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6943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城市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常常集中有年代较老、比较破旧的住宅,但稍加修缮就可以达到目前的居住标准,这类建筑集中的地区称为( D ) A. 贫民窟 B. 贫民区 C. 棚户区 D. 灰区 2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称为( A ) A. 邻里 B. 社区 C. 社会区 D. 社会空间 3、( B )是由伯吉斯于 1923 年创立的。 A. 多核心模式 B. 同心圆模式 C. 扇形模式 D. 单核心模式 4、区域要素及人口在空间上的集中,发生在城市化的( C )阶段。 A. 逆城市化 B. 再城市化 C. 中心城市化 D. 郊区城市化 5、城市聚

2、落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是( A ) A. 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B. 人口数量多 C. 第三产业比重大 D.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高 6、( A )是城市形成发展的核心动力 A. 工业化 B. 区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 7、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 B ) A. 工业化 B.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 第三产业的发展 D. 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 8、我国市带县市域范围属于下列哪种概念( A ) A. 行政地域概念 B. 功能地域概念 C. 城市连绵区 D. 大都市区 9、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这种地理位置属于( C ) A.

3、中心位置 B. 重心位置 C. 大位置 D. 中位置 10、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这种城市化类型称之为( B ) A. 景观型城市化 B. 假城市化 C. 逆城市化 D. 郊区城市化 11、 在国外,贫民窟一般位于( B ) A. 城市交通不方便区 B. 大城市中心区附近 C. 城市边缘区 D. 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区 12、 1955 年纳尔逊 (H.J.Nelson)的美国城市职能分类属于( C ) A. 一般描述方法 B. 统计描述方法 C. 统计分析方法 D. 城市经济基础研究方法 13、 有着密集人口和各种人工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组成的城镇聚落的实体称为( D )。 A.大都市区 B

4、. 城市影响圈 C. 城市功能区 D. 城市建成区 14、 扇形模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学说是( C )提出来的。 A. 厄尔曼 B. 伯吉斯 C. 霍伊特 D. 哈里斯 15、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称为( D ) A. 首位城市 B. 首位分布 C. 首位比 D. 首位度 16、 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不包括 ( C ) A. 多层次商业中心 B. 带状商业网点 C. 市场化商业区 D. 专门化商业区 17、 下列 不属于城市土地特征的是 ( C ) A. 自然特征 B. 经济特征 C. 社会特征 D. 法律特征 18、 以下不属于城市空间分布类型阶段的是( D ) A. 离散阶段

5、 B. 极化阶段 C. 扩散阶段 D. 聚合阶段 19、中心地理论中的 K=4 体系依据的是( A ) A. 交通原则 B. 行政原则 C. 市场原则 D. 最优原则 20、 以下不是中国城市职能分类特色的是( D ) A. 理论基础 B. 资料矩阵 C. 方法论 D. 多变量分析法 21、 城市基本活动引起的一种放大机制称作 ( C ) A. 加数效应 B. 减数效应 C. 乘数效应 D. 除数效应 22霍伊特提出的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是 ( B ) A. 普查法 B. 残差法 C. 区位商法 D. 正常城市法 23、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有 ( B ) A. 区域差异变大 B

6、.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C. 经济发展不平衡 D. 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24、 霍尔的城市近域推进演化模型中第四时期 首位城市体系的表现是( C ) A. 绝对集中 B. 相对集中 C. 相对分散 D. 绝对分散 25、 中心地理论的提出者是 ( C ) A. 戈特曼 B. 廖什 C. 克里斯泰勒 D. 乌尔曼 26、 下列不属于城市地理要素的是( C )。 A. 位置 B. 范围 C. 边界 D. 时间 27、 网络城市作为一种多中心城市形态,下列关于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 网络城市建立在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和通讯设施的基础上 B. 网络城市的多节点共同形 成一个独有的弹性交流环境

7、C. 网络城市各功能空间的关系连接趋于水平而不是垂直 D. 网络城市拥有一个主导性的单 核心和可定义的边界 28、 下列关于核心 边缘模式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前联系为主,是极化作用的结果 B.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后联系为主,是极化作用的结果 C.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前联系为主,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D. 核心对边缘产生正效果时,以向后联系为主,是扩散作用的结果 29、 下列关于增长极理论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 增 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带动 B. 增长极就是一个区域中能够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点,决定

