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巴塞尔协议下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结构模型的经验分析 摘要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认为,银行经营的核心内容是风险管理,而操作风险管理正变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因素。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结构模型可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实践提供全面的指导,从而大幅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效率。 下载 关键词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数据库;效度检验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6X( 2007) 12-0076-03 一、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 2004 年 6 月 26 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历经五年之久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后正式定稿
2、,标志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又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 20042005 年是拟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银行集团和监管当局按照新协议的要求建设风险管理 体系的过渡时期, 2006 年 12 月底开始正式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五大目标是: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保持总体资本水平不变)、继续促进公平竞争;更全面地反映风险;更敏感地反映银行头寸及其业务的风险程度,实施重点在国际活跃银行,而基本原则适用于所有银行。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国际银行业经营提出了全新的指导思想,认为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并第一次把操作风险管理纳入银行风险管理的范畴,而且指出操作风险控制
3、正变成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诱因有 四种:内部操作流程、人为因素、体制因素和外部事件( King?J?L, 2001)。按照具体的风险因素又分为七种类型: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员活动和工作场所的安全问题、客户和产品以及业务活动引起的风险事件、银行维系经营的有形资产的损失、业务中断和系统错误、涉及执行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 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具有低频高危、难以计量、诱因复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外勾结和人员犯罪等欺诈活动;低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应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实施业务流程重 组、加强内部控制、提
4、高绩效考核效率等措施来优化治理结构。在我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上,内部欺诈和外部欺诈几乎构成了操作风险损失的全部。 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效率,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体系,以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提供指导性的建议。本文的风险管理战略体系以 30 国集团对操作风险定义的内涵为原则,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行为分解为四方面的要素(因子):人员要素( 1 )、系统要素( 2 )、程序要素( 3)、管理要素( 4 )。这四种要素组合成一个综合的有机体,共同对银行的风险控制绩效产生促进作用。 二、我国商
5、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战略措施 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精髓,在总结国内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操作风险控制的实践活动,笔者总结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若干措施。 1.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操作风险的度量工作。风险度量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了操作风险的三种基本度量方法:基本指标法( BIA)、标准法( SA)和 高级计量法( AMA)。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度量方法比较简单,尚未形成成熟的理念和工具,而国际上许多大银行在操作风险度量与管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值得我们借鉴。同时还应该
6、认识到,现有的操作风险度量模型大多是静态模型,是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的被动反应,不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管理活动对风险状况的影响。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风险度量不宜追求过于复杂的计量模型,至少目前不应成为操作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2.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数据库的建设。我国商业银行 在度量操作风险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缺乏,由于单个金融机构的损失事件的记录并不充足,因此无法进行很好的统计分析。巴塞尔协议要求用于计算监管资本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必须基于对内部损失连续五年的观测数据。因此,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可以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定义的 8种银行业务类型和 7种操作风险事件类型进行数
7、据分类,并必须包括“ 发生概率大而损失额度小的事件 ” 和 “ 发生概率小而损失额度大的事件 ” 。 1998 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咨询文件,操作风险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范畴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距今不足十年时间。因此,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目前尚未建立包括操作风险数据在内的风险事件数据库,少数银行于近几年内才开始内部操作损失数据的收集,风险控制数据库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建立的数据多为高频 /低额数据,而对操作风险损失影响甚大的低频 /高额数据的关注较少。 3.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基于操作风险控制导向的组织结构优化工作。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组织结构的关注较少,以至于银行操作风
8、险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操作风险的度量技术、管理机制、监管的资本要求等方面,并未对银行机构的组织结构建设给予过多的探讨。事 实上,高效的组织结构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其他各项风险控制措施提供有效的基础平台。新巴塞尔协议并非不重视组织结构的优化,而是认为本协议的生成是以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存在为前提。根据风险控制流程的研究成果,风险控制大体分为风险战略确定、风险识别与度量、风险防范与控制、管理评价与反馈四个基本步骤,而组织结构的设置应与风险控制流程相适应。根据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结构设计原则,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应采用分权化职能型组织结构,在总分行制的基础上,总行应以
