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75809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综述摘 要: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主要有两种: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指标法一般包括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指标,而复合指标体系的建立则涉及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文章分析了单一指标法在计算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论述了解决办法;同时,进一步探讨了复合指标法,在评价国内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复合指标法构建指标体系通常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进行了展望。 下载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 城镇人口 测度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2

2、-008-03 城市化是一个人类社会的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过程,主要反映在: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非农业为主的过程,城乡社会结构出现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过程,文化景观表现为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的过程,通常用城市化水平来反映研究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程度。由于人们对城市标准的判断是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经济特征等多方面进行刻画的,因而关于城市化水平的度量也相应分成单指标方法和多指标方法。其中单指标方法(或称单一指标法)一般采用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或城市用地扩展数据等来衡量;而多指标方法(或称复合指标法)则是根据城市的多方面基本特征,

3、考虑从城市的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服务、人口素质等方面选择区别于农村的指标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测度。目前,我国关于城市化内涵,城镇人口定义以及测度指标方面尚无统一定论,加上近年来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城镇人口等指标的确定较为混乱,导致地区间城市化水平测度不够严谨,也影响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程度的认知。研究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对于科学地分析城市化水平,加深对城市化进程的了解,探寻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以及缓解“伪城镇化”现象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对 1990 年以来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设定的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进行简单述评。 一、单一指标法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的相关研究中,有些学者采用城

4、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采用城市用地扩展数据来衡量研究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这一单一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进行数据收集与定量分析时比较方便。 (一)人口指标法的研究 目前,为了地区间城市化水平的比较,国际上较为常用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比重来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在我国,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尚无统一标准,城镇人口的演变大致受以下两点因素的影响:其一,市镇制度演变;其二,人口普查标准。在了解我国城镇人口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可看出我国城镇人口在统计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是行政区划调整频繁,从具体调整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撤县设市、撤地设市与地市合并、撤县(市)设区、市辖区调整以及乡改镇

5、与乡镇撤并、镇改街与村改居等。行政区划的不断调整,加大了城镇人口统计的难度,不同年份同一地区的城镇人口可能存在较大出入,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时空演化研究;二是非农人口的定义不明确,在非农人口的界定上,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学界通常用市区非农业人口口径来计算城市化水平,对城市外来人口考虑不够,这就忽略了隐性城镇人口对非农业人口数量的影响,使得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偏小。 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特点以及上述提及的人口指标法计算可能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在进行城镇化水平研究时,考虑到隐形城镇人口的影响,针对人口口径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对我国普遍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口径进行了修订。主要有:白先春、凌亢、郭存芝、金志云等学

6、者认为城市化人口应该是显性城市化人口与隐性城市化人口之和,并考虑到隐性城市化人口主要活跃于城镇的边缘,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公式;赵群毅、周一星、王茂军等学者采用联合国法来构建基于“五普”口径的各省区历年城市化水平数据。此外,要解决城镇人口指标计算问题,除了修改城镇人口口径,还可以通过讨论城镇人口定义的变化,对漏登人口和城镇人口定义变动的情况进行调整,从而针对总人口和城镇人口进行调整。 (二)其他单一指标法 鉴于我国行政区划调整频繁、县市建制的多次变动以及政府政策的变更,使得城镇人口统计发生了多次变化,城镇人口比重这一单一指标在城市化水平的比较研究上稍欠妥当,因而,有些学者试图通过其他指标的测度进行

7、城市化水平研究。土地为城市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载体,通过分析城镇用地扩展或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目前我国关于城镇用地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在快速城市化地区的边缘地区、市郊地区或城乡结合部,通过借助多时段 TM 遥感影像资料,利用 GIS 软件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研究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格局演变规律。这虽然有利于发现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对于调节和控制城市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只是从侧面反映城市化水平,在进行城市化相关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口与土地指标的选取均属于单一指标法,此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极易忽略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等

8、一系列因素的转变。此外,城与乡的界定也很难明确,城乡人口的划分和城镇土地的界定上存在困难,这些都是影响分析结果的不确定因素。 二、复合指标法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的综合性原则,构建复合指标体系,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与单一指标法相比更加全面。因此,国内学者纷纷从影响城市化不同侧面的因素出发,采用复合指标法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研究。总结我国学者关于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发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可以分为 3 类,即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或者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与空间城市化。考虑到其他因素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还可以将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指标分为 4 类,即

9、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或非农化水平等,而国家区域政策的影响可认为内化在经济发展和人口等因子中,不再单独考虑;此外,还可以从人口、经济、社会、居住环境或土地城镇化等 4 方面进行考虑,也可以分为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城市化和景观城市化;又或者将指标分为以下 4 类: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人口结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和生活质量;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服务发展等。为了更好地反映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可以从经济总量与结构、社会发展、人口素质、人民生活和基础设施等 5 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根据城市化内容的复杂性和全方位性,还可以从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

10、、地域景观的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环境状态的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有些学者在选取反映经济增长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指标的同时,也加入了反映生态建设水平与空间集聚水平的相关指标;又或者将评价指标分为以下 5 类:反映经济、人口、生活方式、城市设施和环保等方面城市化的指标,反映人口、经济、生活、空间及可持续发展城市化的指标,或反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及人居环境的指标。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通常分为 3 至 5 类,3 类指标一般为人口、经济和社会;4 类指标在 3 类指标基础上通常加入基础设施因素;而 5 类指标与前两者相比则

11、更为全面,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态环境城市化,在城市化水平测度中考虑到了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与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异常等环境问题息息相关。有些学者还试图从空间集聚、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城市服务功能的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在确定指标体系时,为了减少信息的重叠,应尽量用一、两个指标来代表城市发展的某一方面;此外,为了便于样本间的比较,也可以对部分指标进行简单计算,转化为百分比指标、人均指标或单位面积指标,以消除量纲的影响,从而有利于得到更为科学的研究结果。 三、研究展望 (一)伪城镇化及其相关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方面取