8、因素看它有无发动型工业 C. 增长极理论属于一种均衡发展战略的理论 D. 点轴发展战略是从增长极发展战略中延伸出来的 30、 按照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当城市体系符合交通原则时,从上到下的不同等级的中心地数量应该符合( C )。 A. 1, 4, 16, 64, B. 1 , 6, 42, 294, C. 1 , 3, 12, 48, . D. 1, 2, 4, 8, 31、 以下各项不是区域经济 特点的是( D )。 A. 空间差异性 B. 相对独立性 C. 系统整体性 D. 层次开放性 32、 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区不包括以下各项中的( B )。 A. 长江三角洲城镇密集区 B. 关中一线两

9、带城市群 C. 珠江三角洲地区 D. 京津冀地区 33、城市边缘区不具有( D ) A. 对城市依附性 B. 动态性 C. 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 D. 总体上的均质性 34、 根据墨菲和万斯提出的中心商务区界定指标是( B )。 A. CBHI1 CB 1 B. CBHI1 CB 50% C. BHI1 CB 1 D. CBHI 35、 城市的内部结构有 “经典三模式 ”之说,正确的 “经典三模式 ”是( B )。 A.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麦吉的东南亚港口城市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 B.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C. 麦吉的扇形模式、伯吉斯的同

10、心圆模式、曼纳的英国工业城市模式 D. 霍伊特的同心圆模式、伯吉斯的扇形模式、曼纳的多核心模式 36、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 D )。 A. 城市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 B. 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 C. 城市各功能区的联系 D. 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37、 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在统计上和机制上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这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B )。 A.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值呈 S 型曲线关系 B.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对数值呈线性相关关系 C.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线性相关关系 D. 城

11、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波浪形关 系发展 38、以下现象属于外延性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类型的问题是( A ) A. 建成区 “摊大饼 ”和卫星城建设 B. 过度城市化和低度城市化 C.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 D. 大城市化和小城镇化 39、关于城市化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城市化的概念在 1867 年由西班牙工程师赛达在城市化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 B. 从城市化的转化主体看,城市化可分为城市化 和城市化 C. 城市化是一个由乡村向城市转化的复杂过程,其复杂性在于转化的主体和转化的过程 D.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

12、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40、下面关于城市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城市地理位置影响不到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 B. 城市地理位置指一个城市在地球上广阔区域中所处的地理纬度位置 C. 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D. 城市地理位置仅指城市距交通干线的距离 41、( B )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A. 海运 B. 河运 C. 铁路运输 D. 汽车运输 42、城市地理位置类型划分中大、中、小位置,是从( C )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A.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

13、关系 B. 城市的大小 C. 不同空间尺度 D. 中心城市所在区域的大小 43、 下列关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A )。 A.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表现为非完全对应的理论和应用的关系 B.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 C. 城市规划包含城市地理学 D.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 联系表现为对应的理论和应用的关系 44、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方法不包括( B )。 A. 极点法 B. 城市填图方法 C. 相互作用法 D. 地域等级体系法 45、 从对社会阶层、城市化、隔离三个指标入手研究城市内部低于结构的方法是( C )。 A. 景观分析法 B. 城市填图方法 C

14、. 社会地区研究法 D. 因子动态分析方法 46、 下列关于点轴发展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A )。 A. 点轴发展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B. 点轴发展理论中 “点 ”不同于增长极理 论中 “增长极 ” C. 点轴发展理论是均衡增长论和非均衡增长论的结合 D. 点轴发展理论和增长极理论是两种理论体系 47、 在新开发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主要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是( B )。 A. 按市场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 B. 按交通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 C. 按行政或管理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 D. 按人口分布原则构成的中心地等级 48、 K=7 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中,属于按( D )组织的城市体系。

15、A. 市场原则 B. 交通原则 C. 综合原则 D. 行政原则 49、衡量 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 )。 A.中心度 B.服务半径 C.人口数 D.服务等级 50、 P1,P2,P3,P n是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通常所说的 “四城市指数 ”是( B )城市人口的比值。 A. P1/(P1+P2+P3+P4) B. P1/(P2+P3+P4) C. 2P1/(P1+P2+P3+P4) D. 2P1/(P2+P3+P4) 51、 P1,P2,P3,P n 是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某位 序城市的人口,通常所说的 “首位度 ”是( D )城市人口的比值。

