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展望.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385342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回顾与展望摘 要围绕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一主题,结合政策变、自主创新模式、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研究视角、制约因素、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总结目前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研究方向上的几点展望。 下载 关键词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08-05 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作为人类社会的“首席产业”,制造业是衡量各国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产业指的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

2、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通过整合自有资源和关键因素,在国际竞争中形成的具有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必将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所在,是实现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困境在于众多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下降。因此,把以往对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主要研究观点进行厘清和梳理,对今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视角 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作为老工业基地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做出

3、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以来,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经济振兴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许多学者从创新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化经济学等多个维度来重新审视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式,为后来学者的继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振兴政策变 魏后凯(2010)认为,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变历程大体可划分为3 个阶段:一是调整改造时期(2002 年以前);二是东北振兴阶段(2003年2006 年);三是全面振兴阶段(2007 年至今)。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7 年 8 月,国务院正式批

4、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并将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的规划范围扩展到内蒙古东部地区。2009 年 9 月,国务院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已由前一阶段的东北振兴转变为全面振兴阶段。李巍(2006)认为,一系列的振兴政策都为不同时期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同时,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也是东北经济振兴的重要因素。2012 年 1 月 9 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巩固和扩大振兴成果,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实现东北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构建技术创新模式 国内学者结合东北地

5、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虚拟联盟模式,进一步从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学习模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模式这 3 个维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宋晓洪(2008)提出构建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动态虚拟组织结构,促进东北地区制造业创新集成的实现,并使创新成果更好地在制造业聚集区内传播和运用,并提出了东北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扩散模型和虚拟联盟的自组织管理模型;还分析了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虚拟联盟运行的特征、环境建设、平台建设,并对虚拟联盟内的协同竞争收益情况进行了博弈分析。郭长义(2009)从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需求入手,围绕“自主创新与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互动机理”,就当前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提升

6、的自主创新、并购式创新和集群式创新诸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徐静霞(2006)主要从技术水平、产业组织结构、产品质量、科研产业化水平、服务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对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 (三)培育制造业产业集群 单洪颖、郭立夫(2008)从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研究东北地区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认为自主创新是保证产业集群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产业集群作为新型现代化产业组织形式,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有利于实现产业间自主创新成果的扩散。在采用 AHP 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国内各省市的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中可以看出,东北三省制造业仍存在着相对发展优势。因此,东北

7、三省制造业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式与原发式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四)发展循环经济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作为我国重工业发展的战略重地,东北老工业基地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资源和环境问题构成了现阶段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徐建玲(2007)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发展循环经济相结合是复兴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关键,亦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石。王智(2006)探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立法问题,认为“循环经济,立法先行”,东北地区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刚刚起步,应以“振兴战略”为契机,制定一部区域性法律,以完善的循环经

8、济法律体系,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以循环经济体系为基础,促进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 二、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 建国以来,国家积极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东北地区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而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之后,东北地区由于体制机制创新相对滞后问题,也是因整体产业核心竞争力在全国位次的不断下滑而导致经济地位的下降,近年来出现了所谓的“东北现象”,进一步影响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发展方式粗放 东北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以及城市化步伐加快推进时期,经济发展过多依

9、赖资源的开发和消耗来换取,现已进入资源和环境承受压力最大的时期。金凤德(2000)认为东北地区制造业长期粗放经营,形成了以资源依存型为主要特征的产业结构,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基本上是一种重产量、轻质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同时采取传统的“末端治理”而忽视“输入端”控制,出现了资源型城市濒临资源枯竭或完全枯竭,接续产业发展滞后,东北地区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源资源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中小企业过去长期依赖低能源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的“三低时代”逐渐成为历史。徐建玲(2007)认为,东北地区的循环经济实践还处于试验、示范的初级阶段,在观念认识、管理体制、技

10、术支持和外部动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技术落后,导致制造业企业对能源的需求加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却产出不高,能效低下。因此,需要结合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实际,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的合理运用。 (二)配套支撑体系不完善 徐充(2011)认为,在制造业链条中,服务业的效率对整个链条的效率影响较大。东北地区制造业往往存在用企业内部分工代替社会分工的倾向,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育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撑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中如金融业,仍受到严格的经济性管制,导致这些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市场

