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仪器分析实验最后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71239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师仪器分析实验最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华师仪器分析实验最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华师仪器分析实验最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华师仪器分析实验最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华师仪器分析实验最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果汁中维生素 C 的含量 1脉冲极谱分析的特点 改变了方波极谱中方波电压连续的方式,代之以在每一滴汞滴增长到一定的时间时,在直流线形扫描电压上叠加一个 10100mV 的脉冲电压,脉冲持续 480ms。脉冲极谱允许支持电解质的浓度小很多( 0.010.1mol/L),这有利于降低痕量分析的空白值,还降低了毛细管噪声,对电极反应速度较慢的不可逆电对,其灵敏度亦有所提高。 2标准加入法 标准加入法的优缺点:标准加入法适用于样品组分复杂的情况 ,其缺点是 ,由于进样多次 ,进样误差加倍。优点是准确度较 高 ,因为加入的标准溶液体积很小 ,避免了底液不同所引起的误差。但是如果加入的

2、标准溶液太少,波高增加的值很小,则测量误差大;若加入的量太大,则引起底液组成的变化。所以使用这一方法,加入标准溶液的量要适当。另外要注意的是,只有波高与浓度成正比关系时才能使用标准加入法。 使用标准加入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1)待测元素的浓度与其相应的吸光度应呈直线关系; 2)为了得到较为精确的外推结果,最少应采用 4 个点(包括试样溶液本身)来作外推曲线,并且第一份加入的标准溶液与试样溶液的浓度之比应适当,这可通过试喷试样溶液和标准溶液 ,比较两者的吸光度来判断。增量值的大小可这样选择,使第一个加入量产生的吸收值约为试样原吸收值的一半; 3)本法能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影响,但不能消除背景吸收

3、的影响,这是因为相同的信号,既加到试样测定值上,也加到增量后的试样测定值上,因此只有扣除了背景之后,才能得到待测元素的真实含量,否则将得到偏高结果; 4)对于斜率太小的曲线(灵敏度差),容易引进较大的误差。 3、测定果汁中维生素 C 为什么要采用标准加入法?为什么需要缓冲溶液? 因为果汁组分复杂,待测物含量较低,难以保证试样组成与标准溶液的条件完全相同,易制成 标准溶液。因而要采用标准加入法,并且测量出的信号峰高与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因而可以采用标准加入法。不缓冲溶液用于调节 PH 值。如果溶液的 PH 值不适宜的话,抗坏血酸的氧化会使电极表明的 PH 移动,从而导致峰形变宽,使用已酸缓冲溶液

4、可避免此类情况。 六、思考题 1.采用标准加入法有何优缺点? 答: 标准加入法的优缺点:标准加入法适用于样品组分复杂的情况 ,其缺点是 ,由于进样多次 ,进样误差加倍。优点是准确度较高 ,因为加入的标准溶液体积很小 ,避免了底液不同所引起的误差。但是如果加入的标准溶液太少,波高增加的值很小,则测量误 差大;若加入的量太大,则引起底液组成的变化。所以使用这一方法,加入标准溶液的量要适当。另外要注意的是,只有波高与浓度成正比关系时才能使用标准加入法。 2.测定果汁中维生素 C 为什么要采用标准加入法? 答: 因为果汁组分复杂,待测物含量较低,难以保证试样组成与标准溶液的条件完全相同,易制成标准溶液

5、。因而要采用标准加入法,并且测量出的信号峰高与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因而可以采用标准加入法 3.测定果汁中维生素 C 为什么需要缓冲液? 答: 缓冲溶液用于调节 PH 值。如果溶液的 PH 值不适宜的话,抗坏血酸的氧化会使电极表明的 PH 移动,从而导致峰形变宽,使用已酸缓冲溶液可避免此类情况。 用重铬酸钾电位滴定硫酸亚铁铵溶液 ( 1) .电位滴定 : 每滴加一次滴定剂,平衡后测量电动势。 关键 : 确定滴定反应的化学计量点时 ,所消耗的滴定剂的体积 ;快速滴定寻找化学计量点所在的大致范围 ;突跃范围内每次滴加体积控制在 0.1mL;记录每次滴定时的滴定剂用量( V)和相应的电动势数值( E)