16、 A. P /(P1-P2) B. P2/P1 C. P1/(P1+P2) D. P1/P2 52、 杰斐逊( M.Jefferson)所提出的 “首位城市 ”指的是( C )的概念。 A. 一国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的城市 B. 一国的城市中心 C. 城市体系中比第二位城市大得多的城市 D. 一国的首都 53、 城市边缘区中的 “农村土地利用特征明显,但城市影响已经渗入 ”的圈层是( B )。 A. 内边缘 带 B. 外边缘带 C. 城市阴影区 D. 外围农业区 54、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 D )。 A. 城市所在区域的位置和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B. 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关系 C. 城市各功能区的

17、联系 D. 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 55、有人概括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认为他们出现各种现象的正确顺序是( D )。 A. 郊区化 城市化 再城市化 B. 城市化 郊区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C. 城市化 再城市化 逆城市化 郊区化 D. 城市化 逆城市化 郊区化 再城市化 56、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出现在城市化的( B )。 A. 集中化阶段 B. 分散化阶段 C. 停滞化阶段 D. 扩散化阶段 57、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曲线表明 ,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 GNP 增加一定数量 (如 100 美元 ),需要相应提高的城镇人口比重的幅度应该属于( B )。 A. 较

18、大 B. 较小 C. 与中后期一样 D. 没有明显规律 58、假设一国的城市化水平在 10 年内从 20%上升到 30%,用( A )来表达这 期间的城市化速度。 A. 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 1 个百分点 B. 城市化水平平均增长了 10% C. 城市化水平在 10 年里上升了一半 D. 城市化水平年均增长 1% 59、我国城市化的重要途径是 ( D ) A. 飞地型城市化 B. 智能型城市化 C.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 D.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60、 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城市化过程,可以分成许多城市化类型。郊区化属于( C )。 A. 集中型城市化 B. 飞地型城市化 C. 离心型城市化 D. 农村城

19、市化 61、按照( B )的不同,可分出外延型和飞地型两种类型的城市化。 A. 土地利用密度 B. 城市离心扩散形式 C. 城市景观 D. 集聚方式 二、论述题 62.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假设、理论要点、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三种原则下的 K值 ) 答: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是揭示区域城市体系规律的系统理论,是关于区域城镇体系结构和空间分布最优化的理论,它最先系统地阐明了区域城市体系中中心地(可以看作城市)的数量、规模、分布模式。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假设:理想地表 土壤肥力同等、资源均 匀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消费方式完全一致,相似于 “均质平原 ”;统一的交通系统

20、平原内所有同等规模的城市的便捷性相同、平原内任意一点与其他地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反比,交通费与距离成正比;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经济行为合理的人( “经济人 ”);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理论要点: 第一,大多数聚落都作为中心地为其腹地或者市场区提供货物或服务,城市的基本功能就是作为腹地的服务中心,为腹地提供中心性商品和服务;第二,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销售范围和级别不尽相同,这些商品和服务的档次也不同,不同中心地之间的数目是按一定规律存在和排列的,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将一个地区的中心地分成不同的等级,从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越是高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种类越齐全;级别越低的中心,与

21、相邻同级中心之间的距离越短,同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第三,中心地市场区最有效的理论形状是正六边形,因为正六边形可 以使中心地的利润最大化;按最有效市场区组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有三种形态,每种形态形态按照不同的原则各有自己的 K 值(有 3 种 K 值);第四,中心地的发展取决于中心地功能的专门化,中心地的发展速度则取决于腹地对中心地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量增长的速度; 六边形网络 平原上每个生产者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范围都是一个圆,为了消除圆与圆之间的空隔而使相邻两圆相互重叠一部分并且平分重叠部分,从而得到了一个正六边形市场区(取代了圆形市场区),同等等级同等规模的正六边形、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正六

