缘微妙。关键时期的转折点,对于人生,其实非常重要。也许就是命运作怪,注定
15、他日后必然要与高原盐湖结缘 看似已经与边疆工作无缘的郑绵平,却 是做梦都没想到,事态竟然有了大转机。后来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原因,他却被北京矿山局的总工程师 著名的盐类矿床地质学家李悦言先生纳入视线之中,特意安排他参加柴达木盆地盐湖调查队野外普查组工作。 于是,郑绵平终于挤进了西征踏勘的队伍,开始与他终生都不可能离异的高原盐湖牵手。心里记得非常清楚,从他踏上西征的汽车那天开始,距离他前来报到的时间,仅仅是 4 天的间隔。 天赐良缘,短短 4 天的时间,其实影响了一个人的未来。年青的郑绵平,一路西征,一路欢歌,一路憧憬,眼前满是希望,心头更多阳光。 远征的车队,颠颠簸簸, 且行且止,直奔青海省
16、柴达木盆地。沿途风光,几经嬗变,海拔越来越高,气温越来越低,风沙越来越大,色彩却是越来越单调。更要命的氧气稀薄的高原空气,像是杀手,残酷无情,给那些初上高原的人带来的高原反应,竟然比漫天风沙和低温高寒更具杀伤力。时隔多年,郑绵平也不会忘记,因为高原反应就是雪域高原送给他们和同伴们的见面礼 高原寻宝,吉凶难测,诸多凶险,有时甚至要拿自己的生命做赌注,然而不畏艰难,苦中取乐,其实是勇敢者的规则。 既然选定了献身高原,志在奉献,而且已经攀上了地球的第三级,年轻的学者郑绵平,驻足 于世界屋脊,面对冰封雪冻遍体晶莹的珠穆朗玛峰,心头上早就立下了誓言:为心爱的地质科学事业献身,绝不后悔。 第二章 探索者的
17、足迹 柳大纲教授言传身教,对本人的思想和业务都有很大帮助。他倡导盐湖队来自各学科的人员都来讲课和共赴实地综合考察,既开拓大家科技视野,又训练野外综合调查基本功,这对于我后来提出的盐湖学研究都有重大关系。 我根据 1956 年实地调查的材料,明确指出,察尔汗卤水含钾较高,盐样分析为 0.4 10%。这一分析为尔后在该湖找钾提供了依据。我主笔的调查报告,首次估算该盐湖 Ku资料量为 1.508 亿吨, 这一估算也为尔后( 1958 1967 年)地质勘查求得的数据为( 1.48 亿吨)相近。 摘自郑绵平坚忍不拔 锲而不舍 如果把郑绵平大学毕业分配时的四天的时间差作为一个转折点,那么紧随而来的又一个转折,依然十分微妙。 查阅资料得知, 1957 年夏季,国内地内地质系统曾经有过一番调整。就在那次的系统调整之中,郑绵平随着李悦言总工程师等人,一道由化工部调到了地质部,依然探索盐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