11、进入壁垒,外商直接投资和民营资本难以进入。由于缺乏充分竞争,导致居于垄断经营地位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僵化,服务价格高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制造业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瓶颈。刘其亮、徐丽敏(2008)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工业发展的历史较长,原先的一些技术装备和设施已经老化,亟需加以淘汰或升级换代。但企业自筹资金难度很大,无力承受,但银行贷款难以实现,改造投入不足与结构调整滞后,制约了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导致资源型工业企业发展举步维艰。侯志茹(2009)认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配套能力分散、整合能力不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生产装备及零部件企业的大型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中间产品大部分依靠进口。其中,既

12、有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企业运作中人为不用国内产品的原因,这使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在高增长的同时,对国内的经济关联带动作用较弱,没有带动有相当优势的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发展。 (三)体制性改革的积淀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崔丹(2009)认为管理体制落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小,严重削弱了东北地区制造业内生动力的发展。李姝(2010)认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存在国有化水平偏高、国有资产质量较差、经营绩效不理想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辽宁国有装备制造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进而制约了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13、的迅速提升。年志远(2004)认为,正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或传统制度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充分实施,使传统制度在此积累过大,进而导致新的替代制度即市场经济体制进入的阻力巨大、效果不佳、成本较高。 (四)产业创新能力较弱 刘楷(2006)认为东北制造业存在投资不足,资产相对老化。如果从东北制造业的投资和存量资产之间的关系看,东北制造业的投资份额明显落后于东北制造业固定资产在全国的份额,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东北制造业资产逐年相对老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下降。牛似虎(2008)认为,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制造业的力度、深度、广度和追求的目标,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若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将被

14、固化在产业链的低端,短期内难以摆脱发展困境。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制造业走的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技术路线,但是在实施过程当中由于后发劣势的作用,陷入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引进再消化吸收”的追赶陷阱之中,这是因为东北制造业在创新上走的是发展中国家通常采取的跟随策略。另外,自主创新是增强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但往往受到环境、人才等条件限制,尤其是在东北地区国际化、高科技含量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这也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政策调控为补充的经济体制。刘楷(2003)指出,在新形势下,东北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15、应为:立足自身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体制创新为根本,管理创新为手段,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机械、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产业升级,巩固其支柱产业的地位;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信息、医药产业,使之成为重要的新兴的支柱产业;同时应进一步加快纺织、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结构调整,使其在增加就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扩大与深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引擎的制造业所处内外部环境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牛似虎(2008)认为,制造业的发展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制造业核心竞争优势

16、、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良性互动,围绕重点产业打造“制造服务”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达到了增加盈利、提高企业绩效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刘明宇等(2010)认为,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需要形成超越一般市场交换的社会关系,通过信息交换和知识分享提高价值链的整体效率。当前,把制造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集成,在技术创新、高端人才、现代服务、发达基础设施等现代生产要素支撑下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二)优化产业结构 徐充(2007)认为,优化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振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要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大力发展机电工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械

17、制造业产业群。目前,各级政府与企业要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与带动作用,通过高新技术的采用、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开发行业内高端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 (三)开展跨区域科技合作 刘桂华、于丽英(2006)认为,上海市与东北老工业区的科技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东北地区和上海市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合作潜力巨大,能产生“1+12”的效应。盛洪昌、李爽(2007)认为,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进入制度化发展的新阶段,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迎来了一个契机。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充分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平

18、台,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东北亚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从而加快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进程。张来春(2007)认为,积极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健分工体系、促进东北制造业分工专业化水平,完善东北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培育参与国际价值链分工的高级要素。 (四)建立制造业创新体系 黄鲁成等(2004)认为,东北制造业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主管部门、制造业、大学(相关的学科和机构)、研究机构(包括学术团体)共同组成制造业技术创新主体,并建立一个分工明确、协调有利、效率较高的工作机制,开展先进制造技术与工艺创新、制造业产品创新、制造业服务创新、制造业组织与管理创新活动,解决先进

19、制造技术获取方式的选择问题、创新竞争战略的选择问题、制造业重点创新领域的选择问题、制造业创新效果的评估问题,实现制造业创新体系的政策环境的不断改善,建立东北区域经济以区域科技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先进模式。叶振宇、叶素云(2010)利用了 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东北地区三个省制造业增长率进行测算,得出东北三省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得益于市场化改革和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尤其是前者的作用更大,认为借助改革的力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东北三省制定产业政策时更应该重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鼓励技术自主创新。从世界范围内的工业发展历程看,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在波动中实现稳定增长的强大杠杆。 (五)充分