22、边形有规律地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市场网络 体系,即六边形网络; 城镇等级体系 取决于中心地提供货物的等级高低与种类多少,中心地(城镇)级别的高低与它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等级、数量是严格一致的,高等级货物和服务只有少数(高等级)中心地可以提供,克氏从最高等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往下推导,按此原则就形成了有序的区域城镇体系;三种 K值制约下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及其结构是不同的; 3 种原则下的 K 值 市场原则下的 K 值: K=3;交通原则下的 K 值: K=4;行政原则下的 K 值:K=7。 63、首位度 答: 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 64、中 心地 答:中心地是指为向居住在它

23、周围地域(尤其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65、城镇体系 答: 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66. 城市土地 答: 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67、均质地域 答: 均 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68、级差地租 答: 是指由于土地连续追加投资(单位土地产出增加)而产生的超额利润。 69、级差地租 | 答: 是指经营较优等土地(肥沃、位置)

24、的土地使用者获得的并最终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 70、消极型城市化 答: 由于农村经济破产和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所造成的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71、基本 /非基本比率 答: 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 /非基本比率。 72、社会区 答: 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73、 CBD 答: 中央商务区,是 指城市中心的地价峰值区,白天车流、人流量大,以零售、贸易、金融和办公等服务业为主的城市核心区。 74、城市化经济 答: 指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 75、地方化经济 答: 是

25、指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76、规模经济 答: 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 ,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 ,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77、集聚经济 答: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而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78、城市化 答: 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市数量不断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79、离心型城市化 答: 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被称之为离心型城市化,也称扩散型城市化。 80、向心型城市化 答: 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

26、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这就是向心型城市化,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81、当代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主 要有哪些?如何解决 答: 当代城市的经济社会问题主要有: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贫困问题、城市老年人问题、城市种族问题、城市犯罪问题、城市改造与空间资源占有问题等等;解决的措施 -发展城市及整个社会生产力、法律措施、政策措施、经济措施、改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和协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 82、简述核心 边缘理论的基本内容(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理论、生长极理论、核心边缘模式图及说明) 答: 均 衡增长论:代

27、表人物有纳克斯等,认为落后国家容易产生恶性循环,表现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因此这些国家应当采取均衡发展战略,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 不均衡增长理论:赫希曼等人是代表,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多部门齐头并进、多元发展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缺乏资金。不发达国家应当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各部门之间应当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从而产生压力,压力推动发展; 生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 1950 年提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内,而是以不同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以各种传播途径 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具有成长和空间集聚意义的 “点 ”就是生长极;其中的关键,就是要选择好

28、发动型工业; 核心 -边缘模式图(见教材 P224 图 8-21)的说明:该图反映的是区域(或国家)经济地域结构与演变的一般模式 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空间系统可以由核心区和边缘区两个次系统部分组成,该系统的发展动力是核心区产生的大量革新,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该模式包括了革新扩散、决策过程、人口迁移、投资过程等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核心向边缘区和边缘区向核心区的动态过 程的作用力是不相等、不对称的,从而决定了核心与边缘区的关系是控制与依赖的不平等关系,还存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关系,进而在空间系统组织中产生出一系列不平衡;核心 -边缘模式

29、系统的发生发展一般都要经历初期、中期、晚期和衰落期等 4 个阶段。 83、简述自然环境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答: 自然环境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一)城市地理位置。城址主要受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二)城市地形。从城址选择、用地选择、功能区组织到道路、工程管网、绿地布局以及城市景观的组织无一不受地形的影响。(三)城市气候。气候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功能布局的 影响以风最为显著,风主要是指风速和风向。(四)城市植被。(五)地基承载力。(六)城市地下空间。 84、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 答: (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政府机关用地( 4)住宅用地( 5)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6)交通用地和其他

30、公用事业用地( 7)农业用地和水面。 85、城市土地具有哪些特征? 答: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城市土地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自然特征( 1)位置固定性( 2)面积有限性( 3)质量差异性( 4)功能永久性(二)经济特征( 1)土地资 源的稀缺性( 2)区位的效益性( 3)边际效益递减性( 4)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5)市场交易的低效性(三)法律特征。 86、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答: 城市职能是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城市职能概念的着眼点就是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城市职能是从整体上看一个城市的作用和特点,

31、指的是城市和区域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分工,属于城市体系的研究范畴。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城市性质 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加入了人的主观意念。 87、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答: 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

32、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88、评 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答: (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 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 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89、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 (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 90、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 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生了集聚不经济。集聚不经济主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