12、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与此同时,“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逐渐显现,并已成为如今城镇化研究领域公认的、无话回避的严峻现实。大量农村劳动力虽然居住在城市并被记入城市人口,但其并未享受到与城市人员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在生活质量、消费水平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也与一般城市人员存在较大差距,在这种人口统计指标基础上得到的高城镇化率是一种“伪城镇化”。此外,由于农村的户籍、土地、行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从而导致人口与非农产业的空间转移滞后于其产业非农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使得某些地区仍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为了更加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深入探讨“伪城镇化”现象,优化其评价指

13、标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型城镇化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 我国要实现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城镇化“去伪存真”、从“不完全”到“完全”,新型城市化为此提供了可行的道路。新型城市化是以新兴产业为产业依托、以现代新兴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动力,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为保障的城市化,其实质是:能够适应和推动生产力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城镇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城镇性质、状态不断扩展与深化的发展过程。新型城市化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在未来具有非常广阔的空间,我国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系统、八大状态、21 个变量和 50 个组成要素,其中三大系统为城乡发展动力、城乡发展质量和城乡发展公平,八大

14、状态由城乡基础实力、城乡统筹能力、城乡竞争能力、城乡自然质量、城乡人文质量、城乡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水平和城乡制度建设组成。目前,有关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有:基于新型城市化资源集约化、城乡统筹化及城市现代化的内涵要求,构建包涵集约高效化、环境友好化、城乡一体化、社会和谐化及城市现代化的测度体系;测度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进程则可以从人口结构、经济集约、社会服务、城乡和谐 4 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新型城市化测度指标体系与传统城市化相比,前者更加突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注重经济集约发展与环境友好发展,强调速度与质量的统一。此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也是衡量新型城市化

15、的重要因素。构建合理的新型城市化测度指标体系进行相关研究,符合我国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关于城市化水平的研究,成果颇丰,并且多是基于指标计算的定量研究,构建城市化测度指标体系对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是当前研究城市化问题较为常用的方法。这类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传统的人口、土地数据的单一指标法进行研究,二是利用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以人为本等原则构建多指标体系的复合指标法进行研究。无论是单一指标法还是复合指标法,都是根据数据的计算结果揭示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这能够直观地反映不同尺度、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发展阶

16、段的城市化发展特征,了解区域城市化之间的差异。此外,我国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的分类尚无统一定论,一般涉及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空间集聚、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城市服务等方面也有所涉及。此外,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其他国家和地区独具特色,“伪城镇化”现象不容忽视,新型城市化为城市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有关新型城市化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欠缺,这还需要结合我国国情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空间关联的城市化时空格局与演化机理研究以江苏为例,批准号:41101158 参考文献: 顾朝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

17、究J.人文地理,2004(2) 赵安顺.城市概念的界定与城市化度量方式J.城市问题,2005(5) 马青裕.我国省域人口城镇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地理研究,1990(1) 俞德鹏.省际城市化进程的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1995(1) 代合治,刘志刚,于伟.城镇化测定方法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J.人文地理,2011(6) 魏衡,魏清泉,曹天艳,赵静.城市化进程中行政区划调整的类型、问题与发展J.人文地理,2009(6) 葛永军,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J.人文地理,2003(1) 白先春,凌亢,郭存芝,金志云.中国城市化:水平测算与国际比较J.城市问题,2004(2) 赵群毅

18、,周一星,王茂军.近 20 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省区间比较基于“五普”口径修正J.经济地理,2005(5) 沈建法.1982 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J.地理学报,2005(4) 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J.地理研究,2003(6) 吴铮争,宋金平,王晓霞,成奕,张宁.北京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过程与空间扩展以大兴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8(2) 赵威,宫辉力,李晓娟,安炜.北京市郊城市化过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2) 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3) 马晓

19、冬,朱传耿,马荣华,蒲英霞.苏州地区城镇扩展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8(4) 杨山,陈升.快速城市化地区城乡结合部及其用地结构演变以无锡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9(5) 王洋,方创琳,王振波.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地理研究,2012(7) 薛俊菲,陈雯,张蕾.中国市域城市化水平测度与空间格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0(12) 孙平军,丁四保.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7)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6) 李爱军,谈志浩,陆春锋,张一飞.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测度方法探讨以

20、江苏无锡市、泰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4(1) 李鑫,李兴校,欧名豪.江苏省城镇化发展协调度评价与地区差异分析J.人文地理,2012(3) 马晓冬,沈正平.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化J.经济地理,2007(5) 欧向军.江苏省城市化发展格局与过程研究J.城市规划,2009(2) 仇方道,朱传耿,刘振.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J.人文地理,2006(6) 梁振民,冯维波,陈才.三峡库区(重庆段)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与战略选择J.世界地理研究,2011(3) 李静,张平宇.垦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度与比较分析以建三江为例J.人文地理,2012(6) 孟素洁,黄序.北京市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

21、体系J.城市问题,2004(4) 都沁军,武强.基于指标体系的区域城市化水平研究J.城市研究,2006(5) 刘艳军,李诚固,孙迪.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研究以15 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2) 李晋玲,刘人境.城市化测度方法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张世银,周加来.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析J.技术经济,2007(3) 王富喜,孙海燕.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9(6) 郑艳婷,刘盛和,陈田.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3(6) 曹萍.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J.当

22、代经济研究,2004(6)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6) 牛文元等.中国新兴城市化报告 2011 李红波,张小林.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 朱丽萌.欠发达地区县域新型城市化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4)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作者简介:李荣雪,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规划;通讯作者:顾晓波,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理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规划。) (责编:贾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