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 “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 ) 1943 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 中提出, “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 ) 1961 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 中则称, “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 ,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2、 “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3、 “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专业人员和专门机
2、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4、 “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 )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2 )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1927 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
3、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2002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 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 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 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 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
4、1949 年) 。2、革命范式(1 )特点以评述中国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作为主脉络,对有关史实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换言之,这中历史分期法缺乏被研究对象自身的特点。(2 )历程A、源起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 (1955 年中共中央马列学院新闻班编写)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号召知识分子和文化学术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学术研究工作。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一批初步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新闻学者,开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注重研究新闻事业的宣传报道活动及其在社会政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B、巅峰
5、之作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三卷本,1999 年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二个标志性成果。从历史分期来看,作者主要以通行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作为蓝本,但体现不了新闻事业自身的发展特点,难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究竟有何差异、变化和特色。(3 )商榷这是缺乏新闻史学研究特色与个性的做法。究其原因,一是在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上“左”的思想“报纸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论”影响,强调阶级斗争为纲;二是,对新闻史缺乏准确的定位,是文化史,还是专门史?行业史?新闻史研究的逻辑元点,在这里显得格外有意义。第二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知识体系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复习提示中国古代报纸,从
6、唐至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办报者从官员扩展到私人,并进而成为社会上一种行业;从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类似新闻信件的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收费订阅,总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复习本章,要求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古代官报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同时,对小报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予以认识,尤其对邸报和小报的特点和性质要加以区别、比较并认真地把握;另外,民间报房及其所办报纸也是本章应
7、该关注的重点。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露布 2、进奏院状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邸报 6、宋代小报 7、定本制度 8、报房京报 9、辕门抄 10、 天变邸抄 11、 万历邸抄 12、 急选报(二)简答题1、先秦及其以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有哪些? 口头传播 烽烟旗鼓木铎2、秦汉及其以前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有哪些? 简策 丝帛露布3、唐代进奏院状报的内容及特征。P74、宋代邸报的内容与特征。P12135、小报在宋代产生并盛行的原因。(1 )外部环境:宋代内忧外患严重,社会动荡不安的产物(2 )内在因素:朝报的商品化6、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一般要经过哪些环节?P22 通政司六科提塘7、
8、清代的提塘、提塘报和民间报房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报房办的“京报”不是政府官报?P34、388、如何理解清代京报诞生的意义?清代京报作为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完备形式,是一种与近代报刊最为接近的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内容发行读者宗旨(赢利)(三)论述题1、宋代小报具有那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止?2、为什么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1 )内因:这是根本原因。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停滞在抄传官吏文书状态。作为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古代报纸是封建专制体制的体制内事物。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
9、具体反映。(2 )外因:清代民间报房及其所办的报纸的没落,其历史背景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封建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进中国市场。从主观来说,由于官方对这类报纸控制过严,办报人除照录科抄和牌示之外,不能越雷池一步,古代报纸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信息方面的需求;从客观来说,则是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多方面内容,可读性较强,信息量较大,新闻时效性较强的近代化新式报刊的出现。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一、复习提示近代报刊是内容与形式都比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新型报刊,是在鸦片战争前西方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世界上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是英国基督教传教
10、士创办的,最先出现于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而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报刊,是葡萄牙人在澳门创办的葡语蜜蜂华报 (1822 年 9 月 12 日)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活动。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 180 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是,往往大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旨趣,标榜其宗旨是为了中国,是为了“润泽汉人” ,是“有益于中华之举” 。而事实上,外人在华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是用报纸的一般功能来掩盖其
