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中国印染业污水处理模式及优化路径摘要:纺织印染业是典型的高水耗、高排放产业,纺织印染业的繁荣在增加就业、提高经济水平等方面贡献突出,但同时给产业聚集区的水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面对“十三五”以及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切实解决纺织印染业的水污染难题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下载 关键词:纺织印染 水污染处理 绿色发展 一、引言 多年来,印染行业在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的一些县(市、区)内不仅仅是支柱型产业,也是民生产业,为经济发展、吸纳就业、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纺织印染产业是中国工业行业中最大的水污染源之一,其废水排放强度高、危害大,被列为我国重点整治行业。在绍兴等印染集
2、聚地已经出现局部地区水质型供给失调的现象。构建印染行业水污染治理的绿色集成化系统,已经是印染行业的绿色发展的当务之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的背景下,我国印染业园区不断探索着合适的废水治理模式。 二、纺织业污水处理模式现状 工业园区的污水治理是涉及环境、经济、能源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整个园区的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作用。废水治理的改革实质是模式的变革。目前,纺织印染业的污水处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单厂处理、工厂预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园区集中处理。 (一)单厂处理模式。单厂处理是指印染企业建有各自的废水处理设施,印染废水由企业单独处理。其治理废水经地方环保部门的水质监测,各项指标都合格之后才
3、允许排放。这种治污模式在工业园区起步较早的国外比较常见,由于园区的建成相对较早,受经济、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园区内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废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不过这种模式在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比较适用,原因在于德国印染企业的集聚程度较低,加上企业自身处理技术比较成熟,印染废水排放量较少,个别厂甚至做到“零排放”。在这种模式下,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单独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造成了一定的人员、设备浪费。同时,由于污水处理系统需要较高的初期投资和后期运行费用,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往往将未经完全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河流,对当地的水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二)企业处理厂二级处理模式。企业通过
4、自建的废水处理设施对其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后,在达到相关纳管标准后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次处理。国内外许多园区的企业采取该模式进行污水处理。建于 20 世纪 60年代的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园区内,部分企业的工业废水均首先经过预处理,在达到当地的纳管标准后进入统一的污水管网。污水经过印染污水处理厂的再生处理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目前,绍兴印染产业园区污水处理也是采用该种两级处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污水处理厂,企业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再由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统一收集,统一处理”,使企业自主治污与园区统一治污进行有机结合。然而,两次集中处理模式在实践上依旧面临较多
5、的制度和管理问题,例如废水集中处理厂的法律地位不清、环保模式与治污模式的冲突以及污水处理厂缺乏政策扶持和激励等问题。 (三)集中处理模式。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许多工业园区通过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方式,集中处理园区内各企业产生的污水。与单厂治理模式相比,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所接收的废水来自整个园区,水量更多,水质也更为复杂,因此其设备也较先进。在印染产业聚集区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厂,收集并处理印染废水,不仅有利于减轻企业的治污负担,还有利于提高治污效率和水平,同时能够减少企业偷排和寻租行为的发生。比如江苏盛泽等地区逐步对区内所有废水进行集中处理,使治污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
6、,实行统一核定排放量、统一政策、统一收费。 以上三种模式在国内的印染产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结合我国目前纺织印染业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不同地区的区域条件,选择适合的印染废水处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三、污水处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提供环保技术支持。纺织业不断提高的排污标准加大了企业治污的成本压力。企业面临技术攻破的瓶颈,政府应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来帮助企业突破治污停滞期。为企业提供在资金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提升整个行业的?争力。召集相关的技术开发人才攻克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治污水平。 (二)完善治污市场机制。引导印染废水处理向第三方治理产业化发展。具体实践中可以引入 PPP 模式,政府将废水治理项目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在一定期限内出让给民间资本来投资建设,以此激发治污市场的活力。浙江绍兴等地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构建专门的环保科技服务公司,来负责集聚区内印染企业的废水预处理。这种模式预期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三)落实政策激励机制。当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具备较高的治污水平,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治污效果。然而,政府的排污收费标准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治污积极性。落实相关政策激励机制,给予企业排污优惠,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治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