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6943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7年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7年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7年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7年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经济地理学原理作业答案 一、判断题 1、弗农认为在成熟产品阶段,直接投资的对象以主要的发达国家为主。 B A. B. 2、 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 A A. B. 3、 经济地域综合体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A A. B. 4、 要素禀赋学说又称为钻石理论。 B A. B. 5、 绝对成本学说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 B A. B. 6、 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导致了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产业内分工。 A A. B. 7、 主导产业的比较集中 系数不一定大于 1。 B A. B. 8、 跨国公司总部一般选择在主要大都市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是固定不变的。 B A. B. 9、

2、按照克里斯泰勒的观点,区域越开放, K值越小。 A A. B. 10、 韦伯认为,原料指数小于 1,工厂区位应选择在消费地。 A A. B. 11、 即使市场规模低于需求门槛,经济活动仍然可以长期正常存在。 B A. B. 12、 原材料的可替代性越强,越应该远离原材料地布局。 A A. B. 13、 合理的区位都是纯利润最大的地 点。 B A. B. 14、 区位条件好就是区位因子好。 B A. B. 15、 在研究经济地理问题时,实证主义分析法优于规范性分析方法。 B A. B. 16、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A A. B. 17、 赫希曼认为,在区域经济发展

3、中,涓滴效应最终会大于极化效应而占据优势。 A A. B. 18、 产业集群是指众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 B A. B. 19、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第二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小于 1。 B A. B. 20、 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可能比较高。 A A. B. 21、 只要企业能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就会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B A. B. 22、 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中心地等级和中心职能是相互对应的。 A A. B. 23、 如果孤立国存在可以通航的河流,杜能圈会发生变形。 A A. B. 24、 因为商业的单位土地产出率高于住宅、工业等其他行业,商业应该占据城市内部的所有空间。

4、B A. B. 25、 区位条件随着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 所不同而不同。 A A. B. 26、 第 1 个论述经济地理学性质特点的学者是罗蒙诺索夫。 B A. B. 二、论述题 27梯度推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门化部门在工业寿命周期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具体的推移方式有两种:局 部范围的扩散(即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

5、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推移)、大范围的扩散(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或区域城市系统的等级顺序,跳跃式地向广大地区扩散)。 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财力有限,不可能兼顾所有地区的发展,可以采用梯度推移学说,梯度推移学说强调不平衡布局,是对我国传统的均衡布局思想的一大突破,梯度推移学说,将有限的财力投向条件较好的区域即高梯度地区,或者让相对发达区域首先承接从国外转移过来的产业,让高梯度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但梯度推移学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梯度推移学说 完全忽视了低梯度地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始终无法消除区域经济差异,无法改变区域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顺序,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梯度推移学

6、说无能为力。 梯度推移学说曾经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指导过我国的区域开发。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总体发展水平低,财力有限,这时我国的区域开发就采用了梯度推移学说,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分成了东、中、西三个地带,将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向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让东部地区率先承接从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产业,率先发展起来,等东部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再将相关产业转移到中部地 区,最后再转移到西部地区。通过近 10 多年梯度推移学说的实施,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已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说明梯度推移学说在指导我国的区域开发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东西部的

7、差异不仅没有缩小,还越拉越大,梯度推移学说的负面效益也暴露无遗。针对梯度推移学说所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梯度推移论、并存论和主导论等不同的观点。 28、 阐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答: 技术创新引起产品 、产业的更替。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或者被淘汰而转移到别的区域,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新产品常常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技术

8、创新不断地在揭示原有产品的缺陷,同时又指出什么样的产品或消费方式有益于健康、环境保护等等,从而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技术创新对消费需 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使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技术创新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这些方面的变化就改变了人们对资源利用、环境保

9、护、利益分配、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的认识和行 。 技术创新增强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技术创新可以弥补区域在某些资源禀赋方面的不足。技术创新使得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9、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因素 。 答: 消费市场状况。零售业区位不仅取决于消费者的数量,也与消费者的收入有关。 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空间距离越近,消费需求越大;交通条件越好,市场需求越大。 零售业间的竞争。区位间的空间竞争,如果属于同业种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两种趋势:一种是相互排斥区域分散,另一种 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 地价的作用。尤其是区域性的经营费用的差异,会对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在总体上会决定一定区

