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探讨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获得持续发展的基础。核心竞争力的建立需要有企业内生动力的促进作用,也依?外部环境的造就。本文就外部环境因素对中小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下载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 外部环境 五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1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尔两位教授提出,通常认为是企业相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比较概念,是超越竞争对手、满足市场需求能力的一种体现。根据波特的五力模型,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会受到
2、五种因素的影响:同行竞争者、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而这五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主要看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核心竞争力需要满足以下三点:能存在企业潜在的进入广阔市场的机会;为最终产品给顾客带来可感知的利益提供显著的贡献;竞争者很难模仿。按此定义,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皆可视为核心竞争力,如技术创新能力、工艺流程、特有专利、品牌、企业文化、团队合作模式、商誉、管理模式等。而一些可以短时间内用资金买到的要素都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土地、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可以看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立是在长期积累基础上形成的,靠短时间的突击形成的竞争优势不可长久,最终也不可能成为
3、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企业外部生存环境对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2.1 竞争环境 企业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在为社会提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要中遵循着优胜劣汰的法则。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是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国家之间,生存的竞争法则造就国家核心竞争力。一个小国以色列,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设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无论农业、工业和军事,都领先世界前列。以色列人认为面对周围的强大敌人,只有超越对手才能生存。日本资源贫乏,只能靠发展制造技术才能生存,小小的螺丝、轴承支撑起了日本的经济。 竞争环境中需要有一个公平的法则促进优胜劣汰。垄断的形成破坏了竞争的法则,使社会经济效率下降、资源配置错
4、位。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游戏规则需要每一位竞争者遵守。如果有些企业可以游离与规则之外,就会出现不公平竞争。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没有特权的、人人遵守规则的公平竞争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优秀的企业,造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浪潮中,也需要提及需求侧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里说,“一个国家样式的方方面面都隐含在它的人民中间”,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政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其人民有很大的关系。同样的道理,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与消费者也有很大的关系。当消费者只求便宜而忽略质量时,高质量的产品就没有市场,生产高质量产品的企业为了生存就只能降低质量
5、标准,去生产廉价商品。如果消费者倾向于保守,对新产品、新理念不感兴趣,新产品的推出就比较困难。当消费者还处在追求吃饱穿暖的意境中时,有品位的产品、满足精神享受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因缺少市场需求而陷于滞销。 日本的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非常苛刻,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有这样一个故事,商场里有一个品牌的袜子出现了滞销,调查发现袜子上的商标都贴歪了。消费者回答既然商标都能贴歪,说明做事不认真,说不定还有什么别的质量问题。在日本,最高质量的产品留在本国,质量次一些的卖给欧美人,质量最差的卖给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中国。消费者素质、品位的提高与企业的升级换代、构建核心竞争力有着直接的联系。需要提高消费者的文化、修养、
6、品味、追求,促进需求侧的购买意识进行升级换代。 2.3 国家政策的引导 国家政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引导作用。当国家推动产业发展,为某个行业大开绿灯时,行业的发展速度就会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国家从长远战略考虑对某些类型的企业进行扶持的时候,这些企业就会焕发出生机。但是,如果国家对于行业里的企业有选择性的扶持的时候,没有获得扶持的企业就会站在一个不公平的平台上进行竞争。 当国家的政策变化的频率比较大的时候,企业可能不会专注于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而是密切观望着政策的走向,期望自己的企业能够碰上一个风口,轻松地实现升级。一个持续稳定、公平的国家政策能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坚
7、实的基础。而变化过快、摇摆不定的政策方针只能使企业忙于应付、乐于观望,追求短期目标、期望一夜暴富。 3 日本、德国等西方制造强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 很多日本的中小企业是响当当的世界级“巨人”。日本的大企业都是“下派式”,委托中小企业加工零部件。如果没有中小企业的坚实支撑,日本的制造业就不可能名扬天下。日本二战后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中小企业得到迅速发展。1963 年日本颁布了“中小企业基本法”,明确提出以下三点:“改变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上所处的不利地位;提高中小企业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提高中小企业职工的经济社会地位”。20 世纪 90 年代进一步提出以下措施:发放技术
8、改进补助金、给新技术企业化贷款、提供新技术企业化保险;通产省为中小企业提供无偿信息、经营诊断、技术指导;由国家出资立项为中小企业解决重大技术课题,成果无偿使用;为中小企业职工举办各类进修班;增加实验研究经费的税额抵扣制度;购置新技术设备实施特别折旧制度;实行限制的技术引进政策和有条件的技术引进政策。 德国政府首先运用政策法律为中小企业营造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力和竞争力,干预经济垄断,避免垄断竞争损害中小企业。其次运用投资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第三设立中小企业开发基金,补助开发人员费用和技术项目,提供低息贷款鼓励企业技术开发和国际合作;第四资助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提高人员素