9、操作风险战略决策的制定和管理为主, 同时负责对操作风险的总体控制,分行的机构与总行基本一致,但不包括董事会,设立稽核分局,直接向稽核总局负责,而支行主要从操作层面控制操作风险。 4. 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强基于操作风险控制为导向的内控机制建设。英国银行家协会( 1997)最早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定义。他们认为,操作风险与人为的失误、不完备的程序和控制、欺诈和犯罪活动相联系,它由技术缺陷和系统崩溃引起。因此,操作风险事件难以在事前充分预料,往往来源于制度缺失、系统缺陷和人员舞弊,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我国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
10、错误的观念,导致内部控制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整体识别与控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效率缺乏监督、查处乏力。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应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来建立内控机制,形成层次分明的多级控制系统,决策者不能违反或超越决策程序,执行者应在职责与权限内行使职权,内部监督系统应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控状况检查与有效的违规处罚制度。 5. 我国商业银行要重视操 作风险管理专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加强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为有效引入操作风险
11、管理提供支持和保障。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员工的道德水平、风险意识、业务熟练程度等方面的素质,对操作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道德、知识和业务方面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是构建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作。 6.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国内商业银行电子化业务研发平台,在硬件和 操作系统方面都是选用国外知名厂商的知名品牌,产品的性能和维护都是国内一流的,与国外银行不差上下,所选用产品的某些性能还超过国外银行选用的平台。但国内商业银行电子业务运行和发展面临的风险较大,表现为系统稳定性不高,业务非正常中止频率高,应急措施不当甚至缺
12、失,局部业务处理模块或整个系统出现故障后恢复时间过长,应用软件可靠性与灵活性差,运行效率低,维护成本高,产品开发周期过长等。所以,商业银行要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岗位责任制,把程序设计、系统日常管理、计算机操作、数据保管四个基本不相容的岗位分开,同时加强计算机系 统操作控制,认真执行会计电算化管理业务操作规定,加强口令、加密和权限管理。 7. 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实施基于操作风险规避为导向的组织学习活动。推广组织学习机制就是指商业银行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行为。组织学习是近年来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的热点领域,是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管理并驾齐驱的两项重要管理行为。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认了可能导致重
13、大损失的七种操作风险事件: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佣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顾客产品和业务做法、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系统瘫痪、执行和程序管理,均与银行业组织行为绩效 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全行业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当务之急。 8. 我国商业银行应实施基于操作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是指对商业银行的知识资本进行管理,使之增强银行核心能力、提高银行业企业绩效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也包含操作风险的控制与消除。核心能力培育是第五代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核心能力培育的首要管理行为。我国商业银行是知识资本密集型行业
14、,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天然场所。知识管理是操作风险控制的根本性管理措施,为其他各种具体风险控制行为提供了高起点的运作平台。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大力推行知识管理,注重知识资本的转化、共享和创新,取得很大的管理成效。事实上,对操作风险接触的越多和研究的越深,就越能感觉到它的高深。在银行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都与操作风险有关,对操作风险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管理更为困难。因此,实施知识管理是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的根本途径。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模型的构建 根据以上的分析,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结构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 -1)。 四、模型验证 1. 技术思路。笔者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
15、模型体系分解为 4个因子(潜变量)和 14 个指标(观察变量),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验证模型的收敛性,同时验证因子负荷的显著性、因子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和指标误差方差的显著性。本文采用七点量表制对 14 个观察指标进行行业调查,在全国范围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核算单位中选择 201份样本,调查对象全部为各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样本分布于京、津、沪、陕、豫、渝、皖、甘、新、滇、川、粤、苏、浙、湘、蒙等 16 个省区市,可以认定在地域上能够有效地代表我国商业银行总体的分 布情况;其中中国工商银行 44 份、中国建设银行 56 份、中国农业银行 51 份、中国银行 50 份,可以认定在结构上能够代表
16、我国商业的总体分布情况。 2.效度检验。采用 SPSS11.5和 LISREL8.7进行效度检验(固定方差法)。得因子负荷参数(见表 -2)。 另外,根据拟合指数的综合数据,模型拟和效果较好,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无需进行继续进行修正。 五、结论与启示 1. 由因子符合参数列表可知,指标 X3、 X4、 X11、 X12、 X13虽然在结构模型中通过了探索性因子分析,但没有通 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说明在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实践中,在操作风险应急措施、内控机制建设、操作风险度量、基于操作风险控制为导向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等风险控制行为方面还存在严重的障碍,有待进一步深化和解决,应引起监管部门和银
17、行管理层高度重视。 2. 根据系统论原理,基于同一目标的不同行为在高度相关时可逼近于理想的功能性状态,即不同行为在高度相关时可对目标产生最大程度的促进性合力。然而,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战略结构模型的四个因子的协方差矩阵可以看出,四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普遍较低。因此,可以断定我 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行为还处于分散、孤立的活动状态,目前没有形成一套高度协调的运转机制,离巴塞尔委员会所要求的理想状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mentC, 2003(7):115-119. King J L. Operational risk: measurement and modeling . Value at Risk: the new benchmark for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els: from data to decision 责任编辑:李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