11、主要为列强服务的实质。比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郭士力,身份非常复杂,既是传教士、 “中国通” (汉学家) ,也是一个报人、间谍、翻译家(侵略者) 。不过,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也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它们为被封建统治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认识中国落后的窗口,从而促使了这部分中国人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也不可避免地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是西方人民数百年来奋斗所取得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文化结晶,也理所当然地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
12、收。这些知识分子从而活跃了思想,增长了见识,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愿望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反映在新闻事业方面,外报的出现,起到了示范和刺激的作用。一些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与外报的接触,初步认识到近代报刊的功能和作用,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借鉴外报的业务经验,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新篇章。复习本章,要求了解并掌握以下报刊的概况: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遐迩贯珍 、 万国公报 、 申报 、 字林西报等。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 蜜蜂华报 4、 遐迩贯珍 5、 字林西报6、 万国公报7、 申报
13、8 、 德臣报 9、 孖剌报10 、 广州纪录报(二)简答题1、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英文报刊 中文报刊(外人、华人)2、简述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的发展情况。 英文报刊 中文报刊(外人、华人)3、 申报的特点是什么?它取得成功的办法有哪些? P63(三)论述题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重点)P7476主观上:文化侵略客观上:文化交流实践上:民族报业发展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在维新运动中报业的大发展一、复习提示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威胁下,中国封建统治集团被迫搞起了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产生了一批资本主义企业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产生了中国人自
14、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积极要求国人自办近代报刊的,是一些早期维新派,如王韬、郑观应等人。但是,第一批国人办报,特别是在内地出版的,数量不多,寿命不长,只限于上海、广州、汉口等少数地区,而且往往挂着洋旗,托庇于租界,所以,总体上社会影响不大。维新派的第一批报刊,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传播维新思想,促进变法活动的开展而创办起来的。这批著名的报刊是万国公报 、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 。虽然出版的时间不长,但它们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批报刊,也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机关报,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戊戌变法时期,在维新派的带动下,国人自办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地涌现,形成国人创办近代报刊的
15、第一个高潮。从 1895 年到 1898 年,国人新办报刊达 94 种,分布于 20 多个城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时务报 。复习本章,要求熟悉并掌握以下报刊的创办过程及其特征,即:循环日报 、 中外纪闻 、强学报 、 时务报 、 知新报 、 湘学报 、 湘报 、 国闻报等。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循环日报 2、 中外纪闻 3、 强学报 4、 时务报 5、 知新报 6、 湘学报 7、 湘报 8、 国闻报 9、时务体(二)简答题1、洪仁玕的新闻观点是什么?2、王韬的办报主张是什么?请简要评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3、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是什么?4、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是什么?P925、维
16、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有哪些?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报刊有益于国家的功用:去塞求通开民智开风气;称报刊为国家的“耳目喉舌”和“民口” 。(三)论述题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P103 (非常重要!)第四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复习提示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 (简称“保皇会” ) ,创办和控制了 30 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的影响最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 1894 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举起反清革命的旗
17、帜起,就开始了他们的宣传活动。其中中国日报 、 民报是革命派宣传的大本营。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时称“保皇会” )的报刊大论战,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从 1900 年起,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救亡热潮的推动下,从政变后的谷底逐年回升,并渐次形成高潮。从 1899 年到 1905 年,内地新创刊的中文报刊达 354 种之多。其中大多是政治上主张温和改革的报刊。著名的有大公报 、 东方杂志 、 时报和京话日报等。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步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其中居主流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报刊。著名的有中国女报和于
18、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 、 “竖三民”报和大江报 。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清议报 2、 新民丛报 3、 大公报 4、 京话日报 5、 东方杂志 6、 时报 7、 中国日报 8、 民报 9、 神州日报 10、 中国女报 11、 “竖三民” 12、 大江报(二)简答题1、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P1182、试述“苏报案”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94、试述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报刊言论新闻报道 编辑工作(三)论述题比较分析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异同。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一、复习提示从临时政府成立到五四运动前
19、,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从胜利转为失败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报刊在短暂繁荣后旋即陷入低潮的时期。在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下,新闻事业受到遏制和摧残,少数记者虽脱颖而出,但不能充分施展才华。这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报刊的表现说明,中国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限于它们所属的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难以负起动员和指导民众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中国需要一场由新的阶级领导的革命,需要一种为新的革命服务的新型报刊。不久,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的阶段,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也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
20、之、张季鸾等人。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横三民” 2、 “癸丑报灾” (二)简答题1、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有那些贡献?P1682、袁世凯及北洋军阀是如何扭曲自由新闻体制的?P155创办御用媒体收买“吹抬”媒体镇压“长角”媒体颁布专制法律(三)论述题试评析民国初年报纸的企业化现象。P172(重点)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复习提示五四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伟大的五四运动宣告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马克思主义报刊的出现也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15 年,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 ,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使报刊工作日