10、域的发展前景。 30 试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及作用机理。 答: (一)资源禀赋 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景观资源等。区域内自然资源的禀赋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的类别、规模与效益。一般而言,区域自然资源越丰富,资源可利用性就越强,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 2、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乃至决定性 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社会环境、传统工艺、信息、信誉、企业家才能等。 ( 1)劳动力。劳动力是区域经济增长的能动要素,是区域经济增长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早期的区域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数量多少决定

11、区域经济增长的快慢,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劳动力质量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素质的劳动者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因素,由此决定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 ( 2)资本。区域拥有的资金量直接决定了它所能配置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进而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 3)技术。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可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技术进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并形成新的经济部门,使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我们今天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区域经济增长已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提高。

12、( 4)社会环境因素包括了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社会环境良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吸纳区位资源、鼓励创新和科学决策等,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反之,就会限制经济增长或加剧经济的恶化。 (二)资源 配置能力 1、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决定了制约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进而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和效率。 2、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政府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引导、规范企业和个体的经济行为,调节资源的部门和空间配置状况,从而调控区域经济增长。所以,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了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 3、企业的组织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水

13、平、规模结构、数量结构等决定了企业本身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4、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经 济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到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 (三)区位条件 1、区位条件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通过它们相互之间的交通联系所决定的距离成本而对其经济增长产生作用。具体而言,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区域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几率是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少的。因此,区位条件能够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发展的潜力。 2、区位条件大体上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处的大的自然环境。区域所处的自然好,就有利于其经济增长;否则,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来自自然环境

14、的约束。 3、区位条件也左右着一个区域在全国经 济发展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实践证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不同,获得的外部发展机会就会有差异,国家对它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支持和直接投入也就不一样,因而对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就有大小之分。 (四)外部环境 1、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 2、区际经济关系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在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二是影响一个区域能否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3、国际经济背 景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有所不

15、同。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受国际影响也就越大。 三、简答题 31 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和所处的经济区位体现出来的。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利用的可行性更多地由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所决定。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32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 ( 1)运费构成对经济 活动区位的影响。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站场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运输距离的线性函数,后者一般与运输距离无关,所以,胡佛提出著

16、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的原理。 ( 2)不同运输方式适宜的运输距离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 3)运费定价制度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四、名词解释 33 需求圆锥体。 答: 廖什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34 空间近邻效应 答 : 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35 产品周期理论 答: 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

17、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36 倒 “U”字形假说 答: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的。该假说认为,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不是很大;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就会随之扩大;当国家经 济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时,区域之间的差异扩大趋势就会减缓,继而停止。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区域之间的差异将趋向缩小。这个变化过程在形状上就像倒写的 “U”字,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倒 “U”字形学说,也有人把它叫做铃形假说。 37 产业集群 答: 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

18、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代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38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答: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支柱 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39 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 答: 区位条件是指某一区位(场所)所具备的特有属性与资质,如位置、交通信息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等。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又称区位因素、区位力量。 四、论述题 40 如何看待并解决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答: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

19、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2)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3)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势必引起区域之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也随之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缩小,区域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也随之缩小。 2)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是人口区际迁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3)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

20、强化了各区域的自我中心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助长了地方主义的流行。 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均持续发展的过程。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1)促进区域之间经济体制环境的统一。 2)促进区域之间要素市场的统一。 3)推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4)推动和规范地方政府间的区域经济合作。 5)鼓励企业跨区域发展。6)中央政府应在继续发展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同时,注重采取措施加快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41 区域增长极的涵义及特征 答: 区域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有部门增长极和空间增长极两种类型,前者是由推

21、动性产业构成,后者是指推动性产业的集聚空间。 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增长极在产业发展方面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是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增长极具有规模等级之分。 增长极形成之后,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运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的产业结构。二是围绕增长极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过程, 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的空间结构。 42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答:三原则: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

22、原则。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市场原则是建立中心地系统模型的基础。各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比例关系: 1-3-9-27-81-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2-6-18-54- 。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的特点: 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特点 :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 1-4-16-64-256- 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

23、为 1-3-12-48-192- 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 1-7-49-343- ,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 1-6-42-294-2058- 注: 参见教材第四章第一节 1、解释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 2、基本概念 3、理论前提 4、 三原则(空间模型) 5、评价 43 韦伯工业区位论 答:通过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注: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1、对韦伯工业区位论作界定 2、理论前提 3、影响因素选择 4、理论重点 5、评价 44 杜能农业区位论 答: 1)基本经济分析 农业经营者

24、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P 农业生产成本为: E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V 农产品的运输费用: T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 P=V-(E+T) 由于 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 ,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 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 V-E也是常数,故有: P+T=V-E=K=常数 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 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 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