6、,作图得到滴定曲线。 ( 3) 在计量点时,二苯胺磺酸钠颜色如何变化 二苯胺磺酸钠的氧化态为紫色,还原态为无色,变色的条件电极电位为 0.85V。变色范围为0.850. 059/2V,用 K2Cr2O7滴定 Fe2+的突跃范围的电位正好将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包含在内,故计量点时,指示剂由无色而氧化为紫色。 ( 4) 在本实验中为何要加 H2SO4 及 H3PO4? K2Cr2O7在酸性溶液中显示很强的氧化能力,因此要加 1 mol/L H2SO4,此时 Cr2O72- Cr3 的条件电极电位为 1.08,能使 Fe2+氧化为 Fe3+。 在 1 mol/L H2SO4中 EFe 3+ Fe2+ 0

7、.68V,加入 1: 3( V V)的 H3PO4后由于 PO43-与 Fe3+形成稳定的无色络离子 Fe(PO4)23-,而使 Fe3+ Fe2+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降低,所以在有 H3PO4存在的 H2SO4介质中滴定 Fe2+时,起始条件电极电位最低,滴定突跃最长。 ( 5) . 从 E V 曲线上确定的计量点位置,是否位于突跃的中点?为什么? 从 E V 曲线上确定的计量点位置,并不位于突跃的中点,因为在该氧化还原反应中所涉及的二个半反应为: Fe2+ e Fe3+ n1 1 Cr2O72- 14H 6e 2Cr 3 7H2O n2 6 n1n 2,所以等当点并不在滴定突跃的中点,而是偏

8、向电子转移数较多的 Cr2O72-一方。在这里是用 K2Cr2O7滴定 Fe2+,因此等当点偏向于滴定突跃的末端。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氧化还原滴定可以用铂电极作为指示电极 答: 铂是一种性质稳定的惰性金属,当铂电极插入可溶性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的滴定溶液中,电极本身并不参加反应,而是作为一个导体,在这里仅起传导电子的作用 ,没有离子穿越相界面 .。为物质的氧化态 (Fe3+)和还原态 (Fe2 )转移电子提供了场所,它能显示溶液中对应的氧化态和还原态离子浓度间的关系,因而可在氧化还原滴定中用作指示电极。 2.从实验的 E-V 曲线上确定的终点,是否与计量点一致?如果用 Ce2SO4溶液滴定

9、 Fe2+,它的计量点位置应在哪里? 答:不一定一致。 电位滴定法是靠电极电位的突跃来指示滴定终点。在滴定到达终点前后,滴液中的待测离子浓度往往连续变化 n 个数量级,引起电位的突跃, 此突变会形成一段距离的突变曲线,一般无法非常绝对准确地从曲线中找出计量点, 从 E V 曲线上确定的计量点位置,并不位于 突跃的中点,计量点偏向于滴定突跃的末端。 而 如果用 Ce2SO4溶液滴定 Fe2+ Fe2+ e Fe 3+ n1 1 Ce+ e Ce n2 1 n1=n2,所以 计量 点 应是 滴定突跃的中点 。 3.指示剂的变色与滴定突跃的电位变化是否一致? 答:一致。指示剂的变色实际上是通过滴定电

10、位突跃来实现的,当滴定接近计量点时,溶液离子活度会发生跃迁,指示剂会发 生颜色突变。本实验用 二苯胺磺酸钠 作指示剂,其 氧化态为紫色,还原态为无色,变色的条件电极电位为 0.85V。变色范围为 0.850.059/2V 。 用 K2Cr2O7滴定 Fe2+的突跃范围的电位正好将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包含在内,故计量点时,指示剂由无色而氧化为紫色。 荧光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维生素 B2 的含量 1实验开始时,应先开光谱仪主机电源,预热五分钟后再开电脑主机,二者顺序不能颠倒,以防光谱仪主机开机后产生的高压损坏电脑主机。 2样品测量结束时,就先关闭 Xe 灯,再进行数据处理。为了延长 Xe 灯的使用寿命,