21、趋活跃,五四运动后出现迅速发展的局面。1920 年,我国首批马克思主义报刊诞生开拓了新闻事业前进的新道路。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采用白话文和革新副刊。由于报刊上自由讨论的发展,政论文体有显著的进步与创新。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出现了我国第一个新闻教学与研究机构和国人撰写的第一批新闻学著作。这一时期的重要报刊有:新青年 、 湘江评论 、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 共产党和每周评论 。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新青年 2、 湘江评论 3、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4、 共产党 5、 每周评论 6、中俄通讯社 (二)简答题1、在新文化运动中, 新青年 的
22、宣传内容主要是什么?(三)论述题我国新闻工作在“五四”时期有何重大改革?P191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复习提示这一时期是革命新闻事业迅速壮大,中间报也缓慢发展的历史时期。首先是中共党员机关报刊的诞生,党领导的工人、农民、妇女、青年、军队报刊的出现,从而初步形成了党的报刊网络。其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实现后,出现了以国民党名义创办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再次,在北洋军阀统治的广大地区,一些以中间面貌出现的报刊在着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进步报刊与革命新闻工作者深受迫害。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在扩大,开始越出政界、学界的圈子,走向广大民众,在工人运动、
23、农民运动、工商学联合的爱国运动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业务也有所改进,主要在新闻报道的采访和写作上有明显的进步。此外,我国新闻教育有了初步发展,新闻学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这一时期的重要报刊是:向导 、 中国青年 、 政治周报 、 中国工人和热血日报 。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诚言事件 2、 向导 3、 中国青年 4、 政治周报 5、 中国工人 6、 热血日报(二)简答题1、简述新记大公报的办报方针。(三)论述题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P202 性质任务文风对象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复习提示这一时期是中国新闻事业阵线分明、斗争激烈的历史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以蒋介石
24、为首的国民党在全国建立了党办新闻事业网络,控制民营新闻事业,制定了一系列反共反人民的新闻政策法规,推行新闻检查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被迫转入地下,进行极其艰苦的斗争,但在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和党内三次“左”倾错误的严重影响下,失去了生存条件,几乎被破坏殆尽。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却在人民政权下诞生了新的新闻事业,找到了一条革命事业发展的新道路。“九一八”事变震动全国,也使新闻界发生剧烈变化,邹韬奋与生活周刊、史量才与申报 ,还有许多原先在政治上保守的报刊,都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声传遍全国。这一时期出现的“韬奋精神”和邹韬奋的报刊经验与报刊思想、范
25、长江的旅行通讯作品,都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财富。斯诺、史沫特莱等国际友人也运用新闻阵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重点报刊有:布尔塞维克 、 红色中华 、 红星报 、 中央日报 、 红旗日报和生活 。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新生事件 2、 “红中社” 3、 “韬奋精神” 4、 布尔塞维克 5、 红色中华 6、 红星报 7、 中央日报 8、 红旗日报 9、 生活 10、中央通讯社(二)简答题1、国民党新闻统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P2192、邹韬奋的报刊思想主要有哪些?P239(三)论述题简要评述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特点和意义。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
26、复习提示抗战开始后,中共致力于创建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即以人民政权的名义创建的新闻事业。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延安的新闻事业曾有较大发展。中共中央加强了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工作, 新中华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仍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并先后创办了八路军军政杂志 、 中国青年 、 共产党人 、 中国工人等报刊。1941 年,中共中央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改出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 。这是在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1942 年整风运动开始后, 解放日报率先进行了整风改革。中共中央宣传部 1942 年 3月 16
27、日发出 为改造党报的通知 ,成为新闻工作整风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精神主要是加强党对报纸的领导,增强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加强报纸的战斗性。新华社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国统区,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抗日救亡报刊。其中有名的有:救亡日报 、 抗战 、文化战线 、 战时妇女 、 救亡周刊 、 战时联合旬刊和战时漫画等。而中共直接领导的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创刊,既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在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首次在国统区的公开亮相,更是国统区抗日救亡报刊的亮点。在沦陷区,日伪新闻事业处于垄断地位。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建立了通讯社、报刊和广播电
28、台。但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的新闻工作者,进行了反对敌伪统治的英勇斗争。他们在外国租界里创办了抗日爱国报刊。其中,中共领导的译报和爱国人士创办的文汇报影响最大。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弘报三法” 2、 救亡日报 3、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4、 译报(二)简答题1、重庆新华日报如何反对国民党当局迫害的斗争?P267物资条件发行渠道新闻报道2、延安解放日报在改革中等教育提出并解决了那些新闻理论问题?P258(三)论述题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P255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复习提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随着政治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
29、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一个较战前更为庞大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网迅速得以重建。首先,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定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 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其次,广播与新闻通讯事业的扩张。一是将接收的各地日伪电台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台电;二是扩充中央广播电台的规模,该台战后由重庆迁回南京后,规模迅速得到扩充,不仅能面向全国广播,还开办了对广播
30、;另外,中央通讯社也有发展。再次,对民营报刊实行“党化”政策,将它们改造成国民党的准党报。国民党统治集团先后采用制订新闻出版法规、加入官股改变其纯民营性质、改选报刊董事会和调换报社负责人员等办法把一批民办报刊收入自己的麾下。但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新闻事业网在大陆迅速解体,国民党党营新闻传播事业也在大陆走完了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在国统区的中共报刊也有所建树。除新华日报继续在重庆合法出版外,中共在“收复区”也创办了一批报刊。影响较大的有:联合日报 、 建国日报 、 联合晚报 、 文萃周刊、 消息半周刊、 群众周刊和解放报 。在解放区,延安解放日报和新