33、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了城市发 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这种现象被称为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是对外交通设施的伸展、工业的扩张、住宅的扩散以及一些职能部门向郊外扩散。 91、城市化的类型有哪些? 答: :( 1)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 2)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 3)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 4)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 5)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92、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 答: 技术进步自古以来就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 术的发明和创新。信息技术

34、正在转换生产、消费、管理等方式。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空间组织开始跨出国界,走向全球。与此相适应,城市体系由单一国家的城市体系走向跨国城市体系,乃至于世界城市体系。( 1)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促成了新国际分工的形成,出现了范围更大的、以大城市集聚发展为特色的跨国城市网络。( 2)世界城市体系。信息网络正成为影响城市体系发展的基本因素。国家层次的信息网络正在彼此沟通,结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世界信息网络,城市体系由跨国城市体系迈向世界城市体系。首先, 世界城市体系由世界各国城市组成,并有明显的等级结构。其次,空间极化和城市职能专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最后,

35、传统的国家和区域城市系统将直接或间接地从属于世界城市体系。 93、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 答: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有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位置,前者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后者则是在区域背景基础上,对单个城市发挥影响。(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通过 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36、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94、名词解释: 城市 答: 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95、 简述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同心环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 CBD 区的基本内容 答: 同心环模式:伯吉斯创建,他指出,城市核心(最中心部分)是商业 集中之地,向外依次是过渡性地带、工人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高档住宅区或通勤人士住宅区这样围绕城心呈原环状向外推进;扇形模式:由霍伊特提出,他以同心环模式为基础,保留了经济地租机制,增加了放射状运输道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多核心模式:主要由哈里斯、厄尔曼提出,模

37、式假设,城市中除了中心商业区以外,还有次要经济细胞散布在城市系统内,这些经济细胞就是原来的次级中心地和其他成长点,在一定条件之下,它们可能发展成为新的中心商务区; CBD 区即中心(央)商务区,指的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 、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地价最高的地区。划分 CBD区的指标主要有中心商务高度指标 (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标 (CBII)等。 96、简述城市体系的首位式分布、位序 规模分布模式 答: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模式中,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首位度是一国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与其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比值;有 2 城市指数、 4 城市指数

38、、 11 城市指数等的区分,但是,只有当 2 城市指数市时首位度等于大于 2、 4 城市指数、 11 城市指数时首位度等于或大于 1,我们才可以判定该国(地区)的城市规模分布体系属 于首位分布; 位序 -规模分布模式遵从位序 -规模分布法则,它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城市的位序 -规模分布法则有若干个,利用位序 -规模分布模式,在已知城市体系内任意城市的位序、最大城市或任意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时,都可以求算该已知城市的人口规模,或者可以求算相反的参数指标。 对于首位式分布和位序 -规模分布的评价应当根据评价对象的基本国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客

39、观地进行,不宜绝对地肯定或者否定某种模式。 97、简述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条件和影响 答: 城市相互 作用指的是城市之间持续进行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传递、沟通和交换活动,城市相互作用是构成区域城市(镇)体系的内部动因。 城市相互作用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对流、传导和辐射;对流主要指人员和物质(货物)的移动;传导则主要以城市之间的各种交易活动,通常以统计学的簿记程序来完成,表现为货币流;辐射主要指信息、思想、体制、创新、技术、文化生活方式等在城市之间传播与流动。 城市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互补性、中间机会、可运输性等,其中中间机会对原来城市相互作用的格局起着破坏、改造、重塑或者调整作用

40、。 城市相互作 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区域城镇体系的构建、重组、或者调节作用,它是进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研究内容。 98、简述城市化动力和机制的基本内容 答: 城市化的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而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随农业生产力提高而造成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第三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 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 99、简述城市化定义及城市化 、 的内容 答: 城市化定义: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并向城市(镇)集中、城镇地域不断扩大、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集中、城市生活工作方式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不断向周边地区扩散的过程,可以分为城市化 、城市化 两部分;城市化 指的是人口、非农业活动向城市(镇)集中、非城市(镇)景观演变为城市(镇)景观的过程,它们表示实体性的、物化了的城市化内涵,这个过程有饱和点、有终点;城市化 表示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 值观向周边、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这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上的城市化内涵,它没有饱和点、没有止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