11、不要 在开着 Xe灯的状态下处理数据。 3测量完毕时,关机顺序为:先关电脑主机,然后关光谱仪主机。(务必等到 Xe 灯冷却后) 4.干扰荧光分光分光度法的因素: (1)溶剂:同一荧光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荧光性质。溶剂的极性增强,对激发态会产生更大的稳定作用,结果使物质的荧光波长红移,荧光强度增大。 (2)温度:升高温度会使非辐射跃迁概率增大,荧光效率降低。 (3)PH:大多数含有酸性或碱性取代基团的芳香族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受 PH 的影响很大。 (4)溶液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减少非辐射跃迁的概率,提高了荧光效率 。 (5)溶液中溶解氧的存在,由于氧分子的顺磁性质,使激发单重态分子向三

12、重态的体系间窜跃速率加大,因而会使荧光效率降低。 5维生素 B2 在 pH 6 7 时荧光最强,本实验为何在酸性溶液中测定? 原因:维生素 B2 在碱性溶液中经光线照射,会发生分解而转化为光黄素,后者的荧光比核黄素的荧光强的多。因此,测量时溶液要控制在酸性范围内,且必须在避光条件下进行。 6应如何确定被测物的激发和发射波长 一般可将仪器的激发波长 (Ex)先设定为 200nm,然后进行发射波长 (Em)模式扫描, (Em)波长范围暂设定为 210 800nm,然后记录所有出现的峰值波长;改变激发波长 (Ex)后再扫描,如第二次发射图谱中的某个(或某些)峰的位置没有位移(或位移很少),一般来说这

13、个(或这些)峰就是荧光峰;因为荧光峰的位置是不随激发波长的改变而改变的,仅是峰高(或峰面积)发生改变。 将确定的荧光峰的波长作为发射波长 (Em)固定下来,再做激发波长 (Ex)的扫描,激发波长的范围要小于发射波长(根据斯拖克斯定律);如果仅出一个峰则很简单确立下来,再将这个波长固定下来重新做真正的发射波长 (Em)扫描,可以得到良好的信噪比的结果值;如果做激发波长 (EX)扫描后出现几个峰,则需要作出选择,一般选择峰形高度适合并又有一定带宽的峰为激发波长。 原子发射法测定自来水中的钙与镁 1、 比较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异同点 : 答: 不同点: ( 1)、原理不同:原子吸收是通过

14、原子蒸气共振吸收空心阴极灯发出的锐线光源。原子发射是元素在受到热或电激发时,有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再返回基态时,发出特征光谱。 ( 2)、光源不同:原子吸收是空心阴极灯。原子发射一般用直流电弧、交流电弧、高压电火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等作为光源 。 ( 3)、原子吸收的检出限低: 10-10-10-14g,准确度高 1%-5%。原子发射的检出限较低 10-0.1ug/g,准确度较高 5%-10%。 ( 4)、试样不同:原子吸收采用溶液,而原子发射可以用溶液或者用固体。而且原子吸收一次只能测定一种元素,而原子发射一次可以同时测定 70 多种元素。 ( 5)、运行成本不同:原子发射光谱法用的仪器要用大

15、量氩气作为辅助气,成本较原子吸收光谱法高很多。 相同点: ( 1)测定的对象都是微量元素的含量。 ( 2)过程都需将样品原子化,都需要很高能量原子化。 ( 3)都是使用锐线光源。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铜的含量 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 ( 1)灵敏度高 、 ( 2)选择性好 、 ( 3)精确度较高 、 ( 4)适用范围广 、 ( 5)取样量少,固体和液体试样均可直接测定 、 ( 6)分析周期短 、 ( 7)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 、 ( 8)快速、简便、易掌握、设备简单便于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 2火焰温度的选择: ( a)保证待测元素充分离解为基态原子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温火焰; ( b)火焰温