31、华社是其神经中枢。在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是中共中央主要喉舌的基础,为推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本章尤其要注意的,一是 1947 年月由晋绥日报发动的反“客里空”运动。它对于坚持和发扬新闻必须真实、新闻工作者必须实事求是的传统,对于密切新闻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二是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的基本建立。这主要体现在 1948 年 4月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同年 10 月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二、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 “拒检运动” 2、 文萃 3、 “客里空”(二)简答题1、简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发表的背景和内容。 P3222、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
32、人员的谈话 阐述了哪些重要问题? P3193、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报刊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结局如何?P307(三)论述题评述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与意义。第十一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复习提示新中国成立后,迅速完成了对旧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清理整顿,形成了以人民日报 、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新型的新闻传播事业网。为了规范管理全国新闻传播事业,政务院成立了新闻总署管理全国新闻传播事业,一些新闻出版法规也相继制订。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如何进行经济宣传是新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1950 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着重指出改进报纸的三个主要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
33、批评和自我批评。这就是贯穿报纸工作、通讯社、广播电台业务建设的宏观指导思想。在自我探索的同时,我国新闻界还全面借鉴了苏联新闻工作的业务经验,列宁、斯大林的办报思想、实践和苏联新闻传统,成为建成我国新闻事业体制的基本指导。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双百”方针提出,刘少奇对新闻工作做重要讲话,强调新闻报道要从教条主义、党八股中解脱出来,不盲从迷信,要独立思考。使新闻工作“从多方面和人民建立密切的联系” ,更好地适合读者需要。由此,我国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进行了改革。二、模拟试题论述题:评述 1956 年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重点和收获。P359(重点)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34、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复习提示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成为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新闻媒体作为党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究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以阶段斗争为纲”的论调更是传媒宣传的重点。广大的新闻工作者对于当时的国情缺乏冷静的认识,在各种政治运动中盲目地升温加火,甚至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 “务虚名而得实祸” ,教训也是深刻的。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 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
35、”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第十三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一、复习提示1966 年 5 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 ,即五一六通知 ,这标志着历时 10 年的“ 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开。很快,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被夺权,大批新闻从业人员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千报一面”与“千台同声”的局面。正式出版的报纸种数大量减少,而小报小刊急速增多,泛滥成灾。 “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成为统治新闻界的主流观点,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学处于瘫痪状态。可以说“文革”的这个 10 年是“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的 10 年,我国的新闻
36、事业成为发动和开展“文化大革命 ”的舆论工具,也成为两个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的工具。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被无情地践踏。整个新闻事业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第十四、十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事业的总体变化一、复习提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生的最大变化首先体现在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中。从摒弃“阶级斗争工具论”到继承发展“喉舌论” ,从承认新闻是一门科学,承认新闻事业具有其自身的传播规律开始,到引进西方传播学的观念开始舆论学研究、受众研究,在不同的阶段,新闻观念的革新总是与新闻实践密切相连。没有新闻观念的变革,也就谈不上新闻改革的深入,谈不上新闻事业体制的变化
37、。在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与喉舌论的同时,我们也借鉴了许多西方传播学的观点,丰富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对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闻传播事业的规模有了更大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经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国内新闻界同海外新闻界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报道内容上,随着全党工作重点的转移,新闻工作也从过去以宣传政治运动为主转变为以宣传报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主。在报道方式方法上,我国新闻媒体大胆改革创新,一大批名栏目、名记者、名主持人脱颖而出,一大批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报刊和广播电视节目纷纷创办,由此形成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也促使我国的
38、新闻传播媒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将促使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最终走上法制化的轨道。第十六章 1949 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新闻传播事业(略)第三编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噪音”一、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理解线索1、新闻事业与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新闻事业,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在社会发展和革命斗争中的历史作用2、新闻事业自身的演进 新闻工作、新闻业务、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等二、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考试特点封闭性1、命题的封闭性从近几年的标准考卷上可以得到验证。2、判卷的封闭性当务之急是,一切为了应试!不要抱着研究心态,更不要抱着厌恶、仇恨的心态,严格以指定教材为准,熟悉它、亲近它它是你需要的一块
39、“敲门砖”!三、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复习方法1、目录记忆法2、综合归纳法3、命题分析法四、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天籁之音”权威专家建言听不听由你!1、 “涛声依旧”命题方式:填空、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2、 “薄古厚今”学习原则2、 “抓典型”典型新闻媒介、典型新闻事件、典型新闻人物3、 “揪尾巴”吃透每章之后的 “学习思考题”五、 “唯我独尊”揣着希望,牵着命运之手,让我们一起上路!2002 年,报考人数 400 余人,招收 45 人(两个方向) 。2003 年,报考人数 600 余人,招收 66 人。2004 年,报考人数 700 余人,招收 55 人。2005 年,报考人数余人,招收人。这里没有年龄、没有性别、没有专业、没有门第,英雄莫问出处!这里只有信心、只有勇气、只有勤奋、只有坚忍、只有公平,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