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你心中.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382075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到你心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回到你心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回到你心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回到你心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回到你心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回到你心中马哈希的灵性课堂印拉玛那马哈希著 陈建志译一、我是谁一切众生皆愿长久喜乐,远离诸苦;一切众生皆能得见自性的至爱。由于唯有喜乐才是至爱的因由,为了获得这人心本有的喜乐,这在深睡无念之中所觉受的喜乐,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自性。领人知道自性的首要法门即是智慧之路,即是以“我是谁?”为形式的参问。提问(以下简称问):我是谁?回答(以下简称答):由七种元素(dhtus)合成的粗质肉身,非我;分司色声香味触的眼耳鼻舌身,非我;分司语言、动作、抓攫、排泄与享乐生殖的五种意欲感官,非我;分司五种吐纳作用的生命之气(pr na) ,非我;甚至起动心念的心智,亦非我;而只带有残存心念的茫昧无觉,其中既无对象

2、,亦无作用,亦非我。问:若此种种皆非我,我是谁?答:在否定了上述所有非此非彼之后,所留下的觉性,即我。问:觉性的本质为何?答:觉性的本质是存在意识喜悦。问:何时才能了悟自性?答:当所观的世界消失,就会有自性亦即是观者的了悟。问:当世界仍然存在(被视为真实) ,会有自性的了悟吗?答:不会。问:为什么?答:观者和所观,有如草绳与毒蛇。毒蛇的幻象不除,草绳的真相不现。同理,除非将视世界为真的信念去除,否则无由了悟底层的自性。问:何时这世界,亦即所观的对象,能被去除?答:当造成所有认知与行动的心智(mind)静默了,世界将会消失。问:心智的本质是什么?答:所谓心智,乃是一种居于自性中的奇妙力量,它导致

3、所有心念的产生。一离心念,别无心智。因此心念即是心智的本质。一离心念,无有世界。而在醒时与梦境,既有心念,亦有世界。正如蜘蛛吐放丝网,而又收回于自身,心智也从自身投射出世界,而又将它还原于自身。当心智从自性中开展,世界便彰显而出。是故世界显现,自性不现;自性显同,世界不现。如若有人坚持探寻心智的本质,心智终将消亡。独留自性。被称为自性的就是大自在(Atman) 。心智永远只能依附某种粗质身而存在,而无法独自存活。被称为精微身(subtlebody)或是灵魂(jva )的便是这个心智。问:何为了解心智本质的参问之道?答:在肉身中作为“我”而生起的,就是心智。如若有人探问肉身中“我”的念头最初从何

4、而生,他将发现它生自于心(heart) 。此即心智之所从来。所有从心智生起的念头之中, “我”的念头最先出现。在第一人称代名词出现之后,才有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出现;没有第一人称代名词,将不会有第二与第三。问:心智如何才能平静?答:以“我是谁?”来参问。“我是谁?”之一念将会消灭其他诸念,而且有如拨撩火中薪柴的木枝,它在最终亦将烧灭。在这之后便会有自性的了悟。问:执持“我是谁?”之一念的方法为何?答:当其他念头生起,不必追赶,此时应当参问:“念头对谁而生?”念头生起多少,皆不打紧。念头生起之时,应当勤问:“这念头对谁而生?”浮现出来的答案将会是“对我!”所以只要参问“我是谁?”心智将会回到它的源

5、头,而杂念将会沉淀。以此法反复修习,心智会发展出停留在自身源头的技巧。当精微的心智经由大脑与感官放散,粗质的形式与名称便显现;当心智停留于心之中,形式与名称便消失。无使心智放逸而存之于心,便称为“内收” (antar-mukha ) 。任心智放逸而出离于心,便是所谓的“外驰” (bahir-mukha) 。因此,当心智留于自心(the Heart) ,众念之源的“我”便会消亡,而本来自在的自性便会照耀。无论所为何事,皆不应以“我”的心态来做。如果这么做,一切将显现出神(Sh va)的本质。问:想使心智平静,还有其他方法吗?答:除了参问,别无他法。若用他法,即是去控制心智。心智会在表面上受控制,

6、然后又再逃逸。控制呼吸亦复如是,心智会受控制,而当呼吸复原,心智将再度起动,为残余的妄念驱动而游荡。心智与呼吸二者,共有一源。思想实是心智的本质。“我”的念头是心智的第一个伪装:那就是自我。从自我所源生之处,也源生出呼吸。因此心智平静,呼吸便能调匀;呼吸调匀,心智便能平静。然而于深睡之中,心智虽静,呼吸并未停止。这是因为神的意志,因此肉身能被保存,而他人也不会认为它死了。在醒时与三昧中,当心智平静,呼吸也就调匀了。呼吸是心智的粗质形式。在死亡到来之前,心智在肉身中持续着呼吸;肉身一死,心智便挟呼吸而去。所以控制呼吸的修行只是使心智平静的一种助力;它并不能摧毁心智。就像控制呼吸的修行,观想神的形

7、象、重复念咒、斋戒等等,都只是使心智平静的助力而已。经由观想神的形象以及重复念咒,心智变得定于一点。心智将会不断游荡。正如大象以长鼻抓卷链条而无暇他顾,当心智被名号或形象所占据,它也会紧握不放。当心智在无数念头中伸展开来,每一念头都变得微弱;然而每一念头溶解之后 ,心智变得定于一点而强化;这样的心智参问自性会比较容易。在所有限制性的条律中,适量纯净的食物是最好的;经由遵行此条律,心智的纯净品质会增加,而这对参问自性有所帮助。问:客体的妄念无休无止地浮现,有如海洋的波浪一般。何时才能全部去除这些妄念?答:当对自性的禅定愈来愈深入,妄念将会止息。问:从无始以来的客体的妄念,可不可能完全清除,而人可

8、不可能只存在为纯粹的自性?答:一个人应当坚持对自性的禅定,而非屈从在“可不可能”的怀疑之下。即使是大罪人,也无须忧虑哭泣道:“哦!我是个罪人,我如何能得救?”一个人应当全然弃绝“我是罪人”的想法,并深锐地集中在对自性的禅定之上;那么此人必能成就。并非有一好一坏的两个心智;心智只有一个,倒是残存的妄念有两种,一种是幸运的,而另一种是不幸的。当心智受到幸运的妄念影响,它便被称为好;当它受到不幸的妄念的影响,它便被视为坏。心智不应任其游荡放逸到俗世的对象,以及有关他人的事物之上。无论他人有多可恶,亦不应怀恨。贪欲与嗔恨,皆须戒除。所有你施予别人的,你也施予了自己。如果了解这个道理,谁不会施予他人?当

9、一个人的自身生起,一切生起;当一个人的自身平静,一切平静。我们的行为多谦逊一分,善果便多一分。如果心智平静,一个人便能四处为家。问:参问应该练习多久?答:只要心智中还有客体的妄念, “我是谁?”的参问就仍是必要的。当念头一浮现,应当在起源处以参问立即将其消灭。如果一个人不间歇地将自己留在对自性的禅定中,这样也可以。只要围城之内仍有敌人,他们便会继续突击;如果他们一出现就被歼灭,围城自会落入吾人之手。问:自性的本质是什么?答:存在于真理之中的就是自性本身。世界、个人的灵魂以及神都是它展现的面貌,如同珍珠母的银光;此三者同时出现,也同时消失。自性就在“我”的念头消失之处。此即名“沉默” 。自性自身

10、就是世界;自性自身就是“我” ;自性自身就是神;一切皆是神,自性。问:世间一切不都是神的作为吗?答:太阳了无欲望、意志或努力,也自上升;而在它自身的临在之中,日岩生火,莲花开放,露水蒸发;人们行使种种作为,而后休歇。正如在磁石的临在之中铁针指北,由于神的临在,灵魂依照各别的业力受三重宇宙功能,五重神圣活动管辖,行使它们的作为,而后休歇。神无心志,没有业力能附着于他。这正如世俗的作为影响不了太阳,四大元素的功过得失影响不了渗透一切的大气。问:芸芸奉献者之中,谁是最伟大的?答:将自己给了等同神的自性的人,是最殊胜的奉献者。将自己给了神,意味着持续停留在自性之中,而除自性之一念,不留余地给他念。无论

11、什么负担都被丢给了神,由他来背负。既然神的无上力量使一切事物移动,我们又何苦不臣服于它,而忧虑着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或如何不做什么?吾人皆知火车载负所有物事,所以在上车之后为何还要把行李扛在头上,而不将它放到火车上,乐得轻松?问:何谓无住?答:念头一生,即将其消灭,于起源处不留丝毫,此谓之无住。正如采珠人于腰间系上石块,潜入海底探取珍珠,吾人也应被赋予无住,潜入内在以获取自性之珠。问:难道神或上师不能解脱一个灵魂吗?答:神和上师只能指出解脱之道,而不会将灵魂带至解脱之境。事实上,神与上师无二无别。正如虎口中的猎物无得逃脱,那些进入上师慈悲视线之内的人永不会迷失;然而每个人都应以自己的努力

12、去追随神或上师指出的道路并求得解脱。一个人只能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解自己,而无法依靠别人。名唤拉玛的人,需要靠照镜子来知道他就是拉玛吗?问:欲求解脱之人需要参究一下五大基本元素的本质吗?答:正如一个想要丢弃垃圾的人无需分析它的内容,一个想要了悟自性的人也无需细数基本元素的数目,或是探知它们的特色;他所要做的只是拒斥所有遮蔽自性的元素。应观世界如一场梦幻。问:醒与梦之间有差别吗?答:醒时为长,梦时为短;此外无有差别。清醒之时,醒时种种犹如真实,做梦之时,亦复如是。在梦境之中心智采取另一种身体。在清醒与做梦状态,思想、名称与形式都是同时发生的。问:读经对欲求解脱之人有用吗?答:一切经云,欲求解脱,当

13、先定心;所以总结性的教导唯是定心。能知此义,便无需皓首穷经。欲求定心,只须在自心之内参问自己的自性为何。这样的寻求如何能在书中做得?一个人应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知自性。自性在五个身鞘之中,经藏则在五个身鞘之外。经藏中寻自性,无异缘木求鱼。终有一天,求道者将必需要忘却以往学得的一切。问:什么是喜乐?答:喜乐就是自性的本质;喜乐与自性无二无别。在尘世的任何外物上了无喜乐。吾人以无明想像自己能从外物上得到喜乐。心智外放,即遍历痛苦。事实上,当心智的欲望得到满足,它回到自己的居所并享受自性的喜乐。同样的,在睡眠状态、三昧与晕厥之中,以及在得取所欲或去除所恶之时,心智变得定于内在而享受自性之乐。因此心智无

14、有休歇地移动,若非出离自性,便是回归自性。树荫下凉爽怡人,树外火热荼毒。骄阳下的行人一入荫中,顿觉清凉。不断由荫中走入日下,而又回到荫中者,乃是痴人。智者恒坐荫中。同样的,了悟真理的心智永不离梵。相反的,无明的心智在尘世中轮转,遍历痛苦,只在须臾之间回到大梵体验喜乐。事实上,世界只是心念。当世界消失,亦即在无有心念之时,心智觉受喜乐;而当世界浮现,心智经历痛苦。问:何谓真知洞见?答:保持静定即是所谓的真知洞见。保持静定即是将心智融入往左性之中。心电感应,达知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天眼的神勇并不能构成真知洞见。问:无欲和智慧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无欲即是智慧。二者无有分别;它们实是一个。无欲即是无使心

15、智驱驰于外物。智慧意指无有外物的出现。换言之,不去追求自性以外的事物即是无执无欲;不离自性即是智慧。问:参问和冥想之间有何不同?答:参问意在将心智定于自性。冥想意在思想自身即是梵,即是存在意识喜悦。问:何谓解脱?答:参问身受束缚的自己的本质,了悟真实本性即名“解脱” 。二、灵性指导()指导问:一个真正的导师有什么特征?答:稳定居于自性之中,以平等眼神看待一切,于一切时、一切地及一切境界中无可动摇的勇气等等。问:一个热诚的弟子又有什么特征?答:对去除哀伤并获得喜悦的强烈渴望,以及对一切世俗享乐的强烈反感。问:指导的特征是什么?答:本身就是存在、意识与喜悦的化身的上师,使弟子避免因为接受了感官的色