25、业区 3)修正模型 修正原假设 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 修正原假设 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 运等 修正原假设 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 注:参见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首先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界定,然后回答理论前提、形成机制、空间配置原理,最后对杜能农业区位论进行评价。 五、简答题 45 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答: 共分五个阶段 第一,自给自足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区域之间缺少经济交流,区域经济呈现出较大的封闭性,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 第二,乡村工业崛起阶段。随着农业和贸 易的发展,乡村工业开始兴起并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

26、积极的作用。由于乡村工业是以农产品、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市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故主要集中分布在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方。 第三,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在这个阶段,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变化,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和专业化方向转化,区域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往来也不断地扩大。 第四,工业化阶段。以矿业和制造业为先导,区域工业兴起并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般情况下,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和纺织等行业,随后是以工业原料为主的冶炼 、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化学工业。 第五,服务业输出阶段。在这个阶段,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的输出逐渐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时

27、,拉动区域经济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资本、技术,以及专业性服务的输出。 46 集聚机制及其成因 答: 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 、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第四,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 “马态效应 ”,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4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

28、共同点 答: 1均展示了公司从单厂到多厂、单区位到多区位的扩张过程; 2、在公司扩张中,销售起先导作用,其次为生产机构的建立; 3、市场占领促进公司的扩张。 48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的主要内容 答: 罗斯托把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社会阶段,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 ,主要从事作物栽培;第二阶段是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社会开始出现产业分工,储蓄、金融制度和企业家阶层开始形成;第三阶段是起飞阶段,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四阶段为成熟阶段,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五阶段为高额消费阶段,人们对耐用消费品

29、和劳务服务的需求空前增长;第六阶段为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超过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 49 如何选择主导产业 答: 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选择主导产业主要 从五个方面进行,分别是比较优势系数、产业关联度、需求收入弹性、生产率上升率、产业创新能力,尤其是比较优势系数中的比较集中系数,只有比较集中系数大于 1,该产业才能成为主导产业。 50 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 答: ( 1)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 ( 2)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 ( 3)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

30、( 4)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 5)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 6)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51 跨国公司总 部对区位选择的要求 答:( 1)便利的交通运输;( 2)及时的信息获取;(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 52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 胡佛在其发表的经济活动的区位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区位理论,胡佛的区位理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对区位的影响,这就是著名的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胡佛认为运费主要由线路运行费和场站费两大部分组成,线路运行费与距离有关,而场站费与距离无关,因此,端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连接供给地与消费地的交通方式有多种,

31、运输方式不同,运费随之不同。公路适合短途运输,铁路适合中 途运输,水路适合长途运输。 胡佛的区位理论的第二方面是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对区位的影响,胡佛认为运费有不同的定价制度,定价制度不同,经济活动区位也不同。 六、名词解释 53 要素禀赋学说 答: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各个区域或国家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条件,进行分工,集中生产具有要素禀赋优势的商品,然后进行贸易,这种区域分工对双方都有好处,有利于提高各区域或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54 相对成本学说 答:由李嘉图提出,他认为如果有两生产率水平不 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大有利的程度不同;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

32、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大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 55 经济地域综合体 答: 社会化大生产的地域组织形式,是以专业化部门为主体,由相关的辅助性部门和为地区服务的自给性部门结合而成的。 56 乘数原理 答: 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量的总收入的增加。 57 扩散效应 答: 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58 极化效应 答: 增长极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59 支配效应 答: 增长极具

33、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通过与周围地区的要素流动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 60 空间近邻效应 答: 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 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61 极核式空间结构 答: 区域发展早期的空间结构模式,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就被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 62 主导产业 答: 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具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率高;二是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

34、关联效应强。 63 支柱产业 答: 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64 区域经济结 构 答: 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 65 产品周期理论 答: 由弗农提出的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空间变化的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在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方面的要求、情况不一样,生产布局地也应进行相应地调整。 66 跨国公司 答: 在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67 需求圆锥体 答: 廖什认为 如果一个区域只存在一个企业,随着距离生产地距离的增加,运费增加,销售价格增加,需求量随之减少,到市场边界需求量为零,将需求曲线围绕生产地的销售量轴线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锥体就是需求圆锥体。 68 区位因子和区位条件 答: 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区位条件指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相对稳定,区位因子则随区位主体的不同而不同。 69 区位理论 答: 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 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70 区位 答: 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