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摘 要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危机。本文从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入手,分析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主要危机,阐述数字环境下加强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对策,为高校图书馆提高危机处理能力和管理竞争力提供经验借鉴。 下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环境;危机管理 doi:10.3969/j.i 中图分类号G258.6;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4-0-02 危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渐进入数字环境时代,在数字环
2、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集聚了海量的数据资源,但其面临的危机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加强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概念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是指对高校图书馆在运行管理中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组织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包括对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预判和控制,以及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对危机进行化解,力求把损失降到最低的系统管理过程。高校图书馆出现危机的原因是图书馆发展不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2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意义 2.1 能够有效提高馆员的危机管理意识 当前,多数图书馆的馆员普遍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为图书分类,为读者提供借阅
3、服务,忽视对危机的管理。而加强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危机管理,能有效提升馆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使其能随时有效察觉出产生危机的征兆,从而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2.2 能够提高高校图书馆危机处理能力 高校图书馆的危机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且危机主要分为两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其中,自然灾害如火灾、水灾等,人为灾害主要是数字环境下经常出现的计算机系统故障、网络黑客、病毒入侵等。高校图书馆通过加强危机管理,制订全面的危机管理计划,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有利于有效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危机,图书馆员就能依据管理计划和管理机制快速做出反应,沉着冷静地应对危机,从而有效提高图书馆员处理危机的能力
4、。 2.3 能够加强高校图书馆管理 图书馆是一个大型的资料库,其不仅存放了较多普通的文献资料,且珍藏了大量古籍。此外,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多数图书馆都实现了数字化,用于日常检索的计算机少则几十台,多则几千台。无论是重大灾害还是轻微的灾害,都会对图书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建立健全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是加强图书馆管理,保护其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3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主要危机 3.1 读者流失危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进入数字时代,特别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人们已经不再通过传统的阅读方式去获取信息,而更多的是通过网络去阅读。高校学生作为引领时代前
5、进的旗帜,往往站在信息技术的最前沿。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和工作实践发现,目前,多数高校的学生已经不再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而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调查可知,高校约 80%的学生从不去图书馆,这就使得高校图书馆逐渐被遗忘,造成大量读者流失。 3.2 管理服务危机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高校师生提供信息查询和书籍借阅的服务。可以说,服务质量的好坏是高校图书馆生存的生命线。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还存在一些服务管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落后。多数高校图书馆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更新,多数服务机构依然是采用传统方式设置的,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难以适应数字环境
6、下图书馆的发展。二是图书馆馆员的服务态度差,服务水平不高。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边缘部门,大部分师生很少光顾这里,加之图书馆工作本身较为枯燥、单调,个别馆员主动服务的意识不高,对读者态度冷漠,且读者遇到问题之后,无法及时帮助其协调解决。三是高校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设备老化,机器陈旧,网络不畅,维护不及时,空间有限,很难吸引读者。 3.3 网络安全危机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数字网络技术在给高校师生带?砭薮蟊憷?的同时,还潜藏着巨大的安全威胁。目前,黑客、网络病毒较以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断变异、升级的高智能化网络病毒仍然是数字时代最主要的危机,现代网络黑客、病毒呈现出潜藏周期性、巨大危害性等特点
7、,一旦遭遇这种危机,整个图书馆的网络系统将会陷入瘫痪状态,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社会和经济损失。 3.4 人才队伍危机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需要一支技术素质过硬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缺乏掌握计算机和图书馆学及高新情报技术的专业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导致管理危机。加之一些高校图书馆缺乏健全的工作激励机制,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图书馆人才流失严重。 3.5 数据资源危机 现代高校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具有本质区别,数据资源的及时更新,使得图书馆拥有更为完整的数据库系统,为高校师生查阅相关数据资料提供更为完备和优质的服务。但目前,高校图书馆数据资源更
8、新缓慢,有些数据都已经过时,有些数据仍是空白,检索速度慢、效率低等问题仍客观存在。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目前的高校图书馆在数据资源上初具规模,但距离完备的系统数据层级还存在较大差距。 4 加强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对策 4.1 树立危机管理意识 应对危机管理,必须从源头抓起。在新时期,逐步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真正树立起危机意识十分重要。首先,高校图书馆决策层(高校行政管理相关部门,该层级对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到未来五年或者十年甚至更久的历史时期内,高校图书馆可能面临危机,从而制定出长期的应对规划。其次,高校图书馆实际管理者(主要包括图书馆馆长
9、、普通管理员等,其每日的工作是对图书馆进行分层次、分级别的管理)要能及时发现现阶段图书馆在危机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适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制定中短期的实际管理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高校图书馆的后勤保障部门(主要包括后勤处、财务处、网络维护等部门,这些部门虽然不直接参与到图书馆的实际管理中,但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的基础保障),也要在各自职能范围内树立起危机管理意识,为处理好各种危机带来的实际问题给予有效指导。 4.2 构建危机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危机应对和管理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尚不能从根本上较好地应对各种突发问题。体系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要设立专
10、门应对危机的组织机构,如成立危机管理小组或委员会,选拔年轻、业务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对各种危机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提升成员对危机的基本认知。其次要从制度规范入手,在对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时解决危机,针对那些客观大形势方面存在的危机,或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危机,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逐步改善,直至完全化解。此外,还要随时防范,对及时发现各种苗头性的危机问题并加以处理。 4.3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 购进新书是图书馆提升馆藏资源的基本方式,而现阶段数据信息的及时更新,则成为高校图书馆资源扩充的有效手段。注重资源整合,应识别各
11、种网络信息数据资源,针对错误的、虚假的信息数据,要及时处理或屏蔽;针对有用的、经过实际调查得出的真实数据信息则要及时更新。资源的整合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也需要专业性极强的高素质人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项措施既可以独立实施,又与其他对策不可分。 4.4 注重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信息具有即时性、随意性、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性决定了其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不确定性。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网络技术发展上仍较为滞后,因此对人为的木马病毒、黑客攻击等防范能力不高。要想真正实现网络安全管理,必须建立有效的网络系统配置,即建立两套相同的网络信息系统,当其中一个受到外界攻击时,及时启动另外一套信息系统。数据信息系统在实际
12、运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层次多方式的备份,以完好保存各种有效数据信息,并使其不受各种网络病毒的侵袭。 4.5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年代,高校图书馆网络资源和内部管理的竞争,从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服务团队,有利于为图书馆进行现代化组织管理提供智力保障。首先,吸纳技术型人才到图书馆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分类贴标签等,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撑,如建立快捷的检索方式,为读者提供最大的便利。其次,定期为图书馆专业人才提供系统的培训,各高校可以邀请一些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建树的理论家、学者等,进行周期性讲座,并对馆员的相关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从而不断推进人才
13、队伍培养。最后,对人才队伍进行专业化管理。建立严格的考核激励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使工作人员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并使其及时解决。针对那些运用创新性思维、工作效率高的人,要给予一定额度的物质奖励;针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要进行及时的岗位调整,确保图书馆人才队伍各尽其才。 5 结 语 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使我国高校图书馆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传统的纸质图书尽管馆藏丰富,但由于数据资料老化,不能适应新时期广大师生的根本需求,产生了较多危机和矛盾。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要利用新技术加强危机管理,从而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张彦林.图?馆危机管理对策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1). 张映芳.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8). 王世慧,张静.图书馆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J.情报探索,2015(3). 楼白宇.强化图书馆危机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办公室业务,2013(3).韩毅,易飞.数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危机与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23).