9、质。第五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参加国际展览会时免摊位费。 4 目前环境下政府在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中存在的缺陷 GDP 增长依然是政府主要的追求目标,从中国“数量”到中国“质量”的转变尚未占据主流地位。战略导向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密切相关,在对一些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以产值的迅速增加为目标,以做大和建立经济规模为主,反映出我们的产业政策追求“量”的倾向。如何让中小企业靠“质量”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是去发展自己不擅长的“规模经济”?这是我们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应该研究的问题。 缺少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法制环境。我国虽然也反对垄断,但是因为历史形成的所有制性质
10、的问题,仍然以大企业为鼓励扶持的对象,对于中小企业则在很多方面缺少支持,形成了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格局。包括国有、混合所有制和民营的大型企业,由于其产值较高,对于地方经济的贡献较大,所以受到地方政策的较高的照顾和支持。相反,中小型民营企业,则由于其产值较低、风险较大、数量较多不容易管控的原因,在地方政府的关注中属于次级地位,很少给予相应的公平待遇。这在大型企业为主导的东北、山东等“大象”经济区内情况尤其明显。与此相反,在中小企业较多的浙江,其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则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相应的服务非常到位,促进了地方民营企业的有效发展。 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措施不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企业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其
11、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而科技创新的发展与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效率密切相关。例如:一些政府的招标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常常是长时间不更新,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与一些旧技术和旧工艺被一视同仁,没有什么竞争优势。更有甚者,新技术不如旧技术,用国标的方式限制新技术的发展。行政效率过低,政出多门,各部门标准不同,互相打架。政策多变,即便是专门为企业服务的人员都没法正确地解释政策。由此对于科技创新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5 改善经营环境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构建核心竞争力和新旧动能转换等发展模式就是要促进企业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走出一条改革创新的新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产
12、品到中国品牌、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其结果可以解释为产品的差异性增加了、附加值和名气扩展了、质量提高了。未来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都蕴含在这三个方向里。经济的增长需要有质量的增长,而不是单纯从 GDP 增长的数字上进行解读。需要改变以数量为导向的增长方式,以促进中小企业在高质量、新技术、新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在产品的差异化上下功夫,在利基市场创造出世界水准的产品。 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大放小”原本是一种管理理念,意为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而市场经济意味着法制经济,以无形的手来调整经济秩序,进行资源配置,鼓励各种企业参与平等竞争,这就需要创造
13、并维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但现实是资金扶持、政策倾斜偏向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固然有资金雄厚、经营风险低、产值贡献大等优点,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小企业的优势,具有投资少、效率高、对于市场的敏感性高、产品转换速度快等优点。虽然在单一个体的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不高,但企业的数量庞大。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中小企业创造了 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 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可以有效地规范市场秩序,实现政府的有效管理,使众多的企业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发展,更能够创造出较高的产值和高质量的产品。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的政商关系。政府部门本身不创造价值,是由众多的纳税人提供的税收保
14、证了行政的运转。政府依照法律监督企业,企业依法经商、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企业合法经营需要遵守的法律条款的解释权掌握在相关政府部门手里,政府部门需要有明确的解释规则和法律的能力,并且主动地为企业进行普法教育服务,以便让企业知道应该怎么做,?是建立法制社会的基础。一个新的法律、规则、标准建立之前,政府应该与企业进行广泛的接触、了解企业的想法、建议,这样建立的法律规则能顾全到企业界的普遍意愿,执行时会更加有效。另外,政府的政策规则不应变化太快,而应该考虑前一个政策的消化、吸收和执行需要有个过程。否则就形成了政府只管制定政策,以制定政策的多少为业绩,企业只管执行政策,不执行就处罚,形成了管制与被管制的
15、关系,而非合作关系。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消费者素质的提升。消费者的理性、高素质体现在对假冒产品的辨别能力,对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的区别能力,对于产品精神享受的认可程度。但是目前中国的消费者多以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贪图便宜、缺少维权意识为特点。这就造成了市场的非正常波动、劣币驱逐良币。政府应该在提高消费者素质、鼓励理性消费上进行引导。如质量监督部门应该提供科普教育和讲座,提高消费者辨别商品好坏真伪的能力。媒体舆论界需要倡导民众的消费意识,追求生活品质和精神生活。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必然倒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升级换代。 中小企业升级换代是中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改善环境可以为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中国质量、中国品牌、中国创造的提升。 参考文献: 张建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认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55- 59. 李俊,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5(1):58-63. 刘克逸等.德国日本的中小企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文汇,1999(3):34- 36. 凌云飞.日本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2):68-69. 李俊江等.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变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5(1):86-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