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非选择题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72656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非选择题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马克思非选择题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马克思非选择题重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马克思非选择题重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马克思非选择题重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非选择题重点整理绪论简答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工人阶级作为一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品

2、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答:(1)关于与时具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二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命力的源泉。三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以实践为基

3、础的?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论述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须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

4、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 (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章简答1、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其意义是什么?答:(1) “物

5、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是什么?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

6、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答:(1)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贵论述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他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4、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

7、现。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5、举例说明因果关系及在现实中的意义。答:(1)原因和结果的 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一是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二是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是,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 (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是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的指导今后的行动。6、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

8、的意义。答:(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 ,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认识上 ,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7、简述可能性与现实性在现实中的意义。答:(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相等同。 (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可能性

9、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 (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二是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理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论述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答:(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二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

10、主观能动性。 (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的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是因为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简答1、简述实践队认识的决定作用。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观点?)答:实践队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为什么说实践是

11、认识发展的动力?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关系。答:(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想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为什么说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经

12、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答:(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 (2)从客体方面看, 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 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步显露的过程 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5、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论述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路线是统一的?答:(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

13、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3) “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第三章简答题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

14、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答:含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部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其主要表现由五个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对社

15、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系统的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4、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答:(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5、简述社会改革在社

16、会发展中作用。答:(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就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的作用。6、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人

17、的具体本质。 (2)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相应地变化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的。7、简述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答:(1)历史唯心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 (2)历史唯心主义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论述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答:(1)社会存在和社

18、会意识辨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章简答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答:(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

19、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2)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

20、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3、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表现是什么?答:(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社会劳动。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

21、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4、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内容和作用是什么?答: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

22、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答:(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6、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是什么?答: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

23、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后果是:(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相对剩余人口的形成;(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7、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阶段和采取的职能形式是什么?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户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

24、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8、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是什么?答:(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它包括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2)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9、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2)资本周转时间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

25、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 (I)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时,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论述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

26、者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第五章简答1、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的?答:(l)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

27、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2)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称为金融寡头。(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 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2、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

28、的统治。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3、垄断和竞争有什么关系?答:(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

29、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竞争的范围不同。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什么?答:无论哪种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都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利益服务的手段,是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利润而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活动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

30、济进行调节的一种形式。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答: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主要是因为: (1) 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本主义在劳动生产率上具有优势,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 (2)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出现了不平衡性,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3)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然是它的生产

31、关系已经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部分调整,使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得社会主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论述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答: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1)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作用的原因。 (2)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

32、发展变化所要求的。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他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 ,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第六章简

33、答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答:(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与以往不这是与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死最终要吃消灭一切阶级)无产阶级革命死最终要吃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四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答:(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其)各国的

34、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其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个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有多样性。3、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2)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

35、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必然性?答:(1)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的国家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土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 (2)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3)

36、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等功。特别是在革命前,这些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过多重的苦难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推翻压在他们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多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规律。论述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 .是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领导全体人民为之奋斗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1)

37、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 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已有 16 年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的典范,他们的著作中引用了大量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

38、究成果,把人类文明的果实作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营养。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这种吸收应是批判地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七章 简答1、为什么共产主义社会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答:(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他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地处上,才有可能建立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

39、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和人类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生产率,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地处上,实现了社会财富抵达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2、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怎样的?答:(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2)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

40、会的显著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旗帜。这里的“各尽所能”既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应尽的社会义务,又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或生存发展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该原则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3、简述阶级和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的条件。答:(!)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与对立,同时也包括工人和农民作为阶级的差别。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

41、底消灭,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亡。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亡和国家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和谐。 4、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答:(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仅仅是谋生

42、手段的束缚、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3)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人不仅完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义,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主人。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发展。还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5、简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暖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中国特色色会注意的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

44、心、最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陈国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论述人类社会历史为什么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一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试题真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