20、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王福君(2010)认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实质就是振兴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东北地区具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区域集中度高,体现了产业关联度强、技术密集型高的特点。因此,可以培育以价值链分工和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积极发挥高新技术对传统装备制造业的渗透融合创新以及装备制造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孙林岩(2009)认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服务与制造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和新型先进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为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周民良(2011)认为,通过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地区角

21、度看,各地因地制宜地确定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注重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支撑要素的培育;不少地区在淘汰制造业落后产能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于超群(2009)认为,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区域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产业集群,通过积极鼓励技术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形成装备制造业组织效率、结构升级以及市场运行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相互作用、相互提升形成区域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简要述评与展望 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是初步的,难免有些优秀成果未列其中。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均有很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

22、阶段性成果。已有的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集中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开展区域合作、建立制造业创新体系等方面。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有待进一步拓展的研究空间仍然存在,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研究的背景时过境迁。多数学者对东北地区制造业的研究,大都是在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主导下进行的,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十八大报告提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战略任务,这就使得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能完全反映形势变化的需要,在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探讨。 (2)研究方式缺乏精准性。目前,有的学者只对个别省区的制造

23、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粗略分析,专门研究整个东北(三省一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著述,就目前来看尚属凤毛麟角,研究对象缺乏完整性,需要进一步聚焦于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探寻其中的普遍规律,进一步回答制约东北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在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比深刻的东北地区,制度创新是打破低效率路径依赖的关键。 (3)在实践路径上,东北地区制造业需要结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这一新趋势,建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战略联盟,加强区域产业研发资源整合,以降低创新成本、分散风险,加快形成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总体说来,以上研究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提升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成果丰硕,为东

24、北地区制造业振兴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对此,笔者提出如下两点建议:一是拓展研究内容。结合十八大提出的新思路,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等,构建新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体系,为今后研究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方向,但转型的时机、路径还有待深入研究。二是运用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等研究方法,结合对制造业未来发展的约束因素如碳排放约束、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东北地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魏后凯,蒋媛媛,邬晓霞.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调整方向J.经

25、济纵横,2010(1):38-42. 李巍.东北振兴中政府理念创新的必要性与途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1-33. 宋晓洪.东北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4). 郭长义.辽宁装备制造产业竞争力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徐静霞.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商业研究,2006(10):138-139. 单洪颖,郭立夫.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东北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报,2008(2):141-149. 徐建玲.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发展对策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

26、07(3):98-101. 王智.东北老工业基地循环经济立法问题初探J.商业经济,2006(4):15-16. 金凤德.论东北经济的结构性危机J.东北亚论坛,2000(4):41-44. 徐充,张志元.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模式转型及路径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117-123. 刘其亮,徐丽敏.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工业发展对策研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37-39. 侯志茹.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9(12):76-78. 崔丹,杨晓猛.东北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J.理论前沿,2009(16):

27、45-47. 李姝.辽宁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产权改革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5):41-45. 年志远.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经济纵横,2004(6):36-40. 刘楷.东北制造业的振兴策略N.哈尔滨日报,2004-05-24. 牛似虎.辽宁制造业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J.商业研究,2008(7):195-197. Liu, X.L., White, S. Foreign technology and domestic inputsrelative contributions to innovation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

28、ustries 刘楷.东北制造业的现有优势及振兴战略J.经济研究参考,2003(75):2-10. 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性服务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徐充.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制约因素与对策选择J.新长征,2007(12):28-29. 刘桂华,于丽英.上海与东北老工业区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162-163. 盛洪昌,李爽.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J.长春大学学报,2007(1):1-3. 张来春.国际价值链分工与东北制造业的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7

29、(5):141-145. 黄鲁成,吴菲菲,李 阳.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制造业创新J.经济管理,2004(11):20-23. 叶振宇,叶素云.东北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分析: 1993-2007 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0(5):30-35. 王福君.区域比较优势与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5. 孙林岩.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10. 周民良.区域创新、结构调整与中国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J.学习与实践,2011(8):31-43. 于超群,綦良群.区域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3):28-3

30、2.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Review and Prospect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 110819,China) Abstract: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task in n

31、ortheast chrched fields and the mature research methods,especiall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ing the old industrial bfocuses on the theme of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endent innovation,the nur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s,the

32、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results,this paper reviewed literatures of previous research from three aspects,including the research angles, restricting factors and the route choice of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and provided some prospect of research directig;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