16、度越高,产生的热激发态原子越多; ( c)火焰温度取决于燃气与助燃气类型,常用空气 乙炔最高温度 2600K 能 测 35 种元素。 3. 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在火焰原子化法中,火焰类型和特征是影响原子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对低、中温元素,使用空气乙炔火焰;对高温元素,采用氧化亚氮乙炔高温火焰;对分析 4.测量时 进样量 进样量过小,吸收信号弱,不便于测量;进样量过大,在火焰原子化法中,对火焰产生冷却效应,在石墨炉原子化法中,会增加除残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应测定吸光度随进样量的变化,达到最满意的吸光度的进样量,即为应选择的进样量。 5狭缝的自然宽度: 狭缝宽度直接影响光谱宽带与检测器接受的能量。合

17、适的狭缝宽度由实验确定,引起吸光度减少的最 大狭缝宽度,即为合适的狭缝宽度。一般情况下,单色器的入射狭缝和出射狭缝的宽度是相等的,在0.012mm 之间,本实验通过对狭缝宽度进行调节,得出最合适的狭缝宽度是 0.04mm。(不引起吸光度减小的最大狭缝宽度),线位于短波区( 200nm 以下)的元素,使用空气氢火焰是合适的 6. 当使用雾化器时,经常使用稀硝酸作为溶剂。 理由:在实际分析中,习惯把分析元素转换成硝酸盐、硫酸盐。因为这样可选取较高的灰化温度,以减少干扰。 (六)、思考题 1. 采用标准加入定量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为了得到较为准确的外推结果 ,至少要配制四种不同比例加入量的待

18、测标准液,以提高测量准确度。 .绘制的工作曲线斜率不能太小,否则外延后将引入较大误差,为此应使一次加入量 C0 未知量Cx尽量相近。 .本法能消除基体效应带来的干扰,但不能消除背景吸收带来的干扰。 .待测元素的浓度与对应的吸光度应呈线性关系。即绘制工作曲线应呈直线,而且当 Cx不存在时,工作曲线应该通过零点。 2. 以标准加入法进行定量分析有什么优点? 答: 标准加入法适用于样品组分复杂的情况 , 优点是准确度较高 ,因为加入的标准溶液体积很小 ,避免了底液不同所引起的误差。 能快速测出待测 液浓度 ,而且准确度高。 3. 为什么标准定量分析法中工作曲线外推与浓度轴相交点,就是试液中待测元素的

19、浓度。 答:在实际测量时,标准定量分析常采用作图法,因为结果更准确。一般吸取四份等体积试液置于四只等体积的容量瓶中,从第二只容量瓶中开始,分别按比例递增加入待测元素的标准溶液,然后用溶剂瓶稀释至刻度线,揺匀,分别测定溶液 Cx , Cx + C0, Cx+2C0, Cx+3C0的吸光度为 Ax, A1, A2, A3,然后以吸光度 A 对待测元素标准液的加入量作图,如下图:纵坐标上截距 Ax 为只含 Cx 的吸光度,延长直线与横坐标相交 于 Cx ,即为所需要测定试样中该元素的浓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酚 1. 吸收曲线的讨论: 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最

20、大吸收波长 max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其吸收曲线形状相似 max 不变。而对于不同物质,它们的吸收曲线形状和 max 则不同。 吸收曲线可以提供物质的结构信息,并作为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之一。 不同浓度的同一种物质,在某一定波长下吸光度 A 有差异,在 max 处吸光度 A 的差异最大。此特性可作作为物质定量分析的依据。 在 max 处吸光度随浓度变化 的幅度最大,所以测定最灵敏。吸收曲线是定量分析中选择入射光波长的重要依据。 2.吸收谱带的强度 与分子偶极矩变化、跃迁几率有关,也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通常将在最大吸收波长处测得的摩尔吸光系数 max 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的 max 有时

