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一主体哲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兴起,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思想解放起了极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意义上,主体哲学所肩负起的社会历史任务还没有完结,因此,也许提出经典意义的主体哲学在中国的终结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必须看到,由于社会发展背景所形成的这个哲学思维上的时间差,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当代中国哲学的思维。中国的哲学家们只有自觉地突破它自身的局限,才能在转变思维方式的意义上介入 后现代的哲学话语,从而把中国当代哲学向前推进。主体哲学的兴起,冲破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前苏联式诠释导致的思想僵化。80年代初期大规模地对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性、人的异化和人道主义观的大讨论(尤其是对早期马克思、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重视),凸现了人的主体性问题。当代中国主体哲学的兴起,其中心意义是提出了长期被忽视的人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前苏联式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忽视了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或人的实践活动,使得“社会存在”、“生产方式”失去了实践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