16、相,脱离了自性而遭受到众乐与诸苦的磨难,并且毫无分别地帮助他们植根于自己的真实本性。他使弟子明白了梵并非如他以为的遥远,而且离异于他;而是极近,且与他无二无别。问:如果上师真是一个人本身的自性,为什么有教理说无论一个弟子如何博学,或拥有如何的神通,若无上师的恩宠,他便无法获得自性的了悟?答:虽然在绝对真理中,上师的境界即是一个人自身的境界,对因无明而变成个人的灵魂的自性来说,无有上师的恩宠而想了悟其真实状态或本性,是极为困难的。所有心理的观念,只由真师的临在便能控制。若有人傲慢宣称已见学海之涯,或有人傲慢宣称能显神奇之迹,只要上师对此等人说:“是的,你学到了所有该学的,但是你学到了你自己了吗?

17、而你,你能够显现神奇的行迹,但是你看见过你自己了吗?”他们将在羞愧中黯然俯首。因此很明显的,唯有借着上师的恩宠,而非其他的成就,才能了悟自性。问:上师的恩宠有什么征象?答:它超越了语言与思想。问:果若如此,为什么有人说弟子是借由上师的恩宠才了悟了自己的真实状态?答:正如象于梦中,见狮惊醒,无疑地弟子亦会因上师慈悲恩宠的眼光,而由无明之眠醒悟到真知之境。问:有人说真正上师的本质即是至尊的上主,这样说意义何在?答:个人的灵魂欲求达到真知之境或者神性之境,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地锻炼虔敬之心,当个人的虔敬之心臻于成熟时,等同于个人灵魂,而又是它的观照者的上主,将以人的形体现身,借着它的存在意识喜悦这些自然

18、的特质祝福弟子,将他吸收到它之中。根据此种教理,上师能真正地被称为上主。问:那么,有些伟大的人是如何不经由上师而获得真知的?答:对有些成熟的人,上主以真知之光照耀,并传给他们对真相的觉知。问:虔敬的终极,以及真理的道路何在?答:在于去学得这个真理,即一个人借着身、口、意这三项净化了的工具之助,以上主的仆人的能力,以无私的虔敬行使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上主的行为,并且学习远离“我”和“我的”两种感受。这即是真理的修行人所谓的无上虔诚或是活在为神的服务中。问:智慧之路或是吠檀多(出自印度奥义书的一派哲学)的终点何在?答:在于了悟“我”与上主实无分别,并且从自己是行为者的感受中解脱出来。问:那为何说这

19、两种道路是殊途而同归?答:无论手段为何,目的都在于消灭“我”和“我的”两种感受,而且两种手段是互相依存的,此之消灭,必亦导致彼之覆亡;因此,为了要达到不可思议的静寂之境,不管是将“我”之感受去除的智慧之路,或是将“我的”之感受去除的虔敬之路都适用。所以无疑地,虔敬之路与智慧之路终点乃是一个。(注:只要“我”存在,接受上主的观念就仍是必要的。若有人想要容易地得到他现已遗忘的这种无上的认同,接受这个结论实是适当的。 )问:自我的特征是什么?答:具有“我”之形式的个人的灵魂就是“自我” 。具有知性本质的自性没有“我”的感受。无觉知的身体也不拥有“我”的感受。在知性的存在与无觉知的存在之间,虚幻的自我神秘地出现了,这即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若是以任一手段将它消灭了,真实的存在将能如实被见到。此即名解脱。(二)修行问:修行的方法为何?答:由于求道者的自性与他自己无二无别,也由于无有异于他或优于他的事物可得,所以了悟自性只是去了解自己的本性。借由分辨真常与无常,解脱的求道者无疑无惑地了悟自己的真实本性,永不退转。这即是智慧的修行。这即是导向自性了悟的参问。问:所有的修行者都能跟随这条智慧之路吗?答:这只适用于成熟的灵魂。其余的人应该依照他们的心智状况追随不同的法门。问:其他的法门有哪些?答:有唱颂、持咒、禅那、瑜伽、智慧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