21、可能相同,但 max 不一定相同;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为定量分析的依据。 3.吸收光谱的波长分布 是由产生谱带的跃迁能级间的能量差所决定,反映了分子内部能级分布状况,是物质定性的依据; 4.影响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 共轭效应 : 共轭体系的形成使 max 红移 ,并且共轭体系越长,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越移向长波方向。 超共轭效应 : 当烷基与共轭体系相连时,可以使波长产生少量红移。 溶剂效应 : ( 1) n *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向短波长方向移动。 ( 2) * 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pH 值 : pH 的改变可能引起共轭体

22、系的延长或缩短,从而引起吸收峰位置的改变,对一些不饱和酸、烯醇、酚、及苯胺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影响很大。如果化合物溶液从中性变为碱性时,吸收峰发生红移,表明该化合物为酸性物质;如果化合物溶液从中性变为酸 性时,吸收峰发生蓝移,表明化合物可能为芳胺。 六、思考题 1、本实验通过最大吸收波长与其所对应的吸光度的比值来鉴定化合物,可否直接通过比较最大吸收波长与其所对应的吸光度来鉴定化合物?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物质结构不同对紫外吸收及可见光的吸收曲线不同,最大吸收波长 max、摩尔吸收系数 max 及吸收曲线的形状不同是进行物质定性分析的依据。本实验通过比较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吸收波长与其所对应的吸

23、光度的比值的一致性来鉴定化合物。 2、苯酚的紫外吸收光谱中 210nm 、 270nm 的吸收峰是有哪类价电子跃迁产生的 ? 答:苯酚的紫外吸收光谱中 210nm 、 270nm 的吸收峰是 由 n * 和 * 价电子跃迁产生的。这两类跃迁一般出现在波长大于 200nm 的紫外区,不饱和脂肪酸化合物、有孤立双键烯烃和共轭双键的烯烃,它们有含有键电子,吸收能量后产生 * 跃迁。 红外思考题 1.用压片法制样时,为什么要求将固体试样研磨至颗粒粒度在 两微米左右 ?为什么要求 KBr 粉末干燥、避免吸水受潮? 答:较大的颗粒会使入射光散射,从而降低了到达检测器上的能量,红外光谱所用的入射光为4000

24、-400cm-1,即 2.5( 2) -2.5 微米,因此要求粒度 2 微米。 要保持 KBr 粉末干燥,是因为水分会腐蚀盐片,干扰吸收峰,使 KBr 不透明,样品疏散,不易成形。 2.红外谱图 解析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 1)首先依据谱图推出化合物碳架类型,根据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 公式:不饱和度 1+n4+1/2(n3-n1) 其中: n4:化合价为 4 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 C 原子); n3:化合价为 3 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 N 原子); n2:化合价为 1 价的原子个数(主要是 H 原子)。 ( 2)分析 33002800cm-1 区域 C-H 伸缩振动吸收,以 3000 cm-1

25、 为界,高于 3000cm-1 为不饱和碳C-H 伸缩振动吸收,有可能为烯 ,炔 , 芳香化合物 ,而低于 3000cm-1 一般为饱和 C-H 伸缩振动吸收。 ( 3)若在稍高于 3000cm-1 有吸收 ,则应在 22501450cm-1 频区,分析不饱和碳碳键的伸缩振动吸收特征峰 ,若已确定为烯或芳香化合物,则应进一步解析指纹区,即 1000650cm-1 的频区 ,以确定取代基个数和位置(顺反,邻、间、对)。 ( 4)碳骨架类型确定后 ,再依据其他官能团 ,如 C=O, O-H, C-N 等特征吸收来判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 5)解 析时应注意把描述各官能团的相关峰联系起来,以准确判定官能团的存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