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82654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探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风险及管理模式摘要:农业是我国的第一大产业,农村金融建设在促进农业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增长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建设特别是小农贷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试图对农村金融建设中影响信贷服务的相关主要风险及其管理做一定探讨,并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下载 关键词:农村金融 信贷风险 管理模式 引言:农村金融是国家金融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的产业升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信贷服务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信贷存在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少、不良贷款率较高等特点,而金融机构所经营的信贷服务涉及到的风险广泛,从

2、借贷对象即农户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到农村金融产权形式和经营机制等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所存在的风险与弊端,本文一一对这些风险作出相关探讨并试图提出有针对性的降低风险的建议与措施。 一、 我国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已形成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在 2007 年达 59948.92 亿元,其中农村贷款余额 49832.33 亿元,占金融机构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 83%;农村贷款中农户贷款余额为 13297.59 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 22%;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为 36534.74 亿元,占全部涉

3、农贷款余额的 61%。(数据来源:人民银行) 如图为“2007 年末中国农户贷款覆盖面”的统计表,可以发现,满足贷款需求的农户仅占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的六成多一点,足见众多想再生产的农户得不到贷款,这将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 金融机构亦是谋求盈利的企业,农村金融特别是信贷服务中广泛存在的风险让其望而却步,所体现出来的是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和金融机构撤离农村的现象。 二、 影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的主要风险分析 1、信贷对象所面临的风险 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对象即广大有贷款需求的农户,他们在生产中所面临的风险将影响他们的还款能力,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及信贷服务的成果。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最经常面临的

4、即技术风险和气候风险。 首先来看技术风险,典型的农业种植、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多重风险,包括技术、病虫、恶劣的气候等因素引起的生产过程风险,农产品还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近 20 多年来,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经营方式,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和采取先进技术的能力低。国家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站点很难开展工作,农民难以获取技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难以解决,并往往造成重大损失。其次是气候风险,气候状况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经营,不利的气候给农户经营造成很大风险。我国地域广大,地形多样,气候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南涝北旱,沿海地区还面临飓风威胁

5、,北方冬季遭受大雪和霜冻侵害。气候异常变化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减少了农户的收益。 农业是弱质产业,除在生产过程中遭受自然灾害、技术等各种风险外,还面临着市场风险。农户生产规模小,收集、处理市场信息的边际收益低、成本高,农民种植、养殖的农产品市场需求弹性低,价格下跌快,销售数量增加少,导致丰年经营花费的人力、生产资料成本高,但产品销售途径不畅,农民经营收入大幅度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多次发生卖粮难事件。同时,农户对市场信息、市场需求的了解少,调整产业时也存在不符合市场的风险。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农户经营的农产品趋同度高。相应地,农户经营风险的同一性高,

6、对资金需求和供给在时间方面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增加了金融机构调度资金和规避风险的难度。 2、农村金融产权形式和经营机制风险 现存的绝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形式都属于公有制,都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监督下经营的公有金融机构。在产权空化、泛化的基础上,问题就会出现在实际经营机制中。表面看,地方政府、中央银行都可以监督农村金融机构,其总的原则是,国家宏观调控、省级政府依法管理,金融机构自我约束、自担风险,似乎监管、管理、内控和风险承担的责任划分得很清楚。在名义上各种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实际上,各金融机构是根本不在乎不良资产的多少,也不担心机构倒闭问题,唯独担心是“内部人”利益是否受到实质损害。近年来,

7、农村各金融机构加强了信贷管理工作,对向农户、小型企业贷款变得十分谨慎,强化了信贷回收责任,对农户表现出“惜贷”现象,这样可以减少过去那种信贷员和贷款者相互勾结骗取国家财产的行为。但是,如果总是以逃避责任的心态,减少对农户、农村经济主体信贷服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进取、创新和改进服务,金融服务方向和目标就会远离农村、农业,金融机构在农村逐渐会丧失生命力,同样影响机构的经营绩效和生存。 在现有的产权和经营模式下,公有金融机构向公有企业放款从账面上可增加收益,而且可以避免信贷回收的风险。向私营或农户放贷的责任容易明确到具体的信贷员身上,并且信贷员此类放款不具有规模经济,取得的个人收益低,形成不良贷款的

8、可能性低,即使成为呆、坏账,其比例也低得多。可见,在公有产权模式下,公有企业和公有银行相互倚重,共同套取国家利益。这是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即使经过了剥离,却越剥越多的根本原因。金融机构制度设计中,内在的产权模式与经营机制之间矛盾必然产生风险。 三、 结论及相关建议 但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面临如此众多风险时,我们可借鉴国外较成功的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来对如上风险采取相关规避措施,促进农村金融特别是其信贷服务的发展: 第一,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主要经济主体农业经营者的经济环境,减少这些经济主体的生产成本或增加其收益,减轻农业经营者的风险,如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粮食生产能力和粮农利益,直接对

9、农民进行补贴。这样直接地改善农业经营者风险,间接地影响了与农户发生交易的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第二,借助农业保险等措施转移农业经营者风险。农业经营活动周期长、收益率低、风险大,许多国家通过对农业经营提供公共产品性的保险,有利于在产前确保一定的生产规模,遇上风险后,有利于迅速恢复生产,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者所承担的风险,理所当然地也相应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 第三,对以农村地区、农村经济主体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减少这些金融机构经营成本,增加它们的收益,如税收减免,信贷资金供给优惠,业务范围放宽等政策,减轻金融机构在经济环境较差的农村区域经营成本,弱化其风险。 第四,加强对农村金融

10、机构管理和监督,确保这些金融机构按照一定的政策目标健康运营。建立和完善服务对象、行业协会、机构上下级组织,制定健全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全方位监督,促使农村金融在围绕实现政策目标经营,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行业竞争,提高经营效率,预防和减轻风险。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措施,进入农村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将会被有效地降低,这样将提高其信贷的质量,增加其盈利能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大农户所获得的贷款额度,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谷慎. WTO 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制度研究.当代经济科学, 2003(9):40-44 何问陶,蒋海.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组织制度选择. 金融研究, 2000(11) 刘世祥. “三农”问题催迫农村金融改革.改革与战略, 2003(10):57-60 闫永夫. 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46-49 余子鹏等. 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及其功能分析.经济纵横, 2005(12):51-54 (责任